世界科幻小說選粹:地心遊記

世界科幻小說選粹:地心遊記

《世界科幻小說選粹:地心遊記》是世界科幻小說選粹系列之一,講述了:德國地質學家黎登布洛克教授意外得到了一封密碼信。他受前人薩克奴姍的啟發,帶領侄子阿克賽爾和嚮導漢恩斯,進行了一次穿越地心的探險旅行,他們從冰島的斯奈弗火山口下降,一路上歷經艱險,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暴風雨和從未見過的海怪,又克服了缺水、迷路等種種困難,終於在一次火山噴發中從西西里島的斯特龍博利火山回到了地面。

基本介紹

  • 書名:世界科幻小說選粹:地心遊記
  • 出版社: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
  • 頁數:290頁
  • 開本:16
  • 作者:儒勒·凡爾納 (Verne J.) 劉向偉
  • 出版日期:2013年10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專業推薦,媒體推薦,名人推薦,圖書目錄,後記,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世界科幻小說選粹:地心遊記》不僅文筆幽默流暢,情節波瀾起伏,而且有著浪漫而合乎科學的非凡想像力,把讀者帶進了一個超越時空的幻想世界。

作者簡介

作者:(法國)儒勒·凡爾納(Verne J.) 譯者:杜巧閣

儒勒·凡爾納(1828—1905年)生於法國西部的海港南特,法國小說家,科幻小說的開創者之一。他的父親是位優秀的律師,一心希望凡爾納能子承父業。凡爾納在18歲時遵從父親的心愿,去巴黎攻讀法律,但他對法律毫無興趣,而是愛上了文學和戲劇。1863年,凡爾納開始發表科學幻想冒險小說,以《在已知和未知的世界中奇異漫遊》一舉成名。代表作是三部曲:《格蘭特船長的兒女》、《海底兩萬里》、《神秘島》。凡爾納被人們稱讚為“科學時代的預言家”。在他逝世時,人們對他做了恰如其分的評價:“他既是科學家中的文學家,又是文學家中的科學家。”凡爾納正是把科學與文學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的大師。

專業推薦

媒體推薦

儒勒·凡爾納是我一生事業的總指導。
——西蒙·萊克(蒂艇發明者)
凡爾納的小說啟發了我的思想,使我按一定方向去幻想。
——齊奧爾斯基(俄國宇航之父)
現代科技只不過是將凡爾納的預言付之實踐的過程。
——利奧泰(法蘭西學院院士)

名人推薦

儒勒·凡爾納是我一生事業的總指導。
——西蒙·萊克(潛艇發明者)
凡爾納的小說啟發了我的思想,使我按一定方向去幻想。
——齊奧爾斯基(俄國宇航之父)
現代科技只不過是將凡爾納的預言付之實踐的過程。
——利奧泰(法蘭西學院院士)

圖書目錄

第一章教授及其家人
第二章神秘的羊皮紙
第三章折磨教授的如尼字母
第四章破解密碼
第五章飢餓、勝利、沮喪紛至沓來
第六章空前探險的唇槍舌劍
第七章心愛姑娘的熱情鼓勵
第八章恐高症拓展訓練
第九章抵達冰島
第十章與冰島學者的有趣交談
第十一章地心之旅的嚮導
第十二章一片荒原
第十三章好客的北極人
第十四章不好客之輩
第十五章登上斯奈弗山
第十六章勇入火山口
第十七章直線下降
第十八章地下奇觀
第十九章原生態地質研究
第二十章飲食危機初露端倪
第二十一章教授萌生憐憫之情
第二十二章找不到一滴水
第二十三章找到水源
第二十四章進展速度賽過老鼴鼠
第二十五章身臨絕境
第二十六章最大的危險
第二十七章在地球深處迷路
第二十八章回音廊里的營救
第二十九章得救
第三十章奇異的地下海
第三十一章探索航行的準備工作
第三十二章地下奇觀
第三十三章海怪大戰
第三十四章巨大的間歇泉
第三十五章雷電交加的暴風雨
第三十六章心平氣和的哲理討論
第三十七章黎登布洛克地質博物館
第三十八章教授的即興演講
第三十九章電光下的森林美景
第四十章爆破通道的準備工作
第四十一章成功爆破,急速下降
第四十二章在恐怖的黑暗中急速上升
第四十三章從火山口噴射而出
第四十四章陽光普照的蔚藍地中海
第四十五章皆大歡喜
譯後記

後記

不少學者探討過名著重譯的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甚至有人質疑重譯的必要性。李汝成等先生曾對經典作品做過精闢的概述,“一部文學名著猶如一座豐富的地下礦藏”,即使經過多次闡釋,也道不盡它的原意。名著重譯的歷史必然性和現實必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不過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在重譯“科幻小說之父”凡爾納的這部巨著過程中,我心裡總有一種惶惶不安。既要竭盡所能再現原著的經典之美,又要充分尊重參考譯本的智慧財產權,在批判繼承的基礎上努力做到有所突破、有所創新,否則就是對原著作者的褻瀆,對公共資源的浪費,對讀者群體的謀財。可以說,數月來自己一直博弈於繼承和創新之間,儘量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所參考的幾種譯本,有的出於名人之手,有的來自線上瀏覽的部分章節,不敢妄言自己的翻譯超越了前輩的文本,至少時刻銘記嚴復先生的“信”“達” “雅”三字原則,從以下幾個方面再三思量。
首先,甄別並再現小說中的真實成分,以增加譯文的可讀性和可信性。這部小說之所以經久不衰,凡爾納之所以被譽為“科學時代的預言家”,關鍵在於作者雖採用抒寫幻想的形式來表現人類對未知世界的探索,但整個故事深深紮根於科學這片肥沃的土壤,把地理探險的幻想與現實生活密切結合起來。然而它畢竟是小說,屬於一種文藝創作,裡面勢必會有虛構成分。因此,在重譯時真實成分要與虛構部分區別對待,最大限度地再現其中的真實細節。經考證,小說中提及的大多數地名、人名、科學發現、神話故事等是有據可查的。本人在翻譯這類信息時查閱了大量權威工具書,如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的《英漢人物地名事件詞典》、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外國地名譯名手冊》、中國大百科出版社出版的《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等,並通過相關歷史事件從側面求證譯名的準確性,同時還登錄權威網站加以印證。比如“Spitsbergetl”一詞,在所參考的譯本中被譯作“斯畢茨保根”或“斯匹茲堡”,《英漢人物地名事件詞典》譯作“斯匹茨卑爾根島”,1920年2月9日,英國、美國、丹麥等18個國家在巴黎簽訂《斯匹茨卑爾根條約》,中國於1925年加入該條約。鑒於此,本人援用“斯匹茨卑爾根島”這一譯名,以保證文化傳承的連貫性和系統性。諸如此類的地名和人名翻譯還有很多,限於篇幅,不在此一一列舉。
其次,語際轉換過程中儘可能注意文化傳遞的時代性和地域性。參考譯本有的刻意忠實於原著,除了語言表達和句式結構顯得十分生澀外,有些地方直接使用本民族的當代文化取代19世紀的異域文化。比如第7章中教授責怪“我”出去散步而不做些準備工作時說:“…my papers are not arrarnged…”有人譯為“……我的身份證還沒有安排好……”這類譯文有兩個疑點:一是故事發生的1863年間,德國境內的身份證明檔案稱作“身份證”嗎?二是下文僅僅提到那份神秘的羊皮紙及幾封介紹信,再也沒有“身份證”的任何信息,隨身攜帶“身份證”,何用之有?如果譯文非要體現與時俱進,出國考察應該攜帶護照而非身份證吧?再比如,冰島當地的茅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