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建,賽制,歷史記錄,奪冠次數,歷屆四強,進球記錄,發牌記錄,出場記錄,比分記錄,其他記錄,射手榜,助攻榜,最佳陣容,吉祥物,歷屆回顧,主題曲,2018世界盃,2014世界盃,2010世界盃,2006世界盃,2002世界盃,1998世界盃,1994世界盃,1990世界盃,影響作用,經典用球,世界盃與中國,中國隊成績,
創建
1904年5月21日,
國際足聯的第一任主席法國人
羅貝爾·蓋蘭,第一次向各國
足壇領導人提出了這種想法,並責成其秘書長荷蘭人希爾施曼為此起草一份檔案。但由於表示願意參加的國家不多,而且由於政治體育的不和,這項計畫流產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巴黎紅星隊的創始人于勒·雷米特先生當選為國際足聯主席,他又重新操起了這項擱淺的計畫。他向各國足球界領導人作了大量的說服工作,竭力證明:一項世界性的
足球比賽完全可以同顧拜旦男爵創立的奧運會比賽並行不悖,並且能夠興旺發達,他苦口婆心,耐心之至。
1925年,在
布魯塞爾的一家飯店內,
烏拉圭外交官布埃羅代表兩屆奧運會足球冠軍得主烏拉圭隊,正式對
雷米特表示支持,這在當時起了不小的作用。
1926年12月10日,國際足聯在
巴黎召開了一次工作會議,
瑞士、
匈牙利、
法國、
奧地利、
德國等許多國家都派代表參加了這次會議。4個月後,會議的草案被提交給各國
足協。1927年6月5日,在
國際足聯召開的
赫爾辛基會議上,以23票贊成、5票反對(
北歐國家表示反對)、1票棄權(德國)通過了巴黎工作會議議案。
1926年,國際足聯
盧森堡會議上,把錦標賽的名稱改為“雷米特杯賽”,以表彰前國際足聯主席,法國人雷米特為足球事業所作出的巨大貢獻。
後來,有人建議把兩個名字連在一起,稱為“世界足球錦標賽——雷米特杯,最後在赫爾辛基的代表會議上,最終更名為“世界足球冠軍杯——雷米特杯”,簡稱“世界盃”。每四年舉辦一屆。
世界盃是1928年
FIFA為獲勝者特製的獎品,是由巴黎著名首飾技師
弗列爾鑄造的。其模特是希臘傳說中的
勝利女神尼凱,她身著古羅馬束腰長袍,雙臂伸直,手中捧一隻大杯。
金杯高35厘米,重量3.8公斤,為銀杯鍍金鑄成,立在大理石底座上。此杯為流動獎品,誰得了冠軍,可把金杯保存4年,到下一屆杯賽前交還給國際足聯,以便頒發給新的世界冠軍。此外有一個附加規定是:誰三次獲得世界冠軍,誰將永遠得到此杯。
1970年第九屆世界盃賽時,
烏拉圭、
義大利、
巴西都已獲得過兩次冠軍。因此都有永遠占有此杯的機會,結果是巴西隊捷足先得,占有了此杯。國際足聯還得準備一個新獎盃,以發給下屆冠軍。1971年5月,
國際足聯舉行新杯審議會,通過對53種方案評議後,決定採用義大利人加扎尼亞的設計方案——兩個大力士雙手舉起地球的設計方案。
這個造形象徵著世界第一運動的規模。新的獎盃定名為“
大力神杯”。該杯高36.8厘米,重6.175公斤,其中4.97公斤的主體由真正的純金鑄造。底座由兩層孔雀石構成,珍貴無比。
國際足聯規定新杯為流動獎品,不論哪隊獲得多少冠軍,也不能永久占有此杯。在大力神杯的底座下面有能容納鐫刻17個冠軍隊名字的銘牌——可以持續使用到2038年。
大力神杯是現今
足球世界盃的獎盃,是足球界的最高榮譽的象徵。
賽制
世界盃賽程分為預選賽階段和決賽階段兩個階段世界盃預選賽階段分為六大賽區進行,分別是
歐洲、
南美洲、
亞洲、
非洲、
北美洲和
大洋洲賽區,每個賽區需要按照本賽區的實際情況制訂預選賽規則,而各個已報名參加世界盃的國際足聯(FIFA)會員國(地區)代表隊,則需要在所在賽區進行預選賽,爭奪進入世界盃決賽階段的名額。
世界盃決賽階段的名額是32個,決賽階段主辦國可以直接獲得決賽階段名額,除主辦國外,其他名額由國際足聯根據各個預選賽賽區的足球水平進行分配,不同的預選賽賽區會有不同數量的決賽階段名額。從1938年第三屆世界盃開始,規定衛冕冠軍和東道主可以直接晉級,但是2002年因為衛冕冠軍法國在韓日世界盃表現太差,所以國際足聯規定,從2006年世界盃預選賽起,
衛冕冠軍需要參加其所屬區域內的世界盃預選賽,從而只有東道主可以入圍決賽圈的比賽,南非世界盃東道主未能從小組出線,但是國際足聯並未取消東道主直接晉級的資格。
世界盃決賽階段的主辦國必須是國際足聯(
FIFA)會員國(地區),而且會員國(地區)需要向國際足聯提出申請(可以兩個會員聯合申請承辦),然後通過全體
國際足聯(FIFA)會員國(地區)投票選出。
歷史記錄
奪冠次數
國家 | 次數 |
---|
巴西 | 冠軍:5次(1958,1962,1970,1994,2002) |
德國 | 冠軍:4次(1954,1974,1990,2014) |
義大利 | 冠軍:4次(1934,1938,1982,2006) |
法國 | 冠軍:2次(1998,2018) |
阿根廷 | 冠軍:2次(1978,1986) |
烏拉圭 | 冠軍:2次(1930,1950) |
英格蘭 | 冠軍:1次(1966) |
西班牙 | 冠軍:1次(2010) |
歷屆四強
年份 | 冠軍 | 亞軍 | 季軍 | 殿軍 |
---|
| 烏拉圭 | 阿根廷 | 美國 | 南斯拉夫 |
| 義大利 | 前捷克斯洛伐克 | 德國 | 奧地利 |
| 義大利 | 匈牙利 | 巴西 | 瑞典 |
| 烏拉圭 | 巴西 | 瑞典 | 西班牙 |
| 聯邦德國 | 匈牙利 | 奧地利 | 烏拉圭 |
| 巴西 | 瑞典 | 法國 | 聯邦德國 |
| 巴西 | 前捷克斯洛伐克 | 智利 | 南斯拉夫 |
| 英格蘭 | 聯邦德國 | 葡萄牙 | 前蘇聯 |
| 巴西 | 義大利 | 聯邦德國 | 烏拉圭 |
| 聯邦德國 | 荷蘭 | 波蘭 | 巴西 |
| 阿根廷 | 荷蘭 | 巴西 | 義大利 |
| 義大利 | 聯邦德國 | 波蘭 | 法國 |
| 阿根廷 | 聯邦德國 | 法國 | 比利時 |
| 聯邦德國 | 阿根廷 | 義大利 | 英格蘭 |
| 巴西 | 義大利 | 瑞典 | 保加利亞 |
| 法國 | 巴西 | 克羅地亞 | 荷蘭 |
| 巴西 | 德國 | 土耳其 | 韓國 |
| 義大利 | 法國 | 德國 | 葡萄牙 |
| 西班牙 | 荷蘭 | 德國 | 烏拉圭 |
| 德國 | 阿根廷 | 荷蘭 | 巴西 |
| 法國 | 克羅地亞 | 比利時 | 英格蘭 |
進球記錄
世界盃歷史總射手榜英雄座次排名
16球:
克洛澤(德國)
決賽進球最多
球王
貝利3球(1958年2球、1970年1球);
瓦瓦3球(1958年2球、1962年1球)
赫斯特3球(1966年3球);
齊達內3球(1998年2球、2006年1球)
單屆世界盃進球最多:法國的
方丹在1958年世界盃6場比賽攻入13球
兩屆世界盃至少攻入5球以上:
克洛澤(德國)2002年、2006年;庫比拉斯(秘魯)1970年、1978年;托馬斯·穆勒(德國) 2010年、2014年
三屆世界盃至少攻入4球以上:德國的克洛澤在2002、2006、2010連續3屆世界盃每屆至少攻入4球以上
世界盃進球持續性最好:德國的克洛澤共參加四屆平均每屆攻入4球,年齡跨度從23歲至36歲從不間斷
世界盃頭球進球最多:克洛澤(德國)7球,2002年、2006年、2010年
世界盃技術最全面的射手:
克洛澤(德國),16個進球分別用7個頭球9個腳下攻入其中右腳6球左腳3球
首個帽子戲法:
斯塔比萊(阿根廷)1930年,阿根廷 6 - 3 墨西哥
世界盃最多帽子戲法:匈牙利的
柯奇士2次(1954年對韓國、對西德)、法國的
方丹2次(1958年對巴拉圭、對西德)、西德的
蓋德·穆勒2次(1970年對保加利亞、對秘魯)、阿根廷的
巴蒂斯圖塔2次(1994年對希臘,1998年對牙買加)
首次在世界盃出場就上演帽子戲法:克洛澤(德國)2002年;巴蒂斯圖塔(阿根廷)1994年;柯奇士(匈牙利)1954年
進球屆次最多:
球王貝利(巴西)4屆均有進球(1958年6球,1962年1球,1966年1球,1970年4球);
烏維·席勒(德國)4屆均有進球(1958年1球,1962年2球,1966年2球,1970年3球);
克洛澤(德國)4屆均有進球(2002年5球,2006年5球,2010年4球,2014年2球)
世界盃對傳統冠軍級強隊進球最多:克洛澤(德國)5球,2006年對阿根廷1球、2010年對英格蘭1球對阿根廷2球、2014年對巴西1球 ;
最快進球:2002年,土耳其前鋒
哈坎·蘇克在對韓國比賽中開場僅11秒破門
最晚進球:2014年,阿爾及利亞的達博烏在對德國的比賽中在第121分鐘破門
最快梅開二度:2014年,德國VS巴西,德國隊的托尼·克羅斯在第23分55秒、25分04秒破門
最快帽子戲法:1982年,匈牙利的拉斯羅·基斯在對
薩爾瓦多的比賽中,在第70、74和77分鐘破門,他也是世界盃上唯一上演帽子戲法的替補;阿根廷的
巴蒂斯圖塔在1998年法國世界盃阿根廷隊與
牙買加隊的比賽中,只用了10分鐘,便攻入了3球
進球年齡最小:1958年,球王
貝利在對
威爾斯時破門,年僅17歲零239天
進球年齡最大:1994年,喀麥隆的
米拉在對俄羅斯時破門,當時他已42歲零39天
世界盃包括決賽在內場場破門唯一一人:巴西的
雅伊爾津霍(又譯查仙奴),在1970年世界盃6場比賽中都有進球;
烏拉圭的
吉吉亞在1950年也是場場破門(4場),但當時是循環圈決勝,沒有冠亞軍決賽
最快替補進球:1998年,
丹麥前鋒桑德在和奈及利亞的比賽中,替補上場僅16秒就破門得分;
莫拉雷斯(烏拉圭),2002,烏拉圭-塞內加爾,下半場替補登場,開賽17秒
在兩屆世界盃決賽中破門的人:巴西的
瓦瓦(1958年和1962年);
貝利(1958年和1970年);西德的
布萊特納(1974年和1982年);法國的
齊達內(1998年和2006年)
唯一一個代表兩個國家在世界盃進球的人:普羅辛內斯基,1990年代表南斯拉夫攻破阿聯大門、1998年代表克羅地亞攻破牙買加大門
首個烏龍球:馬努埃爾·羅薩斯(墨西哥)1930,墨西哥-智利(又一說,1938年,瑞士的恩斯特-洛斯切在對德國比賽時自擺烏龍)
最快烏龍球:2014年,阿根廷2:1波赫,
科拉西納茨,2分鐘零8秒
在同一場比賽中既進球又入烏龍的人:1978年,荷蘭的厄爾尼·布蘭特斯在對義大利比賽中完成這一“壯舉”,荷蘭最終2比1獲勝
里程碑進球
第1000球(
倫森布林克、荷蘭、1978年對蘇格蘭);第1500球(卡尼吉亞、阿根廷、1994年對奈及利亞)
世界盃進球最多的球隊:德國隊224球
發牌記錄
世界盃紅牌總數(截至2010):176張
得紅牌最多球隊:巴西、11張
單場比賽紅黃牌最多:2002年,德國VS
喀麥隆(4黃變2紅);2006年,
葡萄牙VS荷蘭(8黃變4紅),均為16黃
決賽紅黃牌最多:2010年西班牙對荷蘭(13黃1紅)
最多紅牌場次:2006年葡萄牙對荷蘭,4張紅牌(科斯蒂尼亞、德科、范布隆克霍斯特、博拉魯茲)
最快紅牌:1986年,烏拉圭的
博西奧在對蘇格蘭開場僅56秒就被罰下
最快黃牌:1994年,俄羅斯的古爾盧科維奇在對瑞典第1分鐘時就吃到黃牌
首個被罰下的球員:1930年秘魯的馬里奧·德·拉斯·卡薩斯在對羅馬尼亞時被罰下
首個被罰下的守門員:1994年義大利的
帕柳卡在對挪威的比賽時被罰下
世界盃決賽首個吃紅牌的人:1990年阿根廷對西德,阿根廷的
蒙松。其後不久,蒙松的隊友德索蒂也吃到了紅牌;另三個決賽吃紅牌的是1998年法國的
德塞利;2006年法國的
齊達內;2010年荷蘭的
海廷加
不止一次被罰下的人:喀麥隆的
里格貝特·宋(1994對巴西、1998對智利);法國的
齊達內(1998對沙特、2006對義大利)
首次使用紅黃牌的世界盃:1970年在墨西哥舉行的世界盃,紅黃牌發明者為英國裁判阿斯頓
首張
黃牌:洛普切夫(蘇聯),1970,蘇聯-墨西哥
出場記錄
世界盃出場次數最多的人:
馬特烏斯(德國)、5屆25場,共2048分鐘;第二為德國的
克洛澤(德國)4屆24場;出場時間最長球員:
馬爾蒂尼(義大利),4屆23場,共2217分鐘
參加屆次最多的人:馬特烏斯(德國)共5屆(1982至1998)、
卡巴亞爾(墨西哥)共5屆(1950至1966)
連續出場決賽場次最多:
卡福(巴西),1994年、1998年、2002年連續三屆決賽出場
最年長出場球員:蒙特拉貢,
哥倫比亞,2014年6月25日對日本,當時他43歲零3天
最年輕出場球員:
諾曼·懷特塞德,北愛爾蘭,1982年對南斯拉夫出場時年僅17歲零41天
代表兩個及以上國家出戰世界盃的人
馬佐拉(巴西1958、義大利1962改名為阿爾塔菲尼)
普羅辛內斯基(南斯拉夫1990、克羅地亞1998、2002)
世界盃出場時間最短的人:1978年突尼西亞的
拉比迪在和墨西哥比賽時出場2分鐘;1986年阿根廷的特洛比亞尼在和西德的決賽中替補踢了最後2分鐘
最快被換下的人:1998年在對奧地利時,義大利的
內斯塔開場4分鐘就因傷被
貝爾戈米換下;2006年在對瑞典時,英格蘭的
歐文開場4分鐘就因傷被
克勞奇換下
最年輕教練:1930年阿根廷首戰對法國,當時他們的教練胡安-何塞-特拉穆托拉年僅27歲零267天
最年長教練:1954年法國和墨西哥交鋒時,法國的教練加斯頓-巴雷烏已經70歲零194天
最年輕首發:1930年南斯拉夫對陣巴西,
南斯拉夫首發的平均年齡是21歲零258天
最年長首發:1998年德國對伊朗,德國首發的平均年齡是31歲零345天
比分記錄
懸殊比分:
10-1 匈牙利-薩爾瓦多 1982
9-0 匈牙利-韓國 1954
9-0 南斯拉夫-薩伊 1974
8-0 瑞典-古巴 1938
8-0 德國-沙烏地阿拉伯 2002
7-0 葡萄牙-朝鮮 2010
7-0 土耳其-韓國 1954
7-1 德國-巴西 2014
7-1 義大利-美國 1934
6-0 阿根廷-塞蒙 2006
6-0 蘇聯-匈牙利 1986
6-0 阿根廷-
秘魯 1978
6-0 西德-墨西哥 1978
6-0 匈牙利-印度 1938
註:單場淨勝6球以上起算
其他記錄
獲得世界盃冠軍最多的人:球王貝利,3次(1958、1962、1970)
獲得世界盃獎牌最多的人:克洛澤,4次(2002、2006、2010、2014)
贏得世界盃最年輕球員:球王貝利,1958年他年僅17歲
贏得世界盃最年長球員:義大利的佐夫,1982年他作為隊長奪冠時已40歲高齡
首個作為球員和教練都奪冠的人:巴西的
扎加洛,1958年和1962年作為球員、1970年作為教練
唯一作為隊長和主教練都奪冠的人:德國的“足球皇帝”
貝肯鮑爾,1974年作為球員兼隊長、1990年作為主教練兼領隊
唯一兩次贏得世界盃的教練:義大利的
波佐、1934年和1938年
唯一連續三次入選世界盃最佳陣容的球員:貝肯鮑爾,1966-1974年
首個包攬世界盃金靴獎和銀靴獎的球員:德國的
克洛澤,2002銀靴獎、2006金靴獎
首個罰入點球的球員:1930年墨西哥的曼努爾·羅薩斯,對阿根廷
首個罰丟點球的球員:1934年巴西的巴爾德馬爾·德·布里托,被義大利的薩莫拉撲出
最長不失球紀錄:義大利的守門員
曾加,1990年曾5場比賽共518分鐘不失球
觀眾最多的一場比賽:1950年世界盃循環圈最後一戰,巴西對烏拉圭,巴西馬拉卡納球場,官方記載觀眾人數為199854人
觀眾最少的一場比賽:1930年烏拉圭世界盃第一輪,羅馬尼亞對秘魯,300人
單屆被犯規最多球員:阿根廷的
馬拉多納,1990年,共遭對手53次犯規
第一個世界冠軍隊主教練:烏拉圭隊的阿爾韋托·蘇皮塞
年齡最小的世界盃金球獎獲得者:1998年,
羅納爾多,22歲
首位連續四次參賽全部打入世界盃四強的球員:2002-2014年,
克洛澤最年輕金靴獎得主 德國的
托馬斯·穆勒,2010年南非世界盃他年僅20歲
第一屆
衛冕冠軍無直接參賽權的世界盃:2006年德國世界盃
淘汰賽階段使用過加時賽“
金球制”的世界盃:1998年法國世界盃,2002年韓日世界盃
首粒加時賽“金球”:1998年法國世界盃,1/8決賽,
布蘭克(法國)
首位在單場決賽中打進3球的球員:1966年英格蘭世界盃,格奧費·赫斯特(
英格蘭)
首場以互射點球分出勝負的決賽:1994年美國世界盃決賽,點球大戰巴西3-2義大利
首個完成世界盃百場比賽的球隊:德國,2014年德國VS葡萄牙
世界盃參賽場次最多:德國,100場
世界盃最長連敗:墨西哥,9場
射手榜
排名 | 進球總數 | 點球數 | 球員 | 國家 | 屆次 |
---|
1 | 16 | | 克洛澤 | 德國 | 2002,2006,2010,2014 |
2 | 15 | 1 | 羅納爾多 | 巴西 | 1994 1998 2002 2006 |
2 | 14 | 1 | 蓋德·穆勒 | 德國 | 1970 1974 |
3 | 13 | | 方丹 | 法國 | 1958 |
4 | 12 | | 貝利 | 巴西 | 1958 1962 1966 1970 |
5 | 11 | | 柯奇士 | 匈牙利 | 1954 |
5 | 11 | | 克林斯曼 | 德國 | 1990 1994 1998 |
6 | 10 | 1 | 托馬斯·穆勒 | 德國 | 2010 2014 |
6 | 10 | | 拉恩 | 德國 | 1954 1958 |
6 | 10 | | 拉托 | 波蘭 | 1974 1978 1982 |
6 | 10 | 2 | 萊因克爾 | 英格蘭 | 1986 1990 |
6 | 10 | 2 | 庫比拉斯 | 秘魯 | 1970 1978 |
6 | 10 | 4 | 巴蒂斯圖塔 | 阿根廷 | 1994 1998 2002 |
7 | 9 | | 魯梅尼格 | 德國 | 1978 1982 1986 |
7 | 9 | | 烏韋·席勒 | 德國 | 1958 1962 1966 1970 |
7 | 9 | | 瓦瓦 | 巴西 | 1958 1962 |
7 | 9 | | 雅伊爾津霍 | 巴西 | 1970 1974 |
7 | 9 | | 阿德米爾 | 巴西 | 1950 |
7 | 9 | | 保羅·羅西 | 義大利 | 1978 1982 |
7 | 9 | | 維埃里 | 義大利 | 1998 2002 |
7 | 9 | 2 | 羅伯特·巴喬 | 義大利 | 1990 1994 1998 |
7 | 9 | 4 | 尤西比奧 | 葡萄牙 | 1966 |
8 | 8 | | 馬拉多納 | 阿根廷 | 1982 1986 1990 1994 |
8 | 8 | | 沃勒爾 | 德國 | 1986 1990 1994 |
8 | 8 | | 奧斯卡·米格斯 | 烏拉圭 | 1950 1954 |
8 | 8 | | 斯塔比萊 | 阿根廷 | 1930 |
8 | 8 | | 萊昂尼達斯 | 巴西 | 1934 1938 |
8 | 8 | 1 | 里瓦爾多 | 巴西 | 1998 2002 |
8 | 8 | 2 | 比利亞 | 西班牙 | 2006 2010 2014 |
9 | 7 | | 漢斯·沙費爾 | 德國 | 1954 1958 |
9 | 7 | | 安傑伊·薩馬奇 | 波蘭 | 1974 1978 1982 |
9 | 7 | | 拉約斯·蒂奇 | 匈牙利 | 1958 1962 |
9 | 7 | | 約翰尼·雷普 | 荷蘭 | 1974 1978 |
9 | 7 | 1 | 卡雷卡 | 巴西 | 1986 1990 |
9 | 7 | 1 | 內耶德利 | 捷克 | 1934 1938 |
9 | 7 | | 斯基亞菲諾 | 烏拉圭 | 1950 1954 |
10 | 6 | | 羅本 | 荷蘭 | 2006 2010 2014 |
10 | 6 | | 埃里希·普羅貝斯特 | 奧地利 | 1954 |
10 | 6 | | 貝貝托 | 巴西 | 1990 1994 1998 |
10 | 6 | | 博格坎普 | 荷蘭 | 1994 1998 |
10 | 6 | | 羅伯托·里維利諾 | 巴西 | 1970 1974 |
10 | 6 | | 莫洛克 | 德國 | 1954 |
10 | 6 | | 肯佩斯 | 阿根廷 | 1974 1978 1982 |
10 | 6 | | 約瑟夫·許吉 | 瑞士 | 1954 |
10 | 6 | | 亨利 | 法國 | 1998,2002,2006,2010 |
10 | 6 | | 朱拉·岑格勒 | 匈牙利 | 1938 |
10 | 6 | | 博涅克 | 波蘭 | 1978 1982 |
10 | 6 | 1 | 弗蘭 | 烏拉圭 | 2002 2010 2014 |
10 | 6 | 1 | 哈梅斯·羅德里格斯 | 哥倫比亞 | 2014 |
10 | 6 | 1 | 達沃·蘇克 | 克羅地亞 | 1998 2002 |
10 | 6 | 1 | 赫爾姆特·哈勒 | 德國 | 1966 |
10 | 6 | 1 | 吉奧爾吉·薩羅希 | 匈牙利 | 1934 1938 |
10 | 6 | 1 | 斯基拉奇 | 義大利 | 1990 |
10 | 6 | 2 | 馬特烏斯 | 德國 | 1982 1986 1990 1994 1998 |
10 | 6 | 2 | 薩連科 | 俄羅斯 | 1994 |
10 | 6 | 3 | 斯托伊奇科夫 | 保加利亞 | 1994 |
10 | 6 | 4 | 倫森布林克 | 荷蘭 | 1974 1978 |
10 | 6 | | 斯內德 | 荷蘭 | 2006 2010 2014 |
11 | 5 | | 貝肯鮑爾 | 德國 | 1966 1970 1974 |
11 | 5 | | 加林查 | 巴西 | 1958 1962 1966 |
11 | 5 | | 羅馬里奧 | 巴西 | 1990 1994 |
11 | 5 | | 西爾維奧·皮奧拉 | 義大利 | 1938 |
11 | 5 | | 埃斯坦尼斯勞·巴索拉 | 西班牙 | 1950 |
11 | 5 | | 彼得·麥克帕蘭 | 北愛爾蘭 | 1958 |
11 | 5 | | 莫倫特斯 | 西班牙 | 1998 2002 |
11 | 5 | | 傑弗里·赫斯 | 英格蘭 | 1966 1970 |
11 | 5 | | 羅傑·米拉 | 喀麥隆 | 1990 1994 |
11 | 5 | | 肯內特·安德松 | 瑞典 | 1994 |
11 | 5 | | 佩德羅·塞亞 | 烏拉圭 | 1930 |
11 | 5 | | 托馬斯·斯庫赫拉維 | 捷克 | 1990 |
11 | 5 | | 瓦倫汀·伊萬諾夫 | 俄羅斯 | 1958 1962 |
11 | 5 | | 威爾莫茨 | 比利時 | 1990 1994 1998 2002 |
11 | 5 | | 梅西 | 阿根廷 | 2006 2010 2014 |
11 | 5 | | 波多爾斯基 | 德國 | 2006 2010 2014 |
11 | 5 | 1 | 濟科 | 巴西 | 1978 1982 1986 |
11 | 5 | 1 | 普拉蒂尼 | 法國 | 1978 1982 1986 |
11 | 5 | 1 | 阿爾托貝利 | 義大利 | 1982 1986 |
11 | 5 | 1 | 布特拉格諾 | 西班牙 | 1986 |
11 | 5 | 1 | 亨里克·拉爾森 | 瑞典 | 1994 2002 2006 |
11 | 5 | 1 | 克蘭克爾 | 奧地利 | 1978 1982 |
11 | 5 | 2 | 齊達內 | 法國 | 1998 2002 2006 |
11 | 5 | 3 | 費爾南多·希耶羅 | 西班牙 | 1994 1998 2002 |
11 | 5 | 3 | 內斯肯斯 | 荷蘭 | 1974 1978 |
助攻榜
排名 | 助攻總數 | 球員 | 國籍 | 屆次 |
1 | 8 | 馬拉多納 | 阿根廷 | 1982 1986 1990 1994 |
2 | 7 | 利特巴爾斯基 | 德國 | 1982 1986 1990 |
2 | 7 | 哈斯勒 | 德國 | 1990 1994 1998 |
2 | 7 | 拉托 | 波蘭 | 1974 1978 1982 |
3 | 6 | 托馬斯·穆勒 | 德國 | 2010 2014 |
3 | 6 | 哈吉 | 羅馬尼亞 | 1990 1994 1998 |
3 | 6 | 貝克漢姆 | 英格蘭 | 1998 2002 2006 |
4 | 5 | 濟科 | 巴西 | 1978 1982 1986 |
4 | 5 | 里瓦爾多 | 巴西 | 1998 2002 |
4 | 5 | 巴拉克 | 德國 | 2002 2006 |
4 | 5 | 托蒂 | 義大利 | 2002 2006 |
4 | 5 | 施魏因施泰格 | 德國 | 2006 2010 2014 |
最佳陣容
1930年世界盃 最佳球員:斯塔比萊(阿根廷)
最佳射手:斯塔比萊(阿根廷) 8球
最佳陣容:(235)
守門員:雅沃維奇(南斯拉夫)
後衛:伊夫科維奇(南斯拉夫),納薩西(烏拉圭)
中場:
安德拉德(烏拉圭),
蒙蒂(阿根廷),赫斯蒂多(烏拉圭)
前鋒:斯卡羅內(烏拉圭),
卡斯楚(烏拉圭),斯塔維萊(阿根廷),
費雷拉(阿根廷),塞亞(烏拉圭)
1934年世界盃
最佳球員:斯基亞菲奧(義大利)
最佳射手:斯基亞菲奧(義大利) ,
內耶德利(捷克斯洛伐克),科南(德國)4球
最佳陣容:(235)
後衛:蒙澤利奧(義大利),金科塞斯(西班牙)
中場:華格納(奧地利),蒙蒂(義大利),西勞倫(西班牙)
前鋒:奧爾希(義大利),內耶德利(捷克斯洛伐克),斯基亞菲奧(義大利),
梅阿查(義大利),瓜伊塔(義大利)
1938年世界盃 最佳射手:萊昂尼達斯(巴西) 8球
最佳陣容:(235)
守門員:普拉尼茨卡(捷克斯洛伐克)
後衛:多明戈斯(巴西)拉瓦(義大利)
中場:塞朗托尼(義大利),安德雷奧洛(義大利),洛卡特利(義大利)
前鋒:皮奧拉(義大利),梅阿查(義大利),萊昂尼達斯(巴西),薩羅希(匈牙利),蒂科(匈牙利)
1950年世界盃 最佳射手:阿德米爾(巴西)8球
最佳陣容:(325)
守門員:拉馬列茨(蘇聯)
後衛:特拉赫(烏拉圭),鮑爾(巴西),岡薩雷斯(烏拉圭)
前鋒:吉希亞(烏拉圭),
濟濟尼奧(巴西),阿德米爾(巴西),斯基亞菲諾(烏拉圭),蓋恩(西班牙)
1954年世界盃
最佳球員:
普斯卡什(匈牙利)
最佳陣容:(325)
守門員:格羅希奇(匈牙利)
後衛:拉布里希(德國),巴雷拉(烏拉圭),聖瑪麗亞(烏拉圭)
中場:瓦爾特(德國),安德拉德(烏拉圭)
前鋒:拉恩(德國),柯奇士(匈牙利),
希代古提(匈牙利),普斯卡什(匈牙利),齊博爾(匈牙利)
1958年世界盃
最佳球員:貝利(巴西)
最佳射手:方丹(法國)13球
最佳陣容:(334)
後衛:賈桑托斯(巴西),貝利尼(巴西),尼桑托斯(巴西)
前鋒:加林查(巴西),方丹(法國),貝利(巴西),哈姆林(瑞典)
1962年世界盃
最佳球員:加林查(巴西)
最佳射手:加林查,瓦瓦,萊
桑切斯(巴西),
阿爾貝特(匈牙利),伊萬諾夫(蘇聯),耶科維奇(南斯拉夫)4球
最佳陣容:(424)
守門員:吉爾瑪(巴西)
後衛:賈桑托斯(巴西),毛羅(巴西),沃羅寧(蘇聯),
施內林格(德國)
中場:馬索普斯特(捷克斯洛伐克),洛托(巴西)
前鋒:
加林查(巴西),瓦瓦(巴西),阿馬里爾(巴西),亨托(西班牙)
1966年世界盃
最佳球員:查爾頓(英格蘭)
最佳射手:尤西比奧(葡萄牙)9球
最佳陣容:(424)
後衛:科恩(德國),摩爾(英格蘭),沃羅寧(蘇聯),施內林格(德國)
前鋒:哈勒(德國),尤西比奧(葡萄牙),席勒(德國),科魯納(葡萄牙)
1970年世界盃
最佳球員:貝利(巴西)
最佳射手:蓋德·穆勒(德國)10球
最佳陣容:(433)
守門員:馬蘇基耶維茨(烏拉圭)
前鋒:雅伊爾津霍(巴西),蓋德·穆勒(德國),里維利諾(巴西)
1974年世界盃
最佳球員:克魯伊夫(荷蘭)
最佳陣容:(433)
守門員:托馬舍夫斯基(波蘭)
後衛:蘇爾比爾(荷蘭),貝肯鮑爾(德國),
佩雷拉(巴西),
布賴特納(德國)
中場:
內斯肯斯(荷蘭),德伊納(波蘭),加多恰(波蘭)
前鋒:拉托(波蘭),蓋德·穆勒(德國),克魯伊夫(荷蘭)
1978年世界盃
最佳球員:
肯佩斯(阿根廷)
最佳射手:肯佩斯(阿根廷)6球
最佳陣容:(433)
守門員:菲格爾(阿根廷)
後衛:
福格茨(德國),阿馬拉多(巴西),克洛爾(荷蘭),塔朗蒂尼(阿根廷)
中場:卡西奧(義大利),迪爾塞烏(巴西),倫森布林克(荷蘭)
前鋒:羅西(義大利),肯佩斯(阿根廷),貝托尼(阿根廷)
1982年世界盃
最佳球員:
羅西(義大利)
最佳射手:羅西(義大利)6球
最佳陣容:(442)
後衛:詹蒂萊(義大利),路易濟尼奧(巴西),科洛瓦蒂(義大利),儒尼奧爾(巴西)
前鋒:羅西(義大利),魯梅尼格(德國)
1986年世界盃
最佳球員:馬拉多納(阿根廷)
最佳射手:萊因克爾(英格蘭)6球
最佳陣容:(433)
守門員:普法夫(比利時)
後衛:霍西馬爾(巴西),塞薩爾(巴西),布羅文(阿根廷),
阿莫羅斯(法國)
中場:費爾南德斯(法國),
布魯查加(阿根廷),馬拉多納(阿根廷)
1990年世界盃
最佳球員:
斯基拉奇(義大利)
最佳射手:斯基拉奇(義大利)6球
最佳陣容:(442)
1994年世界盃
最佳球員:
羅馬里奧(巴西)
最佳陣容:(433)
1998年世界盃
最佳球員:
羅納爾多(巴西)
最佳陣容:(343)
前鋒:羅納爾多(巴西),
博格坎普(荷蘭),達沃·蘇克(克羅地亞)
2002年世界盃
最佳球員:卡恩(德國)
最佳射手:羅納爾多(巴西)8球
最佳新人:克洛澤(德國)
最佳陣容:(442)
2006年世界盃
最佳射手(金靴獎):
克洛澤(德國)5球
最佳陣容:
2010年世界盃
最佳射手(金靴獎):
托馬斯·穆勒(德國)5球
最佳陣容:
最佳數據陣容:
2014年世界盃
最佳射手(金靴獎):
羅德里格斯(哥倫比亞)6球
最佳球員(金球獎):梅西(阿根廷)
最佳陣容:
前鋒:
羅本(荷蘭)、
本澤馬(法國)
2018年世界盃
最佳陣容:
門將:庫爾圖瓦(比利時)
後衛:烏姆蒂蒂(法國)、帕瓦爾(法國)、特里皮爾(英格蘭)、米納(哥倫比亞)
中場:莫德里奇(克羅地亞)、坎特(法國)、切里舍夫(俄羅斯)
前鋒:姆巴佩(法國)、格列茨曼(法國)、凱恩(英格蘭)
吉祥物
1966年英國世界盃首次出現了世界盃的官方吉祥物,一隻會踢球的獅子——威利。這一以卡通形象作為宣傳方式的新舉措,成為日後世界盃吉祥物設計的一個里程碑。
1970年第九屆世界盃在墨西哥舉行,推出了名為“朱厄尼托”的吉祥物。
1974年世界盃賽由前西德主辦。主辦國設計了一對一高一瘦、一矮一胖的德國小朋友“提普”和“泰普”。
1978年阿根廷世界盃,以一位正在踢球的高原小男孩作為造型,小男孩穿著阿根廷隊隊服,右手拿馬鞭,頭戴傳統的阿根廷高原民族禮帽。
1982年的西班牙世界盃,一反歷屆世界盃以動物或人物造型作為吉祥物的慣例,改用了一隻肥碩無比的橘子“納蘭吉托”(Naranjito)作為主角。
1986年第十三屆世界盃在墨西哥舉行,推出的吉祥物是一個名為“皮克”、頭戴尖頂草帽的擬人化辣椒。
1990年義大利之夏,設計師一反傳統,用足球和積木拼成一個人形(中文名“查奧”),它以足球為頭顱,以90塊由綠、白、紅三色積木組成的身軀和四肢,十分動感而又富有創意。
1994年缺乏足球細胞的美國人發揮了自己對卡通畫的特長,他們設計了一隻卡通狗作為該屆世界盃吉祥物。這隻棕色小狗名叫“射手”,身穿代表美國國旗顏色的紅白球衣、藍球褲和紅白間條球襪,懷抱一個足球。
1998年,一隻名叫福蒂克斯Footix的人狀歡呼跳躍的小公雞,成為了法國世界盃的吉祥物。法國歷史上是高盧人的棲息地,從上古以來法國人對於雄雞的崇拜就相當聞名,98年世界盃吉祥物就帶有明顯的法國文化圖騰,這隻公雞線條簡單流暢,而且流暢的顛球動作成為這隻公雞露面的招牌動作。
2002年世界盃的吉祥物有三隻太空精靈,其中一隻年長高個子的領袖渾身金色,手舉一隻足球,另兩隻小些的一個是藍色,另一個是紫色。黃色的精靈叫Ato、藍色的精靈叫Nik、紫色的精靈叫Kaz。
帶有鮮明的東方色彩。據組委會介紹,這些外太空的精靈們生活在大氣層,踢著太空版本的足球,象徵著“融洽,團結和合作。”
2006年德國世界盃的吉祥物名叫“高里奧六世(Goleo VI)”。他是一隻可愛的獅子。“高里奧六世”身高2米,也是自1974年世界盃以來,世界盃第一次擁有的一個“活生生”的吉祥物。陪伴在高里奧六世身邊的是一隻名叫“菲利”會說話的足球。
2010年世界盃吉祥物豹子“扎庫米”名字中頭兩個字母“ZA”是南非語中“南非”的縮寫,後面的字母“KUMI”在許多非洲語言中的意思都是“10”,意味著南非世界盃舉辦的年份——同時,這也是大部分頂尖足球運動員身披的球衣號碼。這隻小豹子被設定為1994年出生,象徵著新南非共和國的成立。
2014巴西世界盃的吉祥物——一隻
犰狳。前世界足球先生、現任世界盃組委會董事會成員的“外星人”
羅納爾多在節目中向觀眾介紹了將成為巴西世界盃象徵的犰狳。
2018年俄羅斯世界盃吉祥物,卡通造型“狼”當選。
歷屆回顧
屆次 | 賽事名稱 | 舉辦地點 | 舉辦時間 |
---|
第1屆 | | | 1930年07月13日-1930年07月30日 |
第2屆 | | | 1934年05月27日-1934年06月10日 |
第3屆 | | | 1938年06月04日-1938年06月19日 |
第4屆 | | | 1950年06月24日-1950年07月16日 |
第5屆 | | | 1954年06月16日-1954年07月04日 |
第6屆 | | | 1958年06月08日-1958年06月29日 |
第7屆 | | | 1962年05月30日-1962年06月17日 |
第8屆 | | | 1966年07月11日-1966年07月30日 |
第9屆 | | | 1970年05月31日-1970年06月21日 |
第10屆 | | | 1974年06月13日-1974年07月07日 |
第11屆 | | | 1978年06月01日-1978年06月25日 |
第12屆 | | | 1982年06月13日-1982年07月11日 |
第13屆 | | | 1986年05月31日-1986年06月29日 |
第14屆 | | | 1990年06月08日-1990年07月08日 |
第15屆 | | | 1994年06月17日-1994年07月17日 |
第16屆 | | | 1998年06月10日-1998年07月12日 |
第17屆 | | | 2002年05月31日-2002年06月30日 |
|
第18屆 | | | 2006年06月09日-2006年07月09日 |
第19屆 | | | 2010年06月11日-2010年07月11日 |
第20屆 | | | 2014年06月12日-2014年07月13日 |
第21屆 | | | 2018年06月14日-2018年07月15日 |
第22屆 | | | 2022年11月21日-2022年12月18日 |
第23屆 | | 美國 | |
加拿大 | |
墨西哥 | |
主題曲
2018世界盃
主題曲由國際足聯與索尼音樂合作出品,美國著名唱片製作人迪波洛操刀創作,迪波洛指出:“我從來沒有為整個世界寫過這樣的歌,充滿巨大的能量,有許多世界各地的明星參與。”
2014世界盃
《萬眾一心/We Are One (Ole Ola)》
三位歌手對於此次能夠參與巴西世界盃主題曲的演唱都表達出激動興奮的心情。
皮普保羅表示:“非常榮幸能夠參與此次世界盃的盛事。相信足球和音樂的力量將會讓我們融為一體,因為當我們攜起手來,我們就是最棒的”。
2010世界盃
Waka Waka(This time for Africa)(官方主題曲)
拉丁天后夏奇拉表示:“世界盃是一項世界同歡的賽事,它將不同國家,種族,以及不同地域的人們緊緊聯繫到一起,而這也正是我的歌曲所想要表達的意義。”
2006世界盃
《難以抗拒》(Hips Don’t Lie-Bamboo)
這首歌曲激情四射節奏感強烈,是2006年FIFA世界盃的主題曲幾乎是為東道主德國量身打造。最佳射手克洛澤在賽場的英姿配合這首歌曲在電視裡反覆播放成為當時的熱點。
2002世界盃
1:《足球聖歌》(Anthem)
這首主題曲中有兩個版本,一首電子樂版本的作品是由芬蘭音樂家JS16混音完成,兼具東方色彩和電子樂風情。另一首交響樂版傳統、大氣,作為專輯的結尾恰倒好處。
2:《風暴》(Boom)
演唱者:阿納斯塔西婭(Anastacia)
“風暴”曲調簡潔、節奏強勁,流行的曲風給人異域感覺,和“生命之杯” 相比它少了些火般熱情,多了份緊迫感強勁的衝擊。
1998世界盃
從1998年起,世界盃賽的主題曲不再僅限於一首,而且開始灌錄世界盃官方專輯唱片。1998年的《Allez! Ola! Ole! 》中就收錄了15首代表參賽各國的足球歌曲。官方主題歌為“我踢球你介意嗎”和“生命之杯”。
1:《
我踢球你介意嗎》(法語:La Cour des Grands,英語:Do you mind if I play)
“我踢球你介意嗎”是首輕快的歌曲,帶著濃烈的熱帶情調和歡快的吟唱風格。
2:《
生命之杯》(La Copa De La Vida)(西班牙語)
“生命之杯” 在世界盃之後也傳播甚廣,成為很多足球節目用來烘托氣氛的第一選用曲目。歌曲中的鼓樂節奏和號角奏鳴都頗為煽情。
1994世界盃
《
榮耀之地》(Gloryland)(1994年美國世界盃主題曲)
演唱者:達利爾·豪(Daryl Hall)
1990世界盃
《
義大利之夏》( Un'estate Italiana)
演唱者:吉奧吉·莫羅德(Giorgio Moroder)和吉娜·娜尼尼(Gianna Nannini) "義大利之夏"或許是最成功的世界盃主題曲,仍被資深球迷和歌迷所津津樂道。這是首悠揚動聽,又振奮人心的歌曲,義大利人將亞平寧半島上的海風和足球王國對足球運動的理解糅合成迷人的音樂。
影響作用
作為當今世界影響力最大的單項體育盛會,世界盃亦開始日趨商業化,高額贊助契約令人咋舌。2010年南非世界盃國際足聯頒出高達4億美元的總獎金給予各個球隊,開創了世界體育史最高獎金紀錄。
各個參賽國亦對球員以及球隊開出高額的獎金以刺激成績。
經濟效應
世界盃帶給主辦國的直接經濟效應更是立竿見影,早於1982年,西班牙因為主辦世界盃就獲得高達63億美元的旅遊收入,2006年德國世界盃更是為德國帶來110億美元至120億美元的直接經濟收入。
在一些國家,例如中國,雖然國家隊屢次無法進入世界盃,但世界盃仍舊帶來客觀的經濟影響。2010年南非世界盃開始前,如往常一樣,中國國家廣電總局規定只有中央電視台有獨家的轉播購買權利,有傳媒報導CCTV僅在廣告費方面的收入就超過20億元人民幣可謂賺的盆滿缽滿,而中國的一些啤酒企業,甚至股票市場都會因為世界盃的舉行產生波動。
政治效應
世界盃賽影響力亦體現在多國的政治領域,通常奪冠球隊與表現出色的球員都會被各國視為民族英雄。甚至在
德國世界盃,東道主德國隊即使沒能奪取最後的冠軍,但德國總統科勒爾仍舊在總統府接見了季軍球隊。
世界盃的比賽,包括德國總理
默克爾,英國首相卡梅倫,義大利總統納波利塔諾,法國總統奧朗德,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等多名政要以及英國女皇
伊莉莎白二世,西班牙國王
胡安·卡洛斯等各國皇室成員都會親臨賽場觀看比賽。
經典用球
舉辦年份 | 用球介紹 | 用球圖片 |
---|
1930 | 莫德洛 T(Modelo T) 第一屆世界盃決賽在東道主烏拉圭隊與阿根廷隊之間進行,為了消除爭議,決賽時上下半場分別採用阿根廷隊和烏拉圭隊提供的足球進行比賽。 | |
1934 | 費德雷勒 102(Federale 102) | |
1938 | 艾倫(Allen) | |
1950 | 超級阿倫得寶 T(Allen Super Duplo T) | |
1954 | 瑞士世界冠軍(Swiss World Champion) | |
1958 | 巨星(Top Star) | |
1962 | 克萊克(Crack) | |
1966 | 史萊辛格挑戰(Slazenger Challenge) | |
1970 | 電視之星(Telstar) “Telstar”來源於兩個單詞:“Television”(電視)和“Star”(星星)。由於該屆世界盃是首次通過衛星向全世界進行電視直播,為了讓黑白電視機前的觀眾能夠清晰地看清楚足球,設計者特別在原本白色的足球上鑲嵌了黑色的五角形,這一革命性的設計也書寫了足球史上新的一頁。 | |
1974 | 智利(Chile) 在這屆世界盃上先後使用過兩個官方用球,其中一款與上屆世界盃的“Telstar”十分類似。另一款“Chile”則恢復成全白色足球,因為該設計與1962年智利世界盃時曾使用過的一款全白色足球酷似,所以得名於此。 | |
1978 | 探戈(Tango) 探戈是主辦國阿根廷的傳統舞蹈,由探戈而得名的足球在設計上提高了球對各種氣候條件的適應能力,而且以舞蹈為靈感,設計師將20個“三角愛迪達”形的嵌面相互連線形成了12個大小相等的圓形。 | |
1982 | 西班牙探戈(Tango Espana) “Tango Espana”相較上屆世界盃用球雖然仍然是皮製的,設計方面改進也不大,但它革命性的防水密封接縫技術大大減少了球的水分吸收,也因此減輕了球的重量。 | |
1986 | 阿茲特克(Azteca) 以主辦國墨西哥阿茲特克土著居民建築風格和壁畫為形狀裝飾的“Azteca”優美而精巧,它是第一粒由合成皮製造的世界盃比賽用球。而合成材料的使用增加了球的耐久性,同時進一步減少了球對水分的吸收。 | |
1990 | 伊特魯里亞(Etrusco Unico) “Etrusco Unico”在義大利語中的意思是“唯一的伊特魯里亞人”,為了體現主辦國義大利的文化,球的設計中融入了伊特魯里亞獅頭的形象。在技術方面,該球完全採用合成材料,並首次在球體內加人黑色聚氨酯泡沫內層,使球具有完全的防水性能,運行速度也得到了提高。 | |
1994 | 奎斯特拉(Questra) “Questra”從對宇宙和太空探索中得到靈感,是第一顆以高科技和超高能量反彈白泡棉層為特色的正式比賽用球。這種PE層使球摸起來更柔軟也更好操控,並使球速更快。 | |
1998 | 三色球(Tricolors) “Tricolors”以法國國旗色彩為靈感來源,球面上還有象徵法蘭西民族的傳統“雄雞”標誌。作為世界盃歷史上第一顆彩色的正式比賽用球,“Tricolors”採用了新型複合泡沫材料,這種材料進一步改善了足球的耐久性和能量反彈,並更具敏銳度。同時該球還首次運用透明印刷技術,圖案更鮮艷,而且不易磨損。 | |
2002 | 飛火流星(Fevernova) “Fevernova”的外觀是受到了韓日兩國哲學思想的啟發,而設計上白色為底,4個鑲嵌著金色和紅色的飛鏢形狀圖案環繞在足球表面,還可以讓球員更好地看清足球的旋轉情況。 | |
2006 | 團隊之星(Teamgeist) “Teamgeist”寓意團隊的力量,由黑、白、金三色組成,黑、白是東道主德國國家足球隊的傳統顏色,而金色則代表著世界盃冠軍獎盃。該球採用了全新的異形拼塊和無縫壓合技術,史無前例地將足球球面拼塊減少到14塊,最大程度地消除了球體表面不規則的凹凸,從而有效提高了足球運行的精準度。 | |
2010 | 普天同慶(Jabulani) “Jabulani”源自班圖語系中的祖魯語,在設計中採用了11種不同的顏色,代表每支球隊由11名球員組成,同時寓意南非擁有11個部落和11種官方語言。該球突破性地僅由8塊表皮組成,每一塊表皮都實現了三維立體結構,以熱粘合技術拼接完成,從而使新球較以往更圓、運行更精準。 | |
2014 | 巴西榮耀(Brazuca) Brazuca的顏色和裝飾設計源自於巴西傳統的許願手環,也反映了這個南美國家足球的靈動和樂趣。這個足球採用了革新的結構設計,採用六塊相同的十字型球面拼塊形成了與以往不同的表面結構,使足球具有獨特的對稱性,為比賽帶來更好的場上控球、觸球、穩定性以及空氣動力學性能。 | |
2018 | 電視之星18(Telstar18) 命名取自1970年世界盃用球電視之星。新款的電視之星18回歸黑白色調,黑色色塊上有類似電視馬賽克的處理,用來致敬當年。 | |
世界盃與中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主席
習近平將世界盃稱為“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上升到國家高度。
他對中國足球有三個願望:“一是
中國足球隊進世界盃,二是中國能舉辦世界盃,三是中國有朝一日能獲得世界冠軍。
”表明了國家領導人對中國足球事業的高度重視。
“
足球夢”也是“中國夢”。當我國各項事業都在蓬勃發展時,國人渴望著中國足球能夠“衝出亞洲、走向世界”,在世界最大舞台上展示出中國的強盛國力。
2015年3月16日國務院頒布: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50條全文)
中國隊成績
年代 | 亞洲區預選賽 | 決賽階段 |
資格賽 | 外圍賽 | 小組賽 |
1930-1954 | 未參加 |
1958 | 淘汰 | 未晉級 |
1962-1978 | 未參加 |
1982 | 無資格賽 | 第1名 | 第3名 | 未晉級 |
1986 | 第2名 | 未晉級 |
1990 | 第1名 | 第4名 |
1994 | 第2名 | 未晉級 |
1998 | 第1名 | 第3名 |
2002 | 第1名 | 第1名 | 小組賽32強(第31名) |
2006 | 晉級 | 第2名 | 未晉級 | 未晉級 |
2010 | 第4名 |
2014 | 第3名 |
2018 | 晉級 | 4個成績最好的第2名 | 第5名 | 未晉級 |
2022 | 晉級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