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環境史》(第2版)是一部講述從古代到現代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簡史,其中,自然環境包括居住在這個星球上的所有其他生物。縱觀人與自然的發展史,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有時是處於一種可持續的平衡中,但也會以一種破壞性的方式進行。本書探討了環境的變化(通常是受到人類行為影響的環境變化)是如何改變人類社會的歷史趨勢的。在每個歷史階段,以及我們能夠棲居的每一個角落,都會見證這一過程的發生。
基本介紹
- 書名:世界環境史:人類在地球生命中的角色轉變
- 作者:J·唐納德·休斯(J. Donald Hughes)
- 譯者:趙長鳳/王 寧
- ISBN:9787121223365
- 頁數:328
- 定價:69.00
- 出版社:電子工業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4-2-1
- 裝幀:平裝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這部環境史入門書的讀者不一定要學習過有關環境或者歷史方面的知識。如果沒有環境歷史觀的輔助,以及它對人類曾經的決定是如何幫助或妨礙自然與文化的相互作用、影響的闡述說明,那么我們就不可能很好地理解現代的環境問題。本書將對所有對我們所居住的這個世界感興趣或者正在研究這個世界的人們產生重大影響,並為其提供最新的信息。
作者簡介
J·唐納德·休斯(J. Donald Hughes)是美國丹佛大學約翰·埃文斯傑出歷史學教授,著有《什麼是環境史》、《地中海地區環境史》,以及《潘恩的勞苦:古代希臘人和羅馬人的環境問題》。同時他還是美國環境史學會和歐洲環境史學會的創始會員,曾任《環境史》雜誌編輯。
圖書目錄
致謝
許可聲明
1引言:歷史與生態1
環境史4
生物群落6
群落生態學與歷史學7
生態過程8
2和諧的原始自然環境14
塞倫蓋蒂國家公園:人類與其他生物的天然紐帶16
澳大利亞的卡卡杜:原始文明21
亞利桑那霍皮人:土地崇拜之上的農業文明24
結語29
3文化與自然的巨大分裂34
烏魯克城牆:吉爾伽美什和城市的起源38
尼羅河流域:古埃及和可持續發展43
蒂卡爾:古典瑪雅文明的崩潰47
結語54
4古代社會生態觀及影響60
雅典:思想與實踐的結合體67
西安:中國古代環境問題75
羅馬:衰落的環境因素80
結語86
5中世紀95
佛羅倫斯和歐洲的縮影:增長遇阻98
玻里尼西亞:早期人類對生態環境的影響105
庫斯科:印加帝國時代的環境保護116
結語121
6生物圈的變化131
特諾奇提特蘭:遭遇歐洲生物入侵135
荷蘭:圍海造田141
倫敦:工業時代的城市、國家和帝國149
加拉帕戈斯群島:達爾文進化論的視角157
結語165
7開發與保護174
西高止山脈:傳統與改變183
大峽谷:要保護還是要娛樂?189
亞斯文:水壩及其影響198
結語205
8現代環境問題214
巴厘:一場綠色革命222
維拉美特國家森林:參天大樹已被砍倒229
布良斯克:車諾比餘波235
丹佛:地方感241
結語248
9現在與未來259
亞馬遜:對生物多樣性的威脅266
紐奧良:環境災難的原因273
奈洛比與世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280
全球變暖:從環境史的角度看287
10總結306
延伸閱讀建議310
許可聲明
1引言:歷史與生態1
環境史4
生物群落6
群落生態學與歷史學7
生態過程8
2和諧的原始自然環境14
塞倫蓋蒂國家公園:人類與其他生物的天然紐帶16
澳大利亞的卡卡杜:原始文明21
亞利桑那霍皮人:土地崇拜之上的農業文明24
結語29
3文化與自然的巨大分裂34
烏魯克城牆:吉爾伽美什和城市的起源38
尼羅河流域:古埃及和可持續發展43
蒂卡爾:古典瑪雅文明的崩潰47
結語54
4古代社會生態觀及影響60
雅典:思想與實踐的結合體67
西安:中國古代環境問題75
羅馬:衰落的環境因素80
結語86
5中世紀95
佛羅倫斯和歐洲的縮影:增長遇阻98
玻里尼西亞:早期人類對生態環境的影響105
庫斯科:印加帝國時代的環境保護116
結語121
6生物圈的變化131
特諾奇提特蘭:遭遇歐洲生物入侵135
荷蘭:圍海造田141
倫敦:工業時代的城市、國家和帝國149
加拉帕戈斯群島:達爾文進化論的視角157
結語165
7開發與保護174
西高止山脈:傳統與改變183
大峽谷:要保護還是要娛樂?189
亞斯文:水壩及其影響198
結語205
8現代環境問題214
巴厘:一場綠色革命222
維拉美特國家森林:參天大樹已被砍倒229
布良斯克:車諾比餘波235
丹佛:地方感241
結語248
9現在與未來259
亞馬遜:對生物多樣性的威脅266
紐奧良:環境災難的原因273
奈洛比與世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280
全球變暖:從環境史的角度看287
10總結306
延伸閱讀建議310
序言
環境史
環境史的任務是縱觀歷史長河來研究人類與其所從屬的大自然之間的關係,並旨在解釋變化過程是如何影響二者之間的關係的。環境史是一種研究方法,它通過生態分析的手段來理解人類歷史,並且研究其他物種、自然力量和生態循環與人類的相互作用,以及人類行為對非人類有機體和自然存在的關係網的影響。環境史學家研究地球上的生物系統和非生物系統影響人類社會進程的方式途徑。13他們還評測人類引起的變化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這兩者之間的作用和影響是同時進行、互為存在條件的。
威廉·格林在其著作《歷史、歷史學家和動態變化》14中指出,在研究國際社會的人類內部關係史方面,或者人類與其他生物的相互依存關係史方面,沒有比環境史研究洞察得更細緻的手段了。環境史不僅補充著甚至還不斷挑戰著傳統的經濟、社會和政治形式的歷史分析法。
鑒於人類社會的變化與自然環境變化有著密切聯繫,環境史應當闡述人類社會發生的變化。因此,環境史的研究方法與其他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相近。15 在阿爾弗雷德·克羅斯比的著作《哥倫布交流》16 中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例子,其中介紹了歐洲殖民者對美洲大陸的征服不僅僅涉及軍事、政治和宗教,同時伴隨著物種入侵——他們將各種各樣歐洲大陸的生物引入當地,其中包括馴養動物,還有其他意外引入的生物。克羅斯比指出,無論是耕種類還是野生類,歐亞植物都取代了當地的本土物種;另外,被引入的微生物給當地土著民帶來的破壞比戰火硝煙更甚。
正如歷史本身一樣,環境論歷史也是一種人文主義探究。環境史學家主要研究人們如何看待自然,並且怎樣以民間信仰、通俗文化和文學藝術的形式表達他們的思想。也就是說,至少從某一方面來講,環境史可以被理解為文化思想史。它提出“人類的自然觀如何影響人類的行為”這一問題,並且對此前個人和社會得出的重要觀點進行描述,以期尋找答案。
在理解人類歷史方面,環境史借用了生態學的一些觀點。這是一種合理借用,因為生態學研究的是自然群落的歷史變化,所以它也是一門歷史科學。保羅·希爾斯將生態學稱為一門“顛覆性”的科學17。當歷史學家開始正視這一學科時,它已然推翻了在20世紀中葉就一直被人們普遍接受的世界史觀。之前的歷史很少與自然聯繫起來,它主要關注人類的政治活動。而當它談及自然問題時,也只是描述發達的文化和科技使人類擺脫了對自然界的依賴,並為他們提供了掌控自然的手段。舊史學肯定了人類對其他生物以及自然環境的支配地位,並且期盼著技術進步和經濟成長會進一步鞏固這一地位。然而,環境史卻認同這一生物學實事:人類依賴於自然因素,並受制於生態原則。例如,其中的一條原則是,任何生物在數量上的增長以及空間分布上的擴散達到一定程度後,某種環境因素便會抑制其進一步發展。發展會受到最不可用因素的制約,因為任何資源都是有限的。生態學家認為任何其他物種如果以當前人類繁衍速度發展,並且消耗生態系統中相當比例的資源,那么這一物種便會面臨滅亡。另外,生態學還很重視生物多樣性的價值,即幫助維持生態平衡和生態系統的生產力,緩解生態壓力。舊史學從農業和文明的角度,推崇人類以單一種植來取代自然界的多樣性發展。而環境史則將大地連同其上的人類和非人類居民視為在時空中變換面貌的多姿多彩的圖景。
最為重要的是,有相當多的生態學家將自然群落納入他們的科研課題。而舊史學除了人類社會內部的那些關係之外,看不到其他任何重要關係;而環境史在其敘述中強調人類與其他物種之相互聯繫的重要性,即生命成為可能的那些條件。也就是說,舊史學在認識自然和環境的存在時,把它們當作一種背景,而環境史則把它們當作一支活躍的力量。18
環境史的任務是縱觀歷史長河來研究人類與其所從屬的大自然之間的關係,並旨在解釋變化過程是如何影響二者之間的關係的。環境史是一種研究方法,它通過生態分析的手段來理解人類歷史,並且研究其他物種、自然力量和生態循環與人類的相互作用,以及人類行為對非人類有機體和自然存在的關係網的影響。環境史學家研究地球上的生物系統和非生物系統影響人類社會進程的方式途徑。13他們還評測人類引起的變化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這兩者之間的作用和影響是同時進行、互為存在條件的。
威廉·格林在其著作《歷史、歷史學家和動態變化》14中指出,在研究國際社會的人類內部關係史方面,或者人類與其他生物的相互依存關係史方面,沒有比環境史研究洞察得更細緻的手段了。環境史不僅補充著甚至還不斷挑戰著傳統的經濟、社會和政治形式的歷史分析法。
鑒於人類社會的變化與自然環境變化有著密切聯繫,環境史應當闡述人類社會發生的變化。因此,環境史的研究方法與其他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相近。15 在阿爾弗雷德·克羅斯比的著作《哥倫布交流》16 中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例子,其中介紹了歐洲殖民者對美洲大陸的征服不僅僅涉及軍事、政治和宗教,同時伴隨著物種入侵——他們將各種各樣歐洲大陸的生物引入當地,其中包括馴養動物,還有其他意外引入的生物。克羅斯比指出,無論是耕種類還是野生類,歐亞植物都取代了當地的本土物種;另外,被引入的微生物給當地土著民帶來的破壞比戰火硝煙更甚。
正如歷史本身一樣,環境論歷史也是一種人文主義探究。環境史學家主要研究人們如何看待自然,並且怎樣以民間信仰、通俗文化和文學藝術的形式表達他們的思想。也就是說,至少從某一方面來講,環境史可以被理解為文化思想史。它提出“人類的自然觀如何影響人類的行為”這一問題,並且對此前個人和社會得出的重要觀點進行描述,以期尋找答案。
在理解人類歷史方面,環境史借用了生態學的一些觀點。這是一種合理借用,因為生態學研究的是自然群落的歷史變化,所以它也是一門歷史科學。保羅·希爾斯將生態學稱為一門“顛覆性”的科學17。當歷史學家開始正視這一學科時,它已然推翻了在20世紀中葉就一直被人們普遍接受的世界史觀。之前的歷史很少與自然聯繫起來,它主要關注人類的政治活動。而當它談及自然問題時,也只是描述發達的文化和科技使人類擺脫了對自然界的依賴,並為他們提供了掌控自然的手段。舊史學肯定了人類對其他生物以及自然環境的支配地位,並且期盼著技術進步和經濟成長會進一步鞏固這一地位。然而,環境史卻認同這一生物學實事:人類依賴於自然因素,並受制於生態原則。例如,其中的一條原則是,任何生物在數量上的增長以及空間分布上的擴散達到一定程度後,某種環境因素便會抑制其進一步發展。發展會受到最不可用因素的制約,因為任何資源都是有限的。生態學家認為任何其他物種如果以當前人類繁衍速度發展,並且消耗生態系統中相當比例的資源,那么這一物種便會面臨滅亡。另外,生態學還很重視生物多樣性的價值,即幫助維持生態平衡和生態系統的生產力,緩解生態壓力。舊史學從農業和文明的角度,推崇人類以單一種植來取代自然界的多樣性發展。而環境史則將大地連同其上的人類和非人類居民視為在時空中變換面貌的多姿多彩的圖景。
最為重要的是,有相當多的生態學家將自然群落納入他們的科研課題。而舊史學除了人類社會內部的那些關係之外,看不到其他任何重要關係;而環境史在其敘述中強調人類與其他物種之相互聯繫的重要性,即生命成為可能的那些條件。也就是說,舊史學在認識自然和環境的存在時,把它們當作一種背景,而環境史則把它們當作一支活躍的力量。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