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榮登帝位,是做人的成功;漢武帝穩固權位,是理智的結果;漢武帝開疆拓土,是雄心的延伸;漢武帝開創盛世,是志向的運營。《世界歷史名人傳記青少年讀本:漢武帝傳》將向你介紹漢武帝輝煌中充滿殺伐之聲的爭議人生。
基本介紹
- 書名:世界歷史名人傳記青少年讀本:漢武帝傳
- 出版社:中國社會出版社
- 頁數:200頁
- 開本:16
- 品牌:中國社會出版社
- 作者:胡海 王玉兒
- 出版日期:2011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08713212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世界歷史名人傳記青少年讀本:漢武帝傳》由中國社會出版社出版。
圖書目錄
引子
第一章做人的水準
吞日得子,王夫人借夢造勢
三歲習文,小“豬兒”不同凡響
七國之亂,替罪羊晁錯被誅
覬覦帝位,借母愛梁王越禮
人小鬼大,有孝心能謙能讓
見事不明,栗夫人因妒生怨
兩小無猜,長公主有意結親
劉徹定親,黃金屋欲藏阿嬌
爭奪後位,栗夫人不得人心
明爭暗鬥,王夫人借風起浪
第二章理智掌控命運
欲得反失,栗妃遭貶太子廢
劉武爭位,竹籃打水一場空
冊封太子,幾家歡樂幾家愁
兼收並蓄,高徒有幸遇名師
崇尚儒術,賈誼身後遇知音
梁王病逝,塵埃落定眾心安
學騎遇險,頑皮太子豪俠情
前夫鬧事,政治婚姻化險情
少年雄心,不愛美人愛江山
第三章在鬥爭中前進
景帝“謝幕”,少年天子登舞台
太后積威,漢武帝委曲求全
獨尊儒術,董仲舒進獻三策
戲弄侏儒,東方朔詼諧多智
設立太學,不拘一格選人才
外戚干政,羽翼未豐待時機
迎娶阿嬌,漢武帝用情不專
“略輸文采”,天子風雅好大賦
豪氣逼人,“按刀武士”真英雄
創辦樂府,採得東南西北風
平定東南,大帝從此執虎符
第四章雄才大略
田王結盟,竇太后陰魂不散
同病相憐,兩豪士忠肝義膽
誤會叢生,丞相失約埋禍根
小事不忍,灌夫“打狗”欺主人
田鼢告狀,同朝相煎何太急
灌夫罵宴,衝動從來是魔鬼
打擊諸侯,主父偃成犧牲品
小事化大,大俠郭解成冤鬼
弄巧成拙,金屋阿嬌進冷宮
以情代法,諸侯王橫行不法
人心不足,淮南王自取滅亡
恃寵而驕,豈知伴君如伴虎
第五章平定匈奴
匈奴侵邊,烽火連綿數十年
改革軍制,刀槍裡面出政權
先禮後兵,和親只為待時機
興師有名,鐵腕君王劍出鞘
將熊一窩,王恢怯戰遭敗績
四路出擊,衛將軍一枝獨秀
收復失地,移民設郡固邊防
不辱使命,大漢聲威播西域
大勝匈奴,衛青官封大將軍
別具慧眼,成就少年冠軍侯
弱冠“戰神”,霍去病誓滅匈奴
一戰功成,“漠北從此無戰事”
良將辭世,功高可待成追憶
第六章威服四海
和親交好,張騫出使烏孫國
平定兩越,中華版圖顯雛形
威加海外,萬方樂奏有朝鮮
遠征大宛,汗血寶馬惹禍端
蘇武牧羊,持節北海傲風霜
良將已逝,再征匈奴無戰果
李陵變節,殃及迂直太史公
最後一戰,武帝終息黷武心
第七章晚年悔過失
專家治國,桑弘羊大顯身手
改革幣制,“中央銀行”固國基
鹽鐵專營,國富民安相輔成
均輸平準,兩法實施天下富
親身治水,因勢利導人勝天
修訂曆法,天象牽動天子心
老而多疑,迷信神仙用小人
太子含冤,幸留子嗣在民間
“輪台罪己”,人之將死言行善
立子殺母,宮廷政治染血腥
餘音:功過自有人評說
第一章做人的水準
吞日得子,王夫人借夢造勢
三歲習文,小“豬兒”不同凡響
七國之亂,替罪羊晁錯被誅
覬覦帝位,借母愛梁王越禮
人小鬼大,有孝心能謙能讓
見事不明,栗夫人因妒生怨
兩小無猜,長公主有意結親
劉徹定親,黃金屋欲藏阿嬌
爭奪後位,栗夫人不得人心
明爭暗鬥,王夫人借風起浪
第二章理智掌控命運
欲得反失,栗妃遭貶太子廢
劉武爭位,竹籃打水一場空
冊封太子,幾家歡樂幾家愁
兼收並蓄,高徒有幸遇名師
崇尚儒術,賈誼身後遇知音
梁王病逝,塵埃落定眾心安
學騎遇險,頑皮太子豪俠情
前夫鬧事,政治婚姻化險情
少年雄心,不愛美人愛江山
第三章在鬥爭中前進
景帝“謝幕”,少年天子登舞台
太后積威,漢武帝委曲求全
獨尊儒術,董仲舒進獻三策
戲弄侏儒,東方朔詼諧多智
設立太學,不拘一格選人才
外戚干政,羽翼未豐待時機
迎娶阿嬌,漢武帝用情不專
“略輸文采”,天子風雅好大賦
豪氣逼人,“按刀武士”真英雄
創辦樂府,採得東南西北風
平定東南,大帝從此執虎符
第四章雄才大略
田王結盟,竇太后陰魂不散
同病相憐,兩豪士忠肝義膽
誤會叢生,丞相失約埋禍根
小事不忍,灌夫“打狗”欺主人
田鼢告狀,同朝相煎何太急
灌夫罵宴,衝動從來是魔鬼
打擊諸侯,主父偃成犧牲品
小事化大,大俠郭解成冤鬼
弄巧成拙,金屋阿嬌進冷宮
以情代法,諸侯王橫行不法
人心不足,淮南王自取滅亡
恃寵而驕,豈知伴君如伴虎
第五章平定匈奴
匈奴侵邊,烽火連綿數十年
改革軍制,刀槍裡面出政權
先禮後兵,和親只為待時機
興師有名,鐵腕君王劍出鞘
將熊一窩,王恢怯戰遭敗績
四路出擊,衛將軍一枝獨秀
收復失地,移民設郡固邊防
不辱使命,大漢聲威播西域
大勝匈奴,衛青官封大將軍
別具慧眼,成就少年冠軍侯
弱冠“戰神”,霍去病誓滅匈奴
一戰功成,“漠北從此無戰事”
良將辭世,功高可待成追憶
第六章威服四海
和親交好,張騫出使烏孫國
平定兩越,中華版圖顯雛形
威加海外,萬方樂奏有朝鮮
遠征大宛,汗血寶馬惹禍端
蘇武牧羊,持節北海傲風霜
良將已逝,再征匈奴無戰果
李陵變節,殃及迂直太史公
最後一戰,武帝終息黷武心
第七章晚年悔過失
專家治國,桑弘羊大顯身手
改革幣制,“中央銀行”固國基
鹽鐵專營,國富民安相輔成
均輸平準,兩法實施天下富
親身治水,因勢利導人勝天
修訂曆法,天象牽動天子心
老而多疑,迷信神仙用小人
太子含冤,幸留子嗣在民間
“輪台罪己”,人之將死言行善
立子殺母,宮廷政治染血腥
餘音:功過自有人評說
後記
漢武帝是一個極其複雜的歷史人物。從漢代開始對他的評價就存在爭議。司馬遷的《史記》對武帝的認識似乎摻人了強烈的個人感情色彩和不可避免的時代偏見。
班固的《漢書·武帝紀贊》論漢武帝不同於司馬遷。他說:“漢承百王之弊,高祖撥亂反正,文、景務在養民,至於稽古禮文之事,猶多闕焉。孝武初立,卓然罷黜百家,表章《六經》,遂疇咨海內,舉其俊茂,與之立功。興太學,修郊祀,改正朔,定歷數,協音律,作詩樂。建封禪,禮百神,紹周后,號令文章,煥然可述,後嗣得遵洪業而有三代之風。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儉以濟斯民,雖《詩》、《書》所稱何有加焉!”也就是說班固對漢武帝的雄材偉略是基本肯定的。清代趙翼《廿二史札記》則指出班固肯定漢武帝還不夠周全,說他“專贊武帝之文事,而武功則不置一詞。仰思帝之雄才大略,正在武功”。
宋代司馬光《資治通鑑》論漢武帝,主要從道德角度出發,說“孝武帝奢極欲,繁刑重斂,內侈宮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遊無度,使百姓疲敝,起為資賊,其所以異於秦始皇者無幾矣。然秦以之亡,漢以之興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統守,愛忠直之言卻惡人欺蔽。好貴不倦,誅賞嚴明,晚而改過,顧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禍乎!”
清吳裕垂在《歷朝史案》中針對司馬光的話指出:“宋人竭中國之財力,納幣賂寇,偷安旦夕;致使生民左袒,肝腦塗地。退而渡江航海,競以議和誤國。則武帝所為,又豈宋人所能議乎?”
也就是說,漢武帝的用兵雖然帶來了民生凋敝,但是總比宋代一位退讓導致亡國好吧?
清代吳裕垂評漢武帝就比較全面了。他說,武帝雄才大略,非不深知征伐之勞民也,蓋欲復三代之境土。削平四夷,盡去後患,而量力度德,慨然有捨我其誰之想。於是承累朝之培養,既庶且富,相時而動,戰以為守,攻以為御,匈奴遠道,日以削弱。至於宣、元、成、哀,單于稱臣,稽玄而朝,兩漢之生靈,並受其福,廟號“世宗”,宜哉!
武帝生平,雖不無過舉,而凡所作用,有迥出人意表者。始尚文學以收士心,繼尚武功以開邊城,而猶以為未足牢籠一世。於是用雞卜于越祠,收金人於休屠,得神馬於渥窪,取天馬於大宛,以及白麟赤雀,芝房寶鼎之瑞,皆假神道以設教也。
至於泛舟海上,其意有五,而求仙不與焉。蓋舢艫千里,往來海島,樓船戈船,教習水戰,揚帆而北,懾屐朝鮮,一也。揚帆而南,威震閩越,二也。朝鮮降,則匈奴之左臂自斷,三也。閩越平,則南越之東陲自定,四也。且西域既通,南收滇國,北報烏孫,擴地數千里,而東則限於巨壑,欲跨海外而有之,不求蓬萊,將焉取之了東使方士求仙,一猶西使博望鑿空之意耳。既肆其西封,又欲肆其東封,五也。惟方士不能得其要領如博望,故屢事尊寵,而不授予將相之權,又屢假不驗以誅之。人謂武帝為方士所欺,而不知方士亦為武帝所欺也!
當代歷史學家翦伯贊描述漢武帝說:“說到漢武帝,會令人想到他是生長得怎樣一副嚴肅的面孔?實際上,漢武帝是一位較活潑、較天真、重感情的人物。他除了喜歡窮兵黷武以外,還喜歡遊歷,喜歡音樂,喜歡文學,喜歡神仙。漢武帝,是軍隊最英明的統帥,又是海上最經常的遊客,皇家樂隊最初的創立人,文學家最親切的朋友,方士們最忠實的信使,特別是他是李夫人最好的丈夫。他絕不是除了好戰以外,一無所知的一個莽漢。”
當代學者何新認為,漢武帝是一個變法改制並且取得了偉大成功的帝王;是一個雄才大略規模宏遠的君主;是一個弘揚學術崇尚知識的賢君;也是一個知過而改,虛懷納諫,任人以賢的明主。
由武帝問策於董仲舒的話可以見出其胸懷見識:“三代受命,其符安在?災異之變,何緣而起?性命之情,或天或壽,或仁或鄙,習聞共號,未燭厥理。伊欲風流而令行,則輕而奸改,百姓和樂,政事宣昭,何修何飭而膏露降,百欲谷登……德澤洋溢,施平方外,延及群生?”
武帝所問的大意是,夏商周三代受命的根據何在?就是君王為什麼得以成為統治者?為什麼會朝代更迭?天地之間的災異為什麼而發生?人壽的長短、人性的善惡是根源何在?如何教化?怎樣才能做到令行禁止、政事祥和、五穀豐登,使天下百姓都生活得快樂幸福?
他所提出的這些問題,都是一些根本性戰略性的大問題,足見其視野廣闊。說明他對如何治理國家考慮得很遠很深,所深思的不是一時應變的策略,而是通古今之變的歷史哲學和政治哲學。
他晚年曾對衛青說:“漢家諸事草創,加四夷侵陵中國。朕不變更制度,後世無法。不出師征伐,天下不安。為此者不得不勞民。若後世又如朕所為,是襲亡秦之跡事”。他認為他所從事的“內興功利,外事四夷”政策,都是出於創立制度、為後世留下樣板和國家安全的考慮。他承認自己的政策會擾民(勞民);他並不希望他的後代效法他的擾民政治,他告誡後代必須警惕而避免重蹈秦朝速亡的覆轍。
所以何新對漢武帝時非常推崇的。當電視連續劇《漢武大帝》在央視迅速竄升至收視率第一時,漢武帝和漢朝頓時成為學界民間的熱門談資。
首先是漢武帝功過幾分的問題爭議甚烈。
《炎黃春秋》雜誌主編吳思認為漢武帝過大於功,過與功四六開,甚至是三七開。僅就漢武帝最大的業績攻擊匈奴來講,吳思認為,從戰爭的效果看,國內民生凋敝,外患並未根除。漢武帝的鐵血政策未必是最佳方案。同樣的效果,以代價更小的方式完全可以達到,比如修長城。
對於漢武帝生平形成的“精神遺產”,吳思認為:精神遺產,看怎么說。打仗可以看成精神遺產;修長城,那不也是精神遺產嗎?再比如清朝,睦鄰友好,鄰國有困難時伸出援手,兩利,雙贏,那不也是精神遺產嗎?三種精神遺產,哪種更好?為什麼非要打呢?難道說,我們的祖先把匈奴打到歐洲,然後祖先的手下敗將再把歐洲滅得灰頭土臉,這個才更好?
有人覺得缺了漢武帝的霸道,中華民族會因此少了一種激烈情懷。確實,宋朝的軟弱和晚清民國時期當權者的退卻讓人痛心疾首。可是吳思說,“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老百姓不應該為這種帝王的霸道感到自豪。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主任黃朴民認為,漢武帝功勞大,錯誤也多。文帝景帝是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武帝則是弄個亂攤子,讓別人來收拾。不過黃朴民指出,漢武帝在諸多內外方略中,選擇了一個短期有利有弊、長期影響深遠的方略。一方面,漢武帝時代,漢朝確實具備了主動出擊的經濟實力。漢高祖時期,天子的車都湊不齊四匹一樣顏色的馬,將相外出乘牛車。漢朝屢屢受害於匈奴,卻只能選擇和親。經過“文景之治”,漢武帝的政策已經具備了多種選擇的條件。另一方面,漢武帝的決策無不帶有強烈的個性色彩。相同的外部條件,換一個皇帝,決策也許就完全不同於漢武帝。除性格原因以外,公羊學對漢武帝的影響也很大。公羊學是儒家中與法家結合得比較緊的學派,它講究的是“大一統”、“尊王”,還有就是“大復仇”。所謂“大復仇”,就是後代對於先輩的恥辱,一定要通過各種手段實現復仇。
黃朴民認為,漢武帝時代,是中國的少年時代,漢朝的盛大,不僅表現在物質文明上,更表現在精神狀態上。不要說張騫、衛青、霍去病等將軍,就連社會底層也不乏郭解這樣的“豪俠”,連司馬遷這種黃老出身的文人,也胸懷天下,銳氣逼人。那是中國人精神鋒芒外露的年代,是野性昭彰的年代,是英雄輩出的年代,天下絕不僅有漢武帝一個英雄——彼時英雄如潮,漢武帝是浪尖上最炫目的一朵浪花。漢武帝是具有世界情懷的中國人,所以他才得以從文化心理上、從基本疆土上確立了中國人是中國人。後來歷史滄桑,我們的民族性中,野性成分越來越少了。
撇開功過幾分的爭論,學者們客觀評述了漢武帝一生重大業績對歷史的影響。
復旦大學歷史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葛劍雄指出,漢武帝時代,在中國的疆域中,農耕區域基本定型,一直到現在都差不太多。漢武帝打敗了匈奴,奪取了適合農耕的河西走廊。如果沒有河西走廊,中國的疆域就不會發展到中亞。嶺南,漢初實際上難以控制,漢武帝時代重又回到中央政權控制之下。中國曆朝歷代都追求“大一統”,這些地方不統一進來,就不能算完成了標準意義上的“大一統”。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奠定了中國人的文化心理基礎。儒家適合中國農業社會。漢武帝完成了儒家作為權威的意識形態的制度化。
漢武帝對於中國歷史上的中央集權制度的政府結構也影響深遠。漢武帝時代的“內朝”、“外朝”制度,後世基本沿襲,變化不大,比如唐朝三省六部制,內閣制等等。
漢武帝確實有窮兵黷武的一面。反擊匈奴,卻把軍隊打到了今天的哈薩克斯坦境內,這無論如何也不能用追求和平來解釋。漢武帝為了讓李夫人的哥哥李廣利獲得封侯的機會就發動戰爭,這是無可隱諱的非正當私人動機。
漢武帝時期實行鹽鐵官營,把專制集權擴大到社會的各個層面,以殺雞取卵的方式聚斂財富。事實證明,這些政策造成了災難性後果,流民四起,人口減半。
另外,漢武帝還夢想長生不老,導致騙子紛至沓來,攪擾朝政。晚年剛愎自用,性情叵測,兒子被逼死了,夫人也被逼死了,後來誰被他任命為丞相。就會感到大禍臨頭,還有人哭著不肯做丞相。
所以葛劍雄認為漢武帝有點像秦始皇,不過他和秦始皇最不一樣的地方是晚年有所反思,頒詔罪己,息兵休養,順利交班。
《帝國興替啟示錄·漢·白日薄西山》的作者、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徐興無指出,作為一個全然由華夏文明自身孕育出來的偉大王朝,大漢帝國才在最深的層面影響了此後中國兩千年的全部歷史。
漢帝國最重要的政治遺產之一就是郡縣制。雖然早在春秋晚期就已萌芽,在秦朝已被正式推行,但郡縣制是在漢朝開始完善,並第一次真正紮下了根。今天的西方國家認為,一個近代國家的標誌是沒有世襲,沒有宗法血緣,國家機器向全民開放。漢代的眾多寒門士族走向政壇,或者以其思想影響時事,顯示了漢朝政治的進步。
著有《漢武帝傳》的首都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楊生明先生指出漢朝的另一個偉大之處在於它在四百多年的歷史上第一次形成了中華民族的概念,實現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大一統。漢武帝收復了北匈奴占領的秦朝故土,統一了兩越,其領土除了今天的西藏和東北部分區域外,幾乎包括現在中國領土的絕大部分,超過前朝秦朝一倍之多。儘管此後政治上的分裂和統一又反覆了多次,但以儒家思想為中心的文化整合運動始終沒有停止。
毛澤東《沁園春·雪》中說“秦皇漢武,略輸文采”,似有貶義,但是對於一個兩千年前的歷史人物,其實也是表述了非常的敬意。大漢帝國統治的前兩百年也是中國歷史上詩歌、繪畫、音樂、哲學、文學和撰史方面空前的文化繁榮時期。中國的選官制度接受了儒家文化的理想,通過對人才才能和德行的考察,而不是出身與地位,來吸引政治人才。這一制度幾乎在兩千年後的今天仍然被採用。
當然,學者們也指出,漢武帝好色、驕傲、虛榮、自私、迷信、奢侈享受、行事偏執,普通人性所具有的一切弱點他幾乎都具有。儘管如此,即使他不是作為一個君王,而僅僅是作為一個普通凡人,那么以他一生的心智和行為,他仍然應該被認為是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一個機智超群的智者,一個勇武剛毅的戰士,一個文采煥然的詩人,一個想像力浪漫奇異的藝術家,以及一個令無數妙女傷魂斷魄的盪子,最壞又最好的情人。
漢武帝的業績和作為深深熔鑄進了中華民族的歷史與傳統中。漢族之名,即來源於漢武帝以銀河作為命名的一個年代——“天漢”。漢武帝時代的疆土,從閩粵瓊崖到川黔滇,從於闐阿爾泰到黑吉遼,勾勒了此後兩千年問中華帝國的基本輪廓。
羅茲·墨菲在《亞洲史》中指出,中國人在漢朝統治期間取得的領土和確立的政治和社會制度一直維持到二十世紀。中國人至今仍然稱自己為“漢人”。他們因自己是漢代首次確立的典型中國文化和帝國偉大傳統的繼承者而深感驕傲。
這正是大漢王朝的光榮所在。而漢武帝處於這一輝煌朝代的頂峰。他在兩千年的歷史深處俯視著他所形成、並一直延續至今的這個偉大民族。
班固的《漢書·武帝紀贊》論漢武帝不同於司馬遷。他說:“漢承百王之弊,高祖撥亂反正,文、景務在養民,至於稽古禮文之事,猶多闕焉。孝武初立,卓然罷黜百家,表章《六經》,遂疇咨海內,舉其俊茂,與之立功。興太學,修郊祀,改正朔,定歷數,協音律,作詩樂。建封禪,禮百神,紹周后,號令文章,煥然可述,後嗣得遵洪業而有三代之風。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儉以濟斯民,雖《詩》、《書》所稱何有加焉!”也就是說班固對漢武帝的雄材偉略是基本肯定的。清代趙翼《廿二史札記》則指出班固肯定漢武帝還不夠周全,說他“專贊武帝之文事,而武功則不置一詞。仰思帝之雄才大略,正在武功”。
宋代司馬光《資治通鑑》論漢武帝,主要從道德角度出發,說“孝武帝奢極欲,繁刑重斂,內侈宮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遊無度,使百姓疲敝,起為資賊,其所以異於秦始皇者無幾矣。然秦以之亡,漢以之興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統守,愛忠直之言卻惡人欺蔽。好貴不倦,誅賞嚴明,晚而改過,顧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禍乎!”
清吳裕垂在《歷朝史案》中針對司馬光的話指出:“宋人竭中國之財力,納幣賂寇,偷安旦夕;致使生民左袒,肝腦塗地。退而渡江航海,競以議和誤國。則武帝所為,又豈宋人所能議乎?”
也就是說,漢武帝的用兵雖然帶來了民生凋敝,但是總比宋代一位退讓導致亡國好吧?
清代吳裕垂評漢武帝就比較全面了。他說,武帝雄才大略,非不深知征伐之勞民也,蓋欲復三代之境土。削平四夷,盡去後患,而量力度德,慨然有捨我其誰之想。於是承累朝之培養,既庶且富,相時而動,戰以為守,攻以為御,匈奴遠道,日以削弱。至於宣、元、成、哀,單于稱臣,稽玄而朝,兩漢之生靈,並受其福,廟號“世宗”,宜哉!
武帝生平,雖不無過舉,而凡所作用,有迥出人意表者。始尚文學以收士心,繼尚武功以開邊城,而猶以為未足牢籠一世。於是用雞卜于越祠,收金人於休屠,得神馬於渥窪,取天馬於大宛,以及白麟赤雀,芝房寶鼎之瑞,皆假神道以設教也。
至於泛舟海上,其意有五,而求仙不與焉。蓋舢艫千里,往來海島,樓船戈船,教習水戰,揚帆而北,懾屐朝鮮,一也。揚帆而南,威震閩越,二也。朝鮮降,則匈奴之左臂自斷,三也。閩越平,則南越之東陲自定,四也。且西域既通,南收滇國,北報烏孫,擴地數千里,而東則限於巨壑,欲跨海外而有之,不求蓬萊,將焉取之了東使方士求仙,一猶西使博望鑿空之意耳。既肆其西封,又欲肆其東封,五也。惟方士不能得其要領如博望,故屢事尊寵,而不授予將相之權,又屢假不驗以誅之。人謂武帝為方士所欺,而不知方士亦為武帝所欺也!
當代歷史學家翦伯贊描述漢武帝說:“說到漢武帝,會令人想到他是生長得怎樣一副嚴肅的面孔?實際上,漢武帝是一位較活潑、較天真、重感情的人物。他除了喜歡窮兵黷武以外,還喜歡遊歷,喜歡音樂,喜歡文學,喜歡神仙。漢武帝,是軍隊最英明的統帥,又是海上最經常的遊客,皇家樂隊最初的創立人,文學家最親切的朋友,方士們最忠實的信使,特別是他是李夫人最好的丈夫。他絕不是除了好戰以外,一無所知的一個莽漢。”
當代學者何新認為,漢武帝是一個變法改制並且取得了偉大成功的帝王;是一個雄才大略規模宏遠的君主;是一個弘揚學術崇尚知識的賢君;也是一個知過而改,虛懷納諫,任人以賢的明主。
由武帝問策於董仲舒的話可以見出其胸懷見識:“三代受命,其符安在?災異之變,何緣而起?性命之情,或天或壽,或仁或鄙,習聞共號,未燭厥理。伊欲風流而令行,則輕而奸改,百姓和樂,政事宣昭,何修何飭而膏露降,百欲谷登……德澤洋溢,施平方外,延及群生?”
武帝所問的大意是,夏商周三代受命的根據何在?就是君王為什麼得以成為統治者?為什麼會朝代更迭?天地之間的災異為什麼而發生?人壽的長短、人性的善惡是根源何在?如何教化?怎樣才能做到令行禁止、政事祥和、五穀豐登,使天下百姓都生活得快樂幸福?
他所提出的這些問題,都是一些根本性戰略性的大問題,足見其視野廣闊。說明他對如何治理國家考慮得很遠很深,所深思的不是一時應變的策略,而是通古今之變的歷史哲學和政治哲學。
他晚年曾對衛青說:“漢家諸事草創,加四夷侵陵中國。朕不變更制度,後世無法。不出師征伐,天下不安。為此者不得不勞民。若後世又如朕所為,是襲亡秦之跡事”。他認為他所從事的“內興功利,外事四夷”政策,都是出於創立制度、為後世留下樣板和國家安全的考慮。他承認自己的政策會擾民(勞民);他並不希望他的後代效法他的擾民政治,他告誡後代必須警惕而避免重蹈秦朝速亡的覆轍。
所以何新對漢武帝時非常推崇的。當電視連續劇《漢武大帝》在央視迅速竄升至收視率第一時,漢武帝和漢朝頓時成為學界民間的熱門談資。
首先是漢武帝功過幾分的問題爭議甚烈。
《炎黃春秋》雜誌主編吳思認為漢武帝過大於功,過與功四六開,甚至是三七開。僅就漢武帝最大的業績攻擊匈奴來講,吳思認為,從戰爭的效果看,國內民生凋敝,外患並未根除。漢武帝的鐵血政策未必是最佳方案。同樣的效果,以代價更小的方式完全可以達到,比如修長城。
對於漢武帝生平形成的“精神遺產”,吳思認為:精神遺產,看怎么說。打仗可以看成精神遺產;修長城,那不也是精神遺產嗎?再比如清朝,睦鄰友好,鄰國有困難時伸出援手,兩利,雙贏,那不也是精神遺產嗎?三種精神遺產,哪種更好?為什麼非要打呢?難道說,我們的祖先把匈奴打到歐洲,然後祖先的手下敗將再把歐洲滅得灰頭土臉,這個才更好?
有人覺得缺了漢武帝的霸道,中華民族會因此少了一種激烈情懷。確實,宋朝的軟弱和晚清民國時期當權者的退卻讓人痛心疾首。可是吳思說,“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老百姓不應該為這種帝王的霸道感到自豪。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主任黃朴民認為,漢武帝功勞大,錯誤也多。文帝景帝是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武帝則是弄個亂攤子,讓別人來收拾。不過黃朴民指出,漢武帝在諸多內外方略中,選擇了一個短期有利有弊、長期影響深遠的方略。一方面,漢武帝時代,漢朝確實具備了主動出擊的經濟實力。漢高祖時期,天子的車都湊不齊四匹一樣顏色的馬,將相外出乘牛車。漢朝屢屢受害於匈奴,卻只能選擇和親。經過“文景之治”,漢武帝的政策已經具備了多種選擇的條件。另一方面,漢武帝的決策無不帶有強烈的個性色彩。相同的外部條件,換一個皇帝,決策也許就完全不同於漢武帝。除性格原因以外,公羊學對漢武帝的影響也很大。公羊學是儒家中與法家結合得比較緊的學派,它講究的是“大一統”、“尊王”,還有就是“大復仇”。所謂“大復仇”,就是後代對於先輩的恥辱,一定要通過各種手段實現復仇。
黃朴民認為,漢武帝時代,是中國的少年時代,漢朝的盛大,不僅表現在物質文明上,更表現在精神狀態上。不要說張騫、衛青、霍去病等將軍,就連社會底層也不乏郭解這樣的“豪俠”,連司馬遷這種黃老出身的文人,也胸懷天下,銳氣逼人。那是中國人精神鋒芒外露的年代,是野性昭彰的年代,是英雄輩出的年代,天下絕不僅有漢武帝一個英雄——彼時英雄如潮,漢武帝是浪尖上最炫目的一朵浪花。漢武帝是具有世界情懷的中國人,所以他才得以從文化心理上、從基本疆土上確立了中國人是中國人。後來歷史滄桑,我們的民族性中,野性成分越來越少了。
撇開功過幾分的爭論,學者們客觀評述了漢武帝一生重大業績對歷史的影響。
復旦大學歷史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葛劍雄指出,漢武帝時代,在中國的疆域中,農耕區域基本定型,一直到現在都差不太多。漢武帝打敗了匈奴,奪取了適合農耕的河西走廊。如果沒有河西走廊,中國的疆域就不會發展到中亞。嶺南,漢初實際上難以控制,漢武帝時代重又回到中央政權控制之下。中國曆朝歷代都追求“大一統”,這些地方不統一進來,就不能算完成了標準意義上的“大一統”。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奠定了中國人的文化心理基礎。儒家適合中國農業社會。漢武帝完成了儒家作為權威的意識形態的制度化。
漢武帝對於中國歷史上的中央集權制度的政府結構也影響深遠。漢武帝時代的“內朝”、“外朝”制度,後世基本沿襲,變化不大,比如唐朝三省六部制,內閣制等等。
漢武帝確實有窮兵黷武的一面。反擊匈奴,卻把軍隊打到了今天的哈薩克斯坦境內,這無論如何也不能用追求和平來解釋。漢武帝為了讓李夫人的哥哥李廣利獲得封侯的機會就發動戰爭,這是無可隱諱的非正當私人動機。
漢武帝時期實行鹽鐵官營,把專制集權擴大到社會的各個層面,以殺雞取卵的方式聚斂財富。事實證明,這些政策造成了災難性後果,流民四起,人口減半。
另外,漢武帝還夢想長生不老,導致騙子紛至沓來,攪擾朝政。晚年剛愎自用,性情叵測,兒子被逼死了,夫人也被逼死了,後來誰被他任命為丞相。就會感到大禍臨頭,還有人哭著不肯做丞相。
所以葛劍雄認為漢武帝有點像秦始皇,不過他和秦始皇最不一樣的地方是晚年有所反思,頒詔罪己,息兵休養,順利交班。
《帝國興替啟示錄·漢·白日薄西山》的作者、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徐興無指出,作為一個全然由華夏文明自身孕育出來的偉大王朝,大漢帝國才在最深的層面影響了此後中國兩千年的全部歷史。
漢帝國最重要的政治遺產之一就是郡縣制。雖然早在春秋晚期就已萌芽,在秦朝已被正式推行,但郡縣制是在漢朝開始完善,並第一次真正紮下了根。今天的西方國家認為,一個近代國家的標誌是沒有世襲,沒有宗法血緣,國家機器向全民開放。漢代的眾多寒門士族走向政壇,或者以其思想影響時事,顯示了漢朝政治的進步。
著有《漢武帝傳》的首都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楊生明先生指出漢朝的另一個偉大之處在於它在四百多年的歷史上第一次形成了中華民族的概念,實現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大一統。漢武帝收復了北匈奴占領的秦朝故土,統一了兩越,其領土除了今天的西藏和東北部分區域外,幾乎包括現在中國領土的絕大部分,超過前朝秦朝一倍之多。儘管此後政治上的分裂和統一又反覆了多次,但以儒家思想為中心的文化整合運動始終沒有停止。
毛澤東《沁園春·雪》中說“秦皇漢武,略輸文采”,似有貶義,但是對於一個兩千年前的歷史人物,其實也是表述了非常的敬意。大漢帝國統治的前兩百年也是中國歷史上詩歌、繪畫、音樂、哲學、文學和撰史方面空前的文化繁榮時期。中國的選官制度接受了儒家文化的理想,通過對人才才能和德行的考察,而不是出身與地位,來吸引政治人才。這一制度幾乎在兩千年後的今天仍然被採用。
當然,學者們也指出,漢武帝好色、驕傲、虛榮、自私、迷信、奢侈享受、行事偏執,普通人性所具有的一切弱點他幾乎都具有。儘管如此,即使他不是作為一個君王,而僅僅是作為一個普通凡人,那么以他一生的心智和行為,他仍然應該被認為是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一個機智超群的智者,一個勇武剛毅的戰士,一個文采煥然的詩人,一個想像力浪漫奇異的藝術家,以及一個令無數妙女傷魂斷魄的盪子,最壞又最好的情人。
漢武帝的業績和作為深深熔鑄進了中華民族的歷史與傳統中。漢族之名,即來源於漢武帝以銀河作為命名的一個年代——“天漢”。漢武帝時代的疆土,從閩粵瓊崖到川黔滇,從於闐阿爾泰到黑吉遼,勾勒了此後兩千年問中華帝國的基本輪廓。
羅茲·墨菲在《亞洲史》中指出,中國人在漢朝統治期間取得的領土和確立的政治和社會制度一直維持到二十世紀。中國人至今仍然稱自己為“漢人”。他們因自己是漢代首次確立的典型中國文化和帝國偉大傳統的繼承者而深感驕傲。
這正是大漢王朝的光榮所在。而漢武帝處於這一輝煌朝代的頂峰。他在兩千年的歷史深處俯視著他所形成、並一直延續至今的這個偉大民族。
序言
漢武帝劉徹,字通,景帝中子,母王美人。景帝前元元年(公元前156年)生,武帝後元二年(公元前87年)卒,終年七十一歲。
劉徹四歲受封膠東王,七歲被立為皇太子,景帝死後即位,時年十六歲,改元建元,創帝王建年號之始。武帝承“文景之治”的成果,開漢代大發展之端。他以“推恩令”削弱諸侯勢力,剝奪百餘侯爵之權,將全國分為十三個監察區域。此外,他嚴刑法,任酷吏,建立察舉制度,改革稅法,使中央集權空前加強。他採納大商人孔僅和大農令桑弘羊的建議,實行鹽鐵官營,又治黃河,興水利,移民西北屯田,推動了農業的進步和發展。他採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治主張,奠定了中國封建社會大一統的儒家思想基礎。他派張騫兩次出使西域,不但開闢了名揚古今的“絲綢之路”,也將中國先進的文化播灑到全世界,命司馬相如深入邛、笮等地,遣軍滅南越九郡,統一了今兩廣地區,任用衛青、霍去病遠擊匈奴,平定了北方多年的戰患,為今日中華疆域奠定了基礎。凡此種種,使武帝時的漢代空前強盛。漢武帝晚年祈神求仙,徭役繁重,勞民傷財;死前有所覺悟,下詔自責。開古代帝王省身自責之先河。武帝死後葬茂陵,謚日“世宗孝武皇帝”。
漢武帝在位五十五年,其業績深深熔鑄進了中華民族的歷史與傳統中。漢族之名,即來源於漢武帝以銀河命名的一個年代——“天漢”。漢武帝時代的疆土,從閩粵瓊崖到川黔滇,從於闐阿爾泰到黑吉遼,勾勒了此後兩千年間中華帝國的基本輪廓。
時間早已將是非成敗沖刷得乾乾淨淨,功過也自有定數,讀者在看完本書之後,也許不會找到歷史的答案,但是也會有迴腸盪氣、心胸擴張的感覺吧。在這個無風無浪的時代,讓我們去歷史中尋求崇高和壯美,也探求歷史的規律,領悟人生的真諦。
劉徹四歲受封膠東王,七歲被立為皇太子,景帝死後即位,時年十六歲,改元建元,創帝王建年號之始。武帝承“文景之治”的成果,開漢代大發展之端。他以“推恩令”削弱諸侯勢力,剝奪百餘侯爵之權,將全國分為十三個監察區域。此外,他嚴刑法,任酷吏,建立察舉制度,改革稅法,使中央集權空前加強。他採納大商人孔僅和大農令桑弘羊的建議,實行鹽鐵官營,又治黃河,興水利,移民西北屯田,推動了農業的進步和發展。他採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治主張,奠定了中國封建社會大一統的儒家思想基礎。他派張騫兩次出使西域,不但開闢了名揚古今的“絲綢之路”,也將中國先進的文化播灑到全世界,命司馬相如深入邛、笮等地,遣軍滅南越九郡,統一了今兩廣地區,任用衛青、霍去病遠擊匈奴,平定了北方多年的戰患,為今日中華疆域奠定了基礎。凡此種種,使武帝時的漢代空前強盛。漢武帝晚年祈神求仙,徭役繁重,勞民傷財;死前有所覺悟,下詔自責。開古代帝王省身自責之先河。武帝死後葬茂陵,謚日“世宗孝武皇帝”。
漢武帝在位五十五年,其業績深深熔鑄進了中華民族的歷史與傳統中。漢族之名,即來源於漢武帝以銀河命名的一個年代——“天漢”。漢武帝時代的疆土,從閩粵瓊崖到川黔滇,從於闐阿爾泰到黑吉遼,勾勒了此後兩千年間中華帝國的基本輪廓。
時間早已將是非成敗沖刷得乾乾淨淨,功過也自有定數,讀者在看完本書之後,也許不會找到歷史的答案,但是也會有迴腸盪氣、心胸擴張的感覺吧。在這個無風無浪的時代,讓我們去歷史中尋求崇高和壯美,也探求歷史的規律,領悟人生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