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學經典文庫:淘氣包日記(青少版)》是一部日記體兒童小說。作者文風爽朗剛健,粗獷深沉。《世界文學經典文庫:淘氣包日記(青少版)》是一個孩子成長的里程筆記,記錄了九歲頑童姜尼諾在半年多的時間裡種種傳奇的淘氣經歷。他在客廳表演魔術,幾乎射瞎姐夫的眼睛;他把鞭炮藏在壁爐里,鞭炮爆炸,驚得大家落荒而逃;他對別人說了真心話,結果斷送了姐夫的職業生涯和政治前途;他把鰻魚放到鋼琴上,把穿著舊衣服的稻草人放到姐姐的床下,嚇得姐姐魂不附體,攪得四鄰雞犬不寧;他在同學的座位上抹萬能膠,結果同學的褲子和椅子粘在一起;他把姐姐的小手絹故意拿到鄰居家的屋子裡,致使姐姐誤認為鄰居患了“盜竊癖”;為了報復大人的虐待,他在燉肉鍋里放了一大把鹽,在咖啡里放了一包胡椒粉……可以說,主人公姜尼諾一系列調皮搗蛋行為開啟了所有人孩提時代的共同秘密。
基本介紹
- 書名:世界文學經典文庫:淘氣包日記
- 作者:萬巴
- 出版社:長江文藝出版社
- 頁數:218頁
- 開本:16
- 外文名:The World's Classicliterature
- 譯者:王乾卿
- 出版日期:2013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品牌:長江文藝出版社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序言,
內容簡介
《世界文學經典文庫:淘氣包日記(青少版)》飽含著幽默的諷刺,深刻的寓意,讀來令人忍俊不禁,但又發人深思,是一本家長與孩子均能從中獲得教益的優秀作品。
作者簡介
作者:(義大利)萬巴 譯者:王乾卿
序言
《淘氣包日記》是一本在西方世界家喻戶曉的經典著作,作者真名叫路易吉。貝特利,他在記者生涯開始時用了萬巴這個筆名。萬巴是英國小說家司格特的名著《艾凡赫》中的丑角,作者採用此名不無幽默戲謔之意。
萬巴1860年生於義大利文明古城佛羅倫斯,卒於1920年。他自幼酷愛文學,少年時即在學校主編了一張名為《蝸牛》的小報,刊登諷刺小品,揭露學校當局對學生的欺凌和殘害。後來.他不得不離開學校,當了鐵路職員和地方政府的工作人員,並為報刊撰寫文章。豐富而特殊的經歷使他最終成為兒童文學作家。他一生為孩子們寫了很多作品,如《蓄著白鬍子的人》(1887)、《瓊多里諾)×1891)、《一個鼻子的故事》(1906)、《啊,我的祖國》(1922)、《兒童故事集》(1929)、《花園》等。
《淘氣包日記》是萬巴最負盛名的作品。
1906年,萬巴為孩子們創辦了《星期天日記報》。在從1907年2月17日到1908年5月17日的一年多時間裡,該報連載了他的《淘氣包日記》。這些故事強烈地撥動了讀者的心弦,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淘氣包日記》於1920年匯集成書後,共再版120次,被譯成39種文字,製作成各種繪本、漫畫,並多次改編為卡通片和影視劇,搬上舞台和銀幕。
《淘氣包日記》是一部日記體兒童小說。作者文風爽朗剛健,粗獷深沉。該書是一個孩子成長的里程筆記,記錄了九歲頑童姜尼諾在半年多的時間裡種種傳奇的淘氣經歷。他在客廳表演魔術,幾乎射瞎姐夫的眼睛;他把鞭炮藏在壁爐里,鞭炮爆炸,驚得大家落荒而逃;他對別人說了真心話,結果斷送了姐夫的職業生涯和政治前途;他把鰻魚放到鋼琴上,把穿著舊衣服的稻草人放到姐姐的床下,嚇得姐姐魂不附體,攪得四鄰雞犬不寧;他在同學的座位上抹萬能膠,結果同學的褲子和椅子粘在一起;他把姐姐的小手絹故意拿到鄰居家的屋子裡,致使姐姐誤認為鄰居患了“盜竊癖”;為了報復大人的虐待,他在燉肉鍋里放了一大把鹽.在咖啡里放了一包胡椒粉……可以說,主人公姜尼諾一系列調皮搗蛋行為開啟了所有人孩提時代的共同秘密。
如何教育孩子始終是國內外一個永恆的話題。《淘氣包日記》為我們提供了一整套教育孩子的反面教材。作品中的無數事實證明,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許多過錯來自大人,而不是孩子。大人往往以封建家長式的“一言堂”自居,動輒對孩子惡語相加,不分青紅皂白地訓斥,結果適得其反。家長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任老師,一言一行對孩子都起著不可估量的潛移默化作用。姜尼諾的父母經常教育孩子不要撒謊,自己卻滿口謊言,表里不一.給孩子的心靈帶來消極影響;作者強烈反對打罵孩子。常言“棒打出孝子”,其實孝子未必是打出來的,人才更不是打出來的。孩子有自己的性格、愛好和特長,按家長的意志強行塑造孩子,不一定收到預期的效果。姜尼諾的最終出走,說明家長與學校對他的教育是失敗的。
《淘氣包日記》堪稱一幅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義大利的歷史風俗畫。主人公姜尼諾出生於中產家庭。作者通過對姜尼諾的敘述及對其周圍環境和人物的描寫,暴露了當時社會的沉疴惡疾,激起讀者對那些妍皮媸骨的靈魂的鄙夷和憎恨。筆觸簡練,愛憎鮮明。一方面,作者對失去父母的窮學生巴羅佐的遭遇掬以同情之淚,把他冷靜多謀的性格刻畫得惟妙惟肖,同時揭示他急人之急,善良高尚的情操;另一方面,也批判了校長及其幫凶對學生的精神奴役和生活虐待,以漫畫的手法勾畫出姜尼諾的姐夫——那個千方百計地爭奪叔叔遺產、一心想青雲直上的律師的醜惡形象,以幽默辛辣的語言鞭撻了姜尼諾朋友的父親——一個在競選中大談為人民謀利益而實際卻想獨霸所有麵包的領導人的勢利奸詐。作者揭露了西方社會腐朽的司法制度,痛斥其所標榜的“自由民主”選舉不過是騙人的鬼話。
《淘氣包日記》飽含著幽默的諷刺,深刻的寓意,讀來令人忍俊不禁,但又發人深思,是一本家長與孩子均能從中獲得教益的優秀作品。
萬巴1860年生於義大利文明古城佛羅倫斯,卒於1920年。他自幼酷愛文學,少年時即在學校主編了一張名為《蝸牛》的小報,刊登諷刺小品,揭露學校當局對學生的欺凌和殘害。後來.他不得不離開學校,當了鐵路職員和地方政府的工作人員,並為報刊撰寫文章。豐富而特殊的經歷使他最終成為兒童文學作家。他一生為孩子們寫了很多作品,如《蓄著白鬍子的人》(1887)、《瓊多里諾)×1891)、《一個鼻子的故事》(1906)、《啊,我的祖國》(1922)、《兒童故事集》(1929)、《花園》等。
《淘氣包日記》是萬巴最負盛名的作品。
1906年,萬巴為孩子們創辦了《星期天日記報》。在從1907年2月17日到1908年5月17日的一年多時間裡,該報連載了他的《淘氣包日記》。這些故事強烈地撥動了讀者的心弦,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淘氣包日記》於1920年匯集成書後,共再版120次,被譯成39種文字,製作成各種繪本、漫畫,並多次改編為卡通片和影視劇,搬上舞台和銀幕。
《淘氣包日記》是一部日記體兒童小說。作者文風爽朗剛健,粗獷深沉。該書是一個孩子成長的里程筆記,記錄了九歲頑童姜尼諾在半年多的時間裡種種傳奇的淘氣經歷。他在客廳表演魔術,幾乎射瞎姐夫的眼睛;他把鞭炮藏在壁爐里,鞭炮爆炸,驚得大家落荒而逃;他對別人說了真心話,結果斷送了姐夫的職業生涯和政治前途;他把鰻魚放到鋼琴上,把穿著舊衣服的稻草人放到姐姐的床下,嚇得姐姐魂不附體,攪得四鄰雞犬不寧;他在同學的座位上抹萬能膠,結果同學的褲子和椅子粘在一起;他把姐姐的小手絹故意拿到鄰居家的屋子裡,致使姐姐誤認為鄰居患了“盜竊癖”;為了報復大人的虐待,他在燉肉鍋里放了一大把鹽.在咖啡里放了一包胡椒粉……可以說,主人公姜尼諾一系列調皮搗蛋行為開啟了所有人孩提時代的共同秘密。
如何教育孩子始終是國內外一個永恆的話題。《淘氣包日記》為我們提供了一整套教育孩子的反面教材。作品中的無數事實證明,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許多過錯來自大人,而不是孩子。大人往往以封建家長式的“一言堂”自居,動輒對孩子惡語相加,不分青紅皂白地訓斥,結果適得其反。家長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任老師,一言一行對孩子都起著不可估量的潛移默化作用。姜尼諾的父母經常教育孩子不要撒謊,自己卻滿口謊言,表里不一.給孩子的心靈帶來消極影響;作者強烈反對打罵孩子。常言“棒打出孝子”,其實孝子未必是打出來的,人才更不是打出來的。孩子有自己的性格、愛好和特長,按家長的意志強行塑造孩子,不一定收到預期的效果。姜尼諾的最終出走,說明家長與學校對他的教育是失敗的。
《淘氣包日記》堪稱一幅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義大利的歷史風俗畫。主人公姜尼諾出生於中產家庭。作者通過對姜尼諾的敘述及對其周圍環境和人物的描寫,暴露了當時社會的沉疴惡疾,激起讀者對那些妍皮媸骨的靈魂的鄙夷和憎恨。筆觸簡練,愛憎鮮明。一方面,作者對失去父母的窮學生巴羅佐的遭遇掬以同情之淚,把他冷靜多謀的性格刻畫得惟妙惟肖,同時揭示他急人之急,善良高尚的情操;另一方面,也批判了校長及其幫凶對學生的精神奴役和生活虐待,以漫畫的手法勾畫出姜尼諾的姐夫——那個千方百計地爭奪叔叔遺產、一心想青雲直上的律師的醜惡形象,以幽默辛辣的語言鞭撻了姜尼諾朋友的父親——一個在競選中大談為人民謀利益而實際卻想獨霸所有麵包的領導人的勢利奸詐。作者揭露了西方社會腐朽的司法制度,痛斥其所標榜的“自由民主”選舉不過是騙人的鬼話。
《淘氣包日記》飽含著幽默的諷刺,深刻的寓意,讀來令人忍俊不禁,但又發人深思,是一本家長與孩子均能從中獲得教益的優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