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學文庫106:魯迅雜文選

魯迅先生的創作人生,傾力最多的是雜文,他對雜文創作題材、體裁、手段的開拓,對現代文語言運用的自由無拘、富有創造力的貢獻尤其巨大。五四時期,魯迅的雜文大多圍繞著文學革命和思想革命這一時代主題展開。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魯迅的雜文具有更為廣泛的時代和現實針對性。他一生創作雜文七百多篇,本書精選了他的雜文代表作一百餘篇。

基本介紹

  • 書名:世界文學文庫106:魯迅雜文選
  • 作者:魯迅
  • 出版日期:2014年7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40215828
  • 外文名:Library of World Literature
  •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 頁數:402頁
  • 開本:32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現代雜文的興起、發展和繁榮,則是和魯迅的名字分不開的。在魯迅的筆下,雜文成為一種自由地摹寫世相、描述見聞、評說人事、言志抒情,內容無所不包、思想啟蒙和反抗現實的使命,從而以博大精深的思想內涵和獨特完美的藝術形式,攀上了中國文學的高峰,侵入了“高尚的文學樓台”。

作者簡介

魯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樟壽,字豫山、豫亭,以筆名魯迅聞名於世,浙江紹興人,為20世紀中國的重要作家,新文化運動的領導人、文化運動的支持者,中國現代文學的開山巨匠。魯迅的作品包括雜文、短篇小說、評論、散文、翻譯作品,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文學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媒體推薦

這是匕首,這是投槍,然而又是獨特形式的詩:這形式,是魯迅先生所獨創的,是詩人和戰士的一致的產物。
——朱自清

作為一個思想家及社會批評家的地位,在中國,在魯迅自己,都比藝術家的地
位偉大得多。
——馮雪峰

圖書目錄


我之節烈觀
隨感錄二十五
隨感錄三十八
未有天才之前
戰士和蒼蠅
論照相之類
我們怎樣教育兒童的?
隨感錄六十二恨恨而死
隨感錄六十五暴君的臣民
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
對於批評家的希望
咬文嚼字
文學救國法
再論雷峰塔的倒掉
看鏡有感
賭咒
文學上的折扣
春末閒談
燈下漫筆
雜感
導師
忽然想到(十、十一)
論“他媽的!”
論睜了眼看
從鬍鬚說到牙齒
十四年的“讀經”
這個與那個
古人並不純厚
學界的三魂
古書與白話
送灶日漫筆
一點比喻
無花的薔薇
談皇帝
無花的薔薇之二
北京通信
無聲的中國
黃花節的雜感
老調子已經唱完
讀書雜談
扣絲雜感
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
略論中國人的臉
小雜感
文藝與政治的歧途
文學和出汗

太平歌訣
鏟共大觀
流氓的變遷
習慣與改革
“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
黑暗中國的文藝界的現狀
宣傳與做戲
風馬牛
答中學生雜誌社問
中華民國的新“堂·吉訶德”們
關於知識階級
辱罵和恐嚇決不是戰鬥
幫忙文學與幫閒文學
觀斗
電的利弊
從諷刺到幽默
從幽默到正經
聽說夢
言論自由的界限
文章與題目
新藥
關於女人
由中國女人的腳,推定中國人之非中庸,
又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
二醜藝術
“抄靶子”
談金聖歎
經驗
諺語
夜頌
由聾而啞
中國的奇想
豪語的折扣

“揩油”
爬和撞
幫閒法發隱
登龍術拾遺
現代史
推背圖
上海的少女
上海的兒童
同意和解釋
吃教
小品文的危機
喝茶
“滑稽”例解

野獸訓練法
難得糊塗
世故三昧
《看圖識字》
憶韋素園君
偶成
家庭為中國之基本
上海所感
女人未必多說謊
搗鬼心傳
“京派”與“海派”
我要騙人
半夏小集
北人與南人
運命
清明時節
論秦理齋夫人事
玩具
零食
隔膜
看書瑣記
門外文談
中秋二願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說“面子”
隨便翻翻
略論梅蘭芳及其他(上)
罵殺與捧殺
隱士
病後雜談
漫談“漫畫”
“尋開心”
論諷刺
“京派”和“海派”
論“人言可畏”
再論“文人相輕”
在現代中國的孔夫子
什麼是“諷刺”?
文壇三戶
從幫忙到扯淡
名人和名言
幾乎無事的悲劇
“題未定”草
逃名
雜談小品文
拿破崙與隋那
白莽作《孩兒塔》序
“這也是生活”
關於太炎先生二三事

序言


魯迅是中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現代文學的奠基人。無論歷史的文化篩選多么苛刻,即使整個二十世紀的中國文學史只保留一個人的位置,站在這個位置上的也只能是他。
雖然魯迅稱雜文在中國是“古已有之”的,但現代雜文的興起、發展、繁榮,則是和他的創作業績分不開的。他創作的雜文文體既吸收了英國隨筆篇幅簡短,綿里藏針,微而顯著,小而見大的特色;又借鑑了魏晉散文“清峻、通脫、華麗、壯大”的文風,特別是繼承了魏晉的骨力。而且對於雜文寫作,魯迅始終懷著一種目的明確的自覺意識,其中蘊含著他的嚴肅、崇高而又執著的思想追求和精神追求。他以具有投槍、匕首般鋒利的批判力的雜文抗爭專制獨裁,抨擊獸行獸道,直面慘澹人生,正視淋漓鮮血,鄙視委瑣人格,憎惡醜惡行徑。因此他的雜文以博大精深的思想內涵和獨特的藝術形式,登上了中國文學的高峰。
魯迅曾把自己的雜文統稱為社會批評與文明批評。而他從小就飽覽了中國古代的文化典籍,深受傳統文化的薰陶;後來又廣泛地接觸了西方先進的思潮和文化,因此他觀察認識人生、社會的眼光更為深邃。
魯迅曾說,自己的雜文里講的,“不過是,將我所遇到的,所想到的,所要說的,一任它怎樣淺薄,怎樣偏激,有時便都用筆墨寫了下來”。但他所要說的具體的中國的社會、歷史、人生之事,絕不是就事論事。他的雜文對植根於中國歷史的中國現實、中國文明的批評,從“具象”中概括出來的“抽象”批評,具有普遍的意義,具有特別認識的價值,能給人以深刻的印象。讀者也能從魯迅的“個別”“特殊”之中,感受到其中的“一般”與“普遍”,從而聯想到自己視野範圍內的“一般”與“普遍”。如身份比小丑高,性格比小丑壞,沒有義僕的愚笨,又沒有惡僕的簡單,幫主子作惡的同時又以向別人說主子壞話為退路的二花臉;自己當丑角,把別人也變成丑角的丑角,製造將屠夫的兇殘化為一笑的丑角效應的丑角,即舊的新的“幫閒”們;再如慣於使用事出有因查無實據,什麼也說了又什麼也沒說的不測法、模糊法、朦朧法、難懂法的“搗鬼們”。在讀者的感覺與心目中,已經具體化同時又普遍化為各自生活中的某一類型的人與事了。
改良人的精神比醫治人的肉體更重要更迫切——這是魯迅棄醫從文的根本原因。魯迅雖然看重文藝的社會作用,但決不會把這種作用強調到不適當的位置。他說“我是不相信文藝的旋乾轉坤的力量的”,他堅持的是“文藝就是文藝”的獨立價值,和文藝應當擔負的改良人生和社會的嚴肅而重大的職責。而文藝所依靠的起作用的仍然是文藝的特殊性,即“文藝是國民精神所發的火光,同時也是引導國民精神的前途的燈火”。正是如此,才有魯迅個性色彩鮮明,以真誠宏大的精神振奮和激揚中國人的精神的大藝術。
經典文化的品格在於經得起歷史老人的淘汰與時間之流的沖刷;經典文化的意義在於對民族成長的作用。相信在今天這樣的時代,重讀魯迅,會對人們產生深遠的影響。
編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