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茵夢湖

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茵夢湖

《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茵夢湖》是描寫感傷愛情的經典名篇,展現德語語言魅力的典範之作,是世界文學和民族文學中影響恆久的珍品。在這部小說中,作者以一種生動的、現實的、如夢似幻且充滿如詩般幻想的風格描寫了一對青年男女的愛情悲劇,抒發了一種纏綿的思鄉情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茵夢湖
  • 譯者:趙燮生
  • 出版日期:2008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35437105
  • 作者:特奧多·施托姆
  • 出版社:長江文藝出版社
  • 頁數:580頁
  • 開本:32
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作者簡介

作者:(德國)特奧多·施托姆 譯者:趙燮生 江南

圖書目錄

茵夢湖
在施塔茨莊園
一片綠葉
市場那邊
瑪爾特和她的鐘
白馬騎者
市政委員之子
左鄰
三色紫羅蘭
美的天使
杏革莉卡
箍桶匠巴施
緘口不言
約翰·里韋
昔影隨形
當蘋果熟了的時候
附錄 施托姆年表

文摘

七年過去了,為了升學,萊因哈特就要離開這座城市了。伊莉莎白無法想像,沒有萊因哈特她怎么能度過這段日子。使她高興的是,有一天,萊因哈特對她說,往後他會像從前一樣為她寫故事,並把寫下的故事附在給母親的信里寄給她;她呢,也得寫信告訴他,喜不喜歡那些故事。動身的日子一天天地臨近;但在動身之前,他又在羊皮封面的小本子裡寫下一些詩,快要寫滿半本詩了。雖說這整個本子是為她而備的,裡面大部分詩也是為她而寫的,但這對伊莉莎白來說仍然是個秘密。
到了六月,再過一天萊因哈特就要啟程了。為了在一起再歡聚一天,親友們決定到不太遠的一處叢林裡去野遊。車子開了一個小時,到了林子邊上。大家下車步行,提著盛放食品的小籃,繼續朝樹林裡走去。首先得穿過一片冷杉林;這兒空氣清涼,光線黯淡,地上鋪滿了細細的針葉。走了半個小時,總算走出了幽暗的冷杉林,來到一片充滿生機的山毛櫸林區。這兒的一切都閃著光澤,綠茵茵的,陽光從繁茂的枝葉間灑落下來;在人們的頭頂上,一隻小松鼠在枝椏上跳來跳去。大家來到一片空地上,那些古老的山毛櫸的樹冠綴在一起,像是綠葉組成的透明的蒼穹,大家停下來休息。伊莉莎白的母親打開一隻食品籃,一位老先生自告奮勇地充當給養員。“你們全給我過來,小傢伙!”他喊道,“好好聽著我對你們說的話。現在給你們每人兩塊乾麵包,算是早餐;黃油留在這裡,至於配菜只好由你們自己去找了。樹林裡草莓有的是,就看你們能不能找到了。誰笨找不到,就只好啃乾麵包。這就是生活,到處都一樣。我的話,你們聽明白了嗎?”
“聽明白了!”年輕人大聲喊道。
“好,”老先生說,“不過,我的話還沒有說完。我們這幾個老人呢,一輩子四處奔波已經夠了,現在就留在家裡,就是說留在這些大樹下,削土豆,生火,準備午飯,到十二點,還得煮雞蛋。為此,你們必須把採到的草莓分一半給我們,讓我們在飯後也可以品嘗一點甜果。就這樣吧,大家分頭出發,你們可不許反悔!”
年輕人做出各種各樣的鬼臉。“等一等!”老人再次喊道,“有些話大概不用我說了吧,如果誰什麼也沒找到,那也不用交份子。不過,你們的小腦袋瓜可得記住,誰也別想從我們這幾個老人這兒分到什麼東西。行了,今天你們受的教育夠多了;要是你們還能帶著草莓回來,那么今天你們就算過得不錯了。”
這些話正合這些年輕人的心意,於是,他們成雙結對地上路了。
“跟我來,伊莉莎白,”萊因哈特說,“我知道到哪兒找草莓,可不能讓你啃乾麵包。”
伊莉莎白把草帽上的綠色彩帶繫上,把草帽挽在手臂上。“那么,走吧,”她說,“籃子已經做好了。”
隨後兩人走進樹林,越走越遠,直往密林深處走去。這兒樹木扶疏,幽暗而潮濕,四周一片沉寂。偶爾。只在望不見雲天的頭頂上空,傳來幾聲獵隼的嘶叫。再往前走,面前又出現了密得難以通行的灌木叢,萊因哈特不得不在前面開路,這兒折斷一根枝條,那兒撥開一條野藤。不一會兒,他聽見伊莉莎白在身後叫他的名字。他轉過身去。“萊因哈特!”她喊道,“等等我呀,萊因哈特!”可他就是看不見她。過了一會兒,他終於看到她在不遠的地方被一些小樹纏住了,正費勁地挪動身子,她那小腦袋在那些矮樹的樹梢上時隱時現。他只好再退回去,把她從枝椏亂生、蔓草遍地的灌木叢里領出來,來到一片林中空地上。這兒開著一朵朵孤寂的野花,藍色的蝴蝶在花間飛來飛去。萊因哈特見她緋紅的小臉上冒著熱氣,便用手掠開她臉上的濕發,想給她戴上草帽,可伊莉莎白卻不肯,在他請求下,她才同意讓他給她戴上了。
“你說的草莓在哪兒呢?”她停下腳步,深深地喘了口氣,終於忍不住問道。
“原來它們就長在這兒的,”萊因哈特回答說,“說不定是癩蛤蟆搶在我們前面了,要不就是黃鼠狼,或是小精靈。”
“準是,”伊莉莎白說,“葉子還都在這兒呢。不過,在這種地方你千萬別提什麼小精靈。走吧,我還不覺得累;我們繼續找吧。”
他們面前出現了一條小溪,對岸又是一片樹林。萊因哈特用雙臂抱起伊莉莎白,涉水而過。上了岸,兩人又走了一會兒,走出了幽暗的密林,來到林中的一片空地上。“這兒想必有草莓,”小姑娘說,“連空氣都是甜絲絲的。”

序言

在德國文學史上,有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即1840年至1890年的詩意現實主義時期。這一時期也是德國浪漫主義向批判現實主義過渡的時期。這個時期的作家們雖然在創作中迴避了重大的社會和政治問題,但他們致力於藝術探求,善於從平凡的生活中尋找富有詩意的題材,描寫情味濃郁的戀愛、婚姻和家庭生活,反映時代的風貌,形成了別具一格的小說流派,產生了一些有世界影響的作家,施托姆就是其中一位傑出的代表。他的中、短篇小說鮮明而突出地體現了詩意現實主義小說的風格和藝術特色,極大地豐富了世界文學的寶庫。
特奧多·施托姆(Theodor Storm),1817年9月14日生於什勒斯維希一霍爾斯坦州的小城胡蘇姆。父親是律師,母親是商人的女兒。1837—1839年在基爾大學和柏林大學攻讀法律。畢業後回家鄉開設律師事務所,同時收集民歌、童話和傳說。1848年積極支持當地日耳曼居民反抗丹麥統治的鬥爭,創作了一些激昂的愛國詩歌。1852年被丹麥統治者取消律師資格,不得不流亡他鄉。一年後在波茨坦任法院助理法官。1856年在海利根施塔特任縣法官。在這期間,他結識了馮塔納、海澤和默里克等著名作家。1864年丹麥戰爭後,他回到故鄉任行政長官,1867年改任法官,1874年升任大法官。因為不滿俾斯麥的鐵血政策,1880年退出政界,在哈德馬爾申村潛心創作。1888年7月4日逝世。
施托姆的文學創作始於寫抒情詩。他的抒情詩深受民歌的影響,格調清新,音韻優美,感情真摯,富有鄉土氣息。但他的主要成就是在中、短篇小說方面。他的小說是從抒情詩發展而成的,可以說是他的詩歌創作的一種延伸,因此文字清麗,結構簡樸,感情純真,饒有詩情畫意,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像《茵夢湖》、《白馬騎者》等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至今仍受到讀者的青睞。
施托姆創作的中、短篇小說共58篇,根據他的思想發展和創作風格,可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每個時期都各有特色,但又都具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他的作品始終蒙有一層柔美的詩意。所不同的只是早期作品更像抒情詩,後期作品更像敘事詩罷了。
早期(1847-1852):這一時期的小說大多描寫日常生活的片斷,側重於情感的抒發和意境的渲染,不編織曲折有致的故事,因此往往缺乏連貫的情節,與傳統的小說大相逕庭,與其說是小說,還不如說是抒情小品。如他的第一篇小說《瑪爾特和她的鐘》(1847)只是描寫年老未嫁的瑪爾特孤獨的生活和淒涼的處境。她在嚴冬的夜晚孤燈獨對,聽著一台舊鐘的嘀嗒聲,回憶慘澹的往事,她的哀愁仿佛只有舊鐘才能知曉。通篇沒有什麼完整嚴密的故事情節,但籠罩著一層淒婉的詩意。早期的其他作品還有《一片綠葉》、《茵夢湖》等。《茵夢湖》(1850)以濃厚的傷感情調,描寫一對青年男女的愛情悲劇。主人公萊因哈特與伊莉莎白青梅竹馬,友愛甚篤。作者在小說一開始,就用飽蘸溫情的筆墨,著力描繪出一對孩童幸福美滿的畫面,這就更加襯托出他們童年的幸福隨著時間慢慢流逝的悲傷。不久,萊因哈特轉到另一所學校,他只能在課餘時間和伊麗莎自在一起。七年過去了,萊因哈特考到外地上大學。他們分別時依依不捨,相約通信。萊因哈特常常給伊莉莎白寄童話故事,伊莉莎白也在聖誕節給他寄去甜餅和禮物。但是,實際上,童年的幸福已逐漸被難熬的孤獨所取代。萊因哈特孤零零地度過了聖誕節。次年復活節,萊因哈特返鄉探親,再見到伊莉莎白時,感到他們之間有了陌生感。他們的談話常常會出現冷場,這使他很尷尬。有一天下午,萊因哈特走進伊莉莎白的房間,看到自己送給她的金翅雀死了,鳥籠里是他的朋友埃里希送來的金絲雀。萊因哈特返校後,與伊莉莎白的通信逐漸減少,最後完全中斷了。兩年後,萊因哈特從母親的來信中獲悉,繼承了莊園遺產的埃里希博得了伊莉莎白母親的好感,伊麗莎自在兩次拒絕埃里希的求婚後,終於依照母親的心愿嫁給了埃里希。多年後,萊因哈特應邀去拜訪埃里希在茵夢湖的莊園。昔日的戀人相見,感到無比惆悵。萊因哈特給她全家朗誦了民歌《母意難違》,伊莉莎白聽完,心裡一陣痛楚,默默地走進了花園。兩人湖邊漫步,默默無語。萊因哈特意識到,是時間的流逝將自己和伊莉莎白徹底分開,並最終奪走了自己童年的幸福。又過了許多年,萊因哈特成了老人,寂寞而孤獨。一個夜晚,一縷月光照進來,老人的目光隨著月光緩緩移動,正好落在鏡框裡伊莉莎白的畫像上,於是,他陷入甜蜜而痛苦的回憶中。
《茵夢湖》在結構上從三個層面表現了人與時間的對抗關係。第一個層面,主人公萊因哈特不得不忍受時間流逝帶給他的痛苦,面對時間的流逝,他感到無能為力。第二個層面,他試圖用回憶來戰勝時間,也就是說,童年的幸福雖然已經隨著時間消逝了,但是它依然留在萊因哈特的記憶中,並能在回憶中再現。他在回憶中拋開了現實,往事歷歷在目,他仿佛又回到了童年。第三個層面,回憶的力量最終無法戰勝時間的力量。年事已高的萊因哈特,快接近生命的終點,隨著生命的終結,他的記憶也將會消失。他無法擺脫在時間長河中的悲劇命運。
《茵夢湖》從三個層面上烘託了主題,譴責了封建的包辦婚姻。小說不僅主題鮮明,而且在藝術上有很高的造詣。施托姆用詩一般優美的文字抒寫了主人公纏綿悱惻的情感,營造了詩一般濃郁的意境,描寫了許多極具象徵意義的場景,例如,童年的萊因哈特和伊莉莎白在森林裡采草莓時迷路,象徵他童年的幸福即將迷失;萊因哈特送給伊莉莎白的金翅雀死了,取而代之的是埃里希的金絲雀,象徵埃里希將取代萊因哈特成為伊莉莎白的丈夫;萊因哈特在茵夢湖再次遇到成為乞丐的吉卜賽女郎,象徵他注定要孤單,浪蕩在異鄉;其中意義最深刻的是茵夢湖中那可望而不可即的睡蓮,象徵他和伊莉莎白之間近在咫尺卻永遠無法得到的愛情。小說中多次出現的詩歌,尤其是那首民歌《母意難違》,不僅與故事情節息息相關,而且突出了抒情性,使全篇詩意盎然,委婉動人,具有誘人的藝術魅力。
施托姆因《茵夢湖》而一舉成名,在19世紀的德語文學中,沒有任何一部作品像((茵夢湖》這樣贏得了如此多的讀者,((茵夢湖》自1850年出版後,一版再版,1915年已出到第七十九版。
施托姆早期的小說雖然沒有觸及當時重大的社會和政治鬥爭,但在描寫社會人生和倫理道德方面達到一定的深度。
中期(1853一1863):這是施托姆被迫流亡,漂泊異鄉的時期,也是他創作的過渡時期。在這十年中,他飽經憂患,目睹了種種社會現狀,因此他創作的內容突破了原先視野狹隘的生活圈子,創作風格逐漸轉變,作品中批判當時社會的成分逐漸增多。就總體來說,描寫普通的人,描寫他們美好的情感,仍然是他作品的基調和創作的主線。《杏革莉卡》(1885)寫於他在波茨坦流亡時期,在時間上雖然屬於這一時期的創作,但在內容上仍帶有早期的風味。杏革莉卡與埃爾哈特暗中相愛,但缺乏勇氣表白,終於錯過了時機,被她的母親許配給一位年輕的醫生,造成了婚姻的悲劇。這篇作品寫得深沉動人,情深意切,評論界認為這是施托姆藝術發展的一大標誌。《當蘋果熟了的時候》(1856)一改早期那種傷感的情調,寫得輕鬆活潑,富有喜劇色彩。在果園飄香時,沉甸甸的熟蘋果壓彎枝頭,逗得鄰舍的孩子夜裡去偷摘,被一小伙子發現。孩子在討饒時,突然瞥見一個少女前來跟小伙子幽會,於是反而賴著不走了,倒叫小伙子向他央求。結果少女還是給嚇得溜走了。小說通過這個有趣的情節,栩栩如生地渲染了青年男女初戀時那種熱情而又害羞的情態。
晚期(1864-1888):這一時期的作品具有深刻的社會內容和嚴謹的結構,情節曲折有致,人物刻畫生動形象,批判社會的現實主義成分加重,這標誌著晚年的施托姆已變成現實主義的藝術家了。《白馬騎者》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也是他的一篇傑作,在德國文學史上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小說通過修築海堤,造福居民這條主線,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基本矛盾。故事發生在18世紀中葉德國毗鄰北海的一個農村里。主人公豪克·海因自幼在海邊長大,親眼目睹了堤壩不堅固、海潮決堤給農民帶來的沉重災難。他刻苦自學,立志改建防禦海洪的新堤。他去堤長家當長工,幫助管理海堤。他勤奮好學,辦事認真,很快就贏得了堤長的信任和器重,成為堤長的得力助手。但是,長工頭奧勒·彼得斯卻心生妒忌,老是和他過不去。堤長的女兒艾爾凱對豪克萌生了愛意,處處照顧他。堤長病故後,他與艾爾凱結了婚,接任堤長職務,準備大幹一場,建造新堤壩,但是屢遭以奧勒為首的保守勢力的阻撓,因為建造新堤壩意味著村民出錢出力。奧勒到處散布謠言,說豪克買的那匹白馬是一匹鬼馬,以此蠱惑民眾,孤立豪克。在豪克的堅持下,他設計的新堤壩終於建成了,但是村民的不滿情緒越來越大。而且,豪克的個人生活也非常不幸,他的女兒是個弱智的孩子。孤獨和生活的不幸削弱了豪克的意志。因此,當豪克要求按照新設計改造舊堤壩遭到村民強烈反對時,他讓步了,同意只對舊堤壩進行簡單修補。一天,海上風暴驟起,豪克設計的新堤壩經受住海浪的侵襲,但舊堤壩卻被衝垮了。他的妻子和女兒被洶湧的海水吞噬了,正騎著白馬在堤壩上巡視的豪克,見此慘狀,也連人帶馬躍入洶湧的海水中。
豪克·海因是個悲劇英雄,時間在流逝,童年時曾給他帶來無限樂趣的造堤遊戲,最終成為他人生的悲劇。海水吞噬了他的家庭、生命和堤壩,時間的洪流吞沒了他的幸福、事業和理想。但是,在他死去一個多世紀後,他仍然活在人們的記憶中,民間還在傳說他的故事。象徵他畢生追求的新堤壩,並沒有被海水衝垮,至今仍佇立在海邊,激發人們回憶一百多年前豪克的故事。
但是,回憶的力量也無法戰勝時間的力量,隨著時間的流逝,關於豪克的傳說,已經出現了兩種不同的版本,這意味著傳說中的豪克的故事已經與原來的真相不符了。
在《白馬騎者》中,施托姆充分表達了自己的人本主義思想,集中體現了文學創作的目的,那就是“克服野蠻,戰勝無知,傳播文化和自由,樹立人與人之間的愛”。正是人與人之間的愛,使施托姆讓豪克和妻子共同承受他們孩子弱智這一命運的痛苦。也正是施托姆的人本主義思想,這部作品才獲得了世界聲譽,並且至今仍閃耀出人道主義的光芒。
總之,施托姆的小說,無論在早期、中期,還是晚期,都體現了詩意現實主義的主要特徵,以完美的藝術形式創造出“最高的詩意”,描繪出那個時代的生活風情畫。他的作品之所以能寫得如此富有詩意,除了他本人就是一位抒情詩人,具有詩人的稟賦外,還因為他善於從切身的經歷中挖掘題材,把自己的情感傾注在主人公的身上。《三色紫羅蘭》(1874)寫續弦問題。這篇小說取材於他自己的一段親身經歷。1865年5月,他不幸喪妻,次年6月,續弦多羅特婭,但心裡創痛猶在。他既理解新夫人的處境,也理解前妻之子的複雜感情,耐心而細緻地處理各方關係,直至後妻生了孩子,才因勢利導地溝通了相互間的感情。他以此為素材寫成的這篇小說,把各自的心理狀態和感情變化描寫得細緻入微,因而特別真實感人。此外,他生長在瀕臨北海的小城,家鄉美麗的風光常在他的筆下展示出來。在《美的天使》(1875)中,他滿懷對鄉土的眷戀之情,描繪了海灘、浪花等自然景象,饒有詩情畫意,濃郁地散發出北海海濱的氣患,典型地表現出詩意小說的特色。
施托姆善於運用各種高超的藝術技巧,使他的小說充滿詩意,富有詩的色彩。他狀物寫景自然貼切,常常以景寫情,以情帶景,使整篇作品成為一幅情景交融的絕妙畫卷。在((白馬騎者》中,施托姆繪聲繪色地描寫暴風和海浪肆虐的情景:“一陣可怕的狂風怒吼著從海上掃了過來,白馬和騎者頂著狂風,沿著狹窄的坡道向堤上衝去。到了堤上……他觸目所見只是層層疊疊的浪峰,排山倒海似的湧向夜空,在可怕的夜色中,洶湧澎湃,一浪高過一浪,向堅實的陸地衝擊!浪濤湧起白色的浪花,恍如戴著白色的王冠,咆哮聲驚天動地,宛如荒野上成千上萬的野獸一起發出駭人的吼叫……”面對喧囂的大海,“騎者卻突然感到,好像在這兒人類的一切力量都完了,而黑夜、死亡和虛無必將主宰一切。但他轉而一想,覺得這只不過是他從未見過的海嘯而已……可他的大堤——一種自豪感在他心裡油然而生——村里人所說的豪克·海因大堤,現在可以向世人證明,大堤該如何建造才對!”這段文字把生動的景物描寫和人物真實的心理活動巧妙地糅合在一起,栩栩如生地塑造了一個悲劇英雄的豐滿形象。
施托姆擅長運用象徵和白描的表現手法。在(《茵夢湖》中,除上文提到的以外,還有用棕色大衣象徵平庸、委瑣的埃里希,伊莉莎白嫁給了他,就像嫁給了那件棕色的大衣一樣,失去了生活的情趣。在《美的天使》中用希臘神話雕塑象徵充滿青春活力的少女,在《昔影隨形》中用忍冬花象徵堅貞的愛情。這些不僅烘託了題意,而且使小說富有詩的浪漫情調。在《茵夢湖》中,伊莉莎白的可愛可憐,埃里希的俗不可耐,兩人的性格描寫得如此鮮明,全靠白描手法運用成功。伊莉莎白的天真俏麗,對萊因哈特的脈脈溫情,也是通過幾段白描表現出來的,如伊莉莎白和萊因哈特在森林裡采草莓,以及兩人在草地上玩耍的情景,都採用了白描的手法。
施托姆的小說大多數是用回憶的形式展開情節的,所以被稱為“回憶小說”,而這種小說又往往採用“框形結構”,所以又被稱為“框形小說”。《白馬騎者》使用了三重“框形結構”:“我”的回憶、講故事的人的敘述,以及老教師的敘述。第一個框架其實只是個引子,“我”回憶童年時,在曾外婆家裡讀過一本舊雜誌,上面一個鬼故事,給他留下深刻印象,使他至今無法忘記。“我”講起過去的一段事,從而打開了第二個框架,引出了第二個敘述者,即講故事的人,他講起自己一次在北德旅行時的見聞,恰好證實了雜誌中的那個故事。在一個天氣惡劣的下午,空中烏雲密布,狂風怒吼,他騎著馬沿海堤往前趕路,突然他看見一個騎著白馬的黑影從他身邊閃過,然後消失了。接著,他來到一家客店,遇到十來個守堤的村民,便對他們講起剛才的奇遇。有人說,這就是傳說中災難到來之前就會出現的“白馬騎者”。但是,在座的一位鄉村國小教師卻不同意這種看法。於是,教師講了一個故事,這才是小說的真正的故事。這種表現手法可以增添小說的戲劇性,既便於作者抒發自己的感慨,又能烘託故事的完整性和客觀性,收到強烈的藝術感染效果。這是施托姆小說的一大特色。
以《茵夢湖》為代表的施托姆的詩意小說,以其鮮明的特色成為世界文學中的璀璨明珠,至今仍閃耀著熠熠的光輝,受到世人的矚目,小說中濃郁的詩意和藝術美,值得我們細細品味和欣賞。
譯林出版社編審
趙爕生
2008年4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