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廣播電視史

廣播電視是用無線電和電子技術裝備的具有多種功能的現代化的傳播工具。在新聞傳播領域,快速、廣泛、直接是兩者共同的特點。廣播電視是在科學技術進步的基礎上,適應世界經濟、 政治、 文化發展的需要,從19世紀後半期開始研究,在20世紀上半期誕生並得到迅速發展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世界廣播電視史
  • 對象:無線電
  • 屬性:電子技術
  • 對應:經濟、 政治、 文化
正文
世界廣播電視史
廣播事業1864年,英國J.C.麥克斯韋預言電磁場以波的形式傳播。1888年,德國H.R.赫茲證實電磁波的存在。19世紀末期,義大利G.馬可尼和俄國A.C.波波夫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發明無線電通信技術。進入20世紀後,無線電技術的研究和實驗在更廣闊的範圍進行,取得了長足的進展,1906年,德國的德律風根公司實驗無線電話成功。1907年,美國的L.德福雷斯特在紐約進行了音樂和語言的無線電實驗廣播。這些先行者為廣播的問世奠定了技術基礎。
廣播電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交戰雙方廣泛使用了無線電通信和無線電話。戰後,無線電工業和技術轉向民用,具備了建立廣播電台的物質技術條件。1920年10月,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市私人經營的KDKA廣播電台取得政府發放的營業執照,開始播音,成為美國也是世界第 1家正式廣播的私營商業廣播電台。1922年,英國、法國、德國、蘇聯開辦廣播。到1925年,正式開辦廣播的國家超過20個。此後廣播事業在全世界迅速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廣播電台主要集中在歐洲、美洲地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獨立國家紛紛出現, 廣播事業在這些國家也迅速發展,在一些國家成為主要新聞媒介。到1985年,只有歐洲的聖馬利諾、列支敦斯登尚未設立本國的廣播電台。全世界約有收音機16.5億架,平均每3人1架。
隨著廣播事業的發展,廣播在各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活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廣播電台一誕生,就在信息傳播方面顯示了極大的優越性。列寧認為,廣播使“整個俄羅斯都能聽到莫斯科當天的報紙”。莫斯科廣播電台試播初期,首先開辦的節目是“口讀報紙”和晚間播出新聞。美國KDKA廣播電台開辦時每天僅在晚間廣播1小時,但開播後1周就及時報導了美國總統的競選活動和選舉結果。1924年10月,美國東西海岸26座廣播電台同時播出了總統 J.C. 柯立芝的演講。1926年 9月,美國全國廣播公司成立,正式組成了廣播網,使重大事件的報導迅速傳播到美國各地。 到30年代初期, 美國的廣播電台在競爭中發揮了報導迅速、傳播廣泛的優勢,成為一支獨立的新聞報導力量。隨著眾多的廣播電台和廣播網在美國出現,廣播事業逐漸成為以贏利為主要目的的激烈競爭的企業。它們通過提供娛樂節目、播送廣告和獨家新聞吸引聽眾,並日益趨向專業化,為特定的對象提供服務,以保證市場的穩定性。
歐洲各國和日本等國的廣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基本上全部由公共廣播機構獨家壟斷,以本國居民為服務對象,並向用戶收取接收費用。它們都是各國重要的新聞傳播機構。戰後,部分國家的廣播電視事業先後向私人資本開放,設立了以廣告收入為經營目的的商業台。另一些國家,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建立的社會主義國家和獲得獨立的開發中國家,則更為重視廣播事業在教育和經濟建設中動員人民的作用。
廣播用於教育始於英國。英國在開辦廣播後的第 3年開辦對學校廣播節目,配合課堂教學內容播出學習參考材料,成為正規學校教育的重要輔助手段。其後開辦廣播的許多國家都把教育廣播作為重要內容之一。
開發中國家普遍重視廣播在加強團結統一、發展經濟、提高人民文化水平等方面的作用。尤其在對農村廣播中,普遍著重傳授農業生產知識、衛生保健、小工業生產經營,以推動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對學校廣播、識字教育、培訓師資等也是開發中國家廣播節目的基本組成部分。
調頻廣播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各國開辦的廣播電台,主要作用長、中、短波的振幅調製方式播出。在廣播電台數量急劇增長、發射功率不斷加大的情況下,發生了頻率擁擠、相互干擾的問題。1928~1933年,美國E.H.阿姆斯特朗發明能提供純淨音質、收聽效果良好的超短波調頻廣播。由於傳播範圍小等原因, 其發展受到限制。到40年代後期和50年代前期,在廣播電台眾多、頻率特別擁擠的歐洲和美國,調頻廣播開始發展。1955年,歐洲有10多個國家開辦了調頻廣播、60年代進一步發展為立體聲廣播。此後,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各國也陸續採用。
有線廣播蘇聯於1921年 6 月首先採用有線廣播,在全國推行。1925年以後,蘇聯的有線廣播加速發展,有線廣播站和收聽工具迅速增加。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有線廣播在一些社會主義國家得到推廣。到1962年,蘇聯的有線廣播收聽工具的總數仍然多於收音機。 1984 年,蘇聯有有線廣播站3.6萬個以上,有線廣播收聽工具9600萬個。進入80年代以後,能夠選擇收聽 3套節目的有線廣播收聽工具迅速增長。保加利亞、捷克斯洛伐克、蒙古等國也是有線廣播普及率較高的國家。中國從1955年開始在全國範圍內發展有線廣播網。1985年,全國有有線廣播接收工具8271萬個。
國際廣播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一些已開發國家陸續開辦以外國聽眾為對象的廣播節目。1929年,蘇聯開辦德語、法語、英語國際廣播節目。1932年底,英國開始對海外領地廣播,1938年開辦第1種外語廣播(阿拉伯語節目)。1933年4月,德國開始用短波定向定時向北美廣播德語和英語節目。日本於1935年開始對國外廣播。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各國的國際廣播展開了激烈的廣播宣傳戰。到1942年底,納粹德國在它的占領區設立了23座廣播電台,每天使用53種語言播出新聞節目 279次。1944年,日本每天使用24種語言對國外廣播35小時35分,並在它占領的地區內建立了龐大的軍國主義廣播宣傳網。在反法西斯各國中,英國從1941年起通過廣播在歐洲發起爭取勝利運動。1942年,美國創辦美國之音廣播電台,使用歐洲、亞洲通行的各種語言,向敵國及其占領區、盟國和後方居民廣播。戰後,各國的國際廣播電台使用的語言、播音時數、對象地區,隨國際形勢的變化有所調整,但普遍趨勢是加強,尤其是廣播發射機的單機最大功率從 50~ 100千瓦增強到500~1000千瓦。同時有更多的國家開辦了國際廣播,80年代中期,開辦國際廣播的已有 78 個國家。規模最大的是蘇聯和美國,其次是英國、聯邦德國和中國。印度、埃及、古巴等國的國際廣播在各該地區也有相當大的影響。
電視事業19世紀末期,少數先驅者構想並開始研究設計傳送圖像的技術。1884年,德國P.G.尼普科夫發明機械圓盤掃描方式 (通稱尼普科夫圓盤)。20 世紀初,進入電子方式電視廣播的研製階段。20年代末期,英美等國開始進行電視套用實驗。1927年,美國的全電子式電視通過有線網路把圖像和聲音從華盛頓傳到紐約。次年英國用機械和電子混合方式進行無線播出實驗,傳出了靜止圖像。1930實現了聲像同時播出。1933年,美國的V.K.茲沃雷金髮明了具備光電轉換和電子掃描雙重功能的攝像管,把電視廣播向實際套用又推進了一步。同一時期德國、 法國、 蘇聯、日本等都進行了實驗研究。1936年11月,英國正式開辦電視廣播,其圖像在當時各國進行的實驗中具有最高的清晰度。1939 年初, 美國、蘇聯開始進行電視實驗廣播。1941年,美國國家電視標準委員會確定美國的電視技術標準為每秒 525行, 30幀。同年7月1日,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正式批准建立美國第1 座電視台──全國廣播公司的紐約WNBT電視台。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開辦電視的國家還有德國、法國、義大利等國。戰爭期間這些國家的電視台或完全停播,或處於停滯狀態。戰後,上述各國的電視廣播陸續恢復。50年代末期,已開發國家幾乎全部有了電視台,亞洲、非洲、拉丁美洲開辦電視的國家也在20個以上,全世界開辦電視的達50個國家。70年代,大多數國家建立了電視台。1987年,開辦電視的國家有141個,其中136個可播出彩色電視。全世界有電視接收機 6.4億架,平均每7.7人1架。
電視問世初期,節目主要在演播室和事件現場直接播出。 新聞性節目大量採用影片拍攝, 其傳遞、洗印、編制過程同新聞的時效要求距離很大。60年代初期,所用影片從35毫米改進為16毫米,並且能做到聲像同時收錄,但電視新聞的基本狀況沒有改變。後來錄像機開始用於電視,70年代製成電子新聞採錄機 (ENG),提高了電視新聞的時效,使電視真正發揮了聲像兼備、傳播迅速的現代化新聞報導工具的作用。
彩色電視1954年,美國全國廣播公司、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採用NTSC制式首次播出彩色電視節目。日本、加拿大分別在1957、1966年採用同一制式播出。60年代前期,法國、聯邦德國相繼研製成功SECAM制、PAL制兩種新的彩色電視制式(見電視標準)。為便於轉播和交換節目,各國曾多次討論統一彩色電視制式問題,未能達成協定。國際上形成了 3種彩色電視制式同時並存的局面。1987年,播出彩色電視的共有136個國家,採用PAL制的68個,SECAM制的39個,NTSC制的33個,其中有4國採用 2種制式。
通信廣播衛星1962年7月,美國發射“電星 1號”衛星,進行了橫跨大西洋的電視節目傳送實驗。1963年11月,“接力”衛星從美國向日本傳送了美國總統J.F.甘迺迪遇刺的電視新聞。但這 2顆衛星均為移動式衛星,每次只能傳送10分鐘的節目。1964年 8月,美國發射同步衛星“辛柯姆3號”。1965年4月,國際衛星通信組織的第1顆商用通信衛星“ 國際衛星 1號”啟用,使世界正式進入了衛星通信時代,國際間電視節目的傳送和轉播成為該組織的經常性業務。各國際廣播電視組織設立的電視節目交換網,開始每天通過衛星進行一次或多次的新聞交換。各國電視台經常利用衛星傳送和轉播節目,大大加快了新聞的傳遞速度,擴大了電視的傳播範圍。一些重大新聞事件和體育比賽的實況轉播,在幾大洲幾十個國家的電視觀眾經常達到幾億人以至十幾億人。
電纜電視20世紀40年代末期首先出現在美國。初期,它通過架設在高處的天線接收距離較遠的電視台發射的信號,用有線方式傳至各個用戶,改善了電視接收效果。 60年代開始向中小城市發展, 成為電纜電視網,並開始增加自己編排的節目。70年代中期,美國供電纜電視網接收的節目改用衛星傳送以後,電纜電視用戶迅速增加。1985年11月,有用戶3987.7萬,占擁有電視接收機家庭的46.2%。有電纜電視網6844個(1985.4),其中2500個提供電視節目30套以上。50年代後期,加拿大開始發展電纜電視,1984年8月,76%有電視接收機的家庭已經成為電纜電視用戶。西歐國家開始普及電纜電視,發展最快的如比利時,占擁有電視接收機家庭的80%以上。同時期,美國和西歐向電纜電視網提供節目的企業迅速增加。美國1972年創辦的家庭影院公司以播出電影為主,不播廣告,是有代表性的節目供應者。1985年12月,其用戶達到1460萬。與此同時向電纜電視網提供的節目很快增加到45套(1985),包括電影、 體育、 音樂、宗教、新聞以及對兒童、少數民族廣播等10多種。英國、聯邦德國、法國、盧森堡、瑞士等國先後開辦了通過衛星向西歐電纜電視網提供節目的電視台,其中有對西歐各國廣播的“空中電視台”、“超級電視台”,聯邦德國、瑞士、奧地利合辦的“三星電視台”(德語),盧森堡廣播公司的“盧森堡電視新台”,法國的“電視5台”,加上以本國為主要對象的有15家以上,它們以用戶繳納的接收費用或以廣告收入進行經營。
圖文電視1972年10月,英國首先研製成功。它利用電視廣播掃描間隙傳送文字、圖形資料,觀眾使用附加設備通過電視接收機接收。1976年,將已有的 2種制式綜合為“英國圖文電視制式”,成為西歐各國普遍採用的標準制式。1985年,歐洲有15個國家開辦圖文電視,一般均與普通電視同時播出,提供資料數量200~600頁不等。內容包括新聞、體育訊息、天氣預報、股市行情、旅遊服務、商品訊息等多種項目,觀眾可選擇收看。亞洲的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也已開辦此項業務。
國際電視廣播1984年11月,美國開辦了對外電視宣傳機構“世界電視網”,定時對外播出節目。1985年4月起每天向歐洲提供2小時新聞和娛樂節目。1986年10月起,增加對拉丁美洲的傳送,每天提供西班牙語、葡萄牙語節目各 1小時,並準備開辦向亞洲、非洲提供的節目。以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為主的“國際衛星組織”,也向該組織的成員國傳送蘇聯和其他成員國家製作的電視節目。前述“超級電視台”、“三星電視台”、“電視 5台”等均具有國際性電視廣播的性質。
廣播電視經營管理體制由於世界各國社會制度、歷史條件、政治體制等的差別,廣播和電視從誕生之日起就形成不同的管理體制和經營方式。
蘇聯是以國家投資、政府經營為特徵的國家主導型體制。廣播電台和電視台是蘇聯共產黨和蘇維埃政府的民眾性宣傳鼓動工具。廣播電視事業的發展建設是國家經濟文化建設計畫的一個組成部分。1925年 2 月 13日,俄共(布)中央委員會通過一項有關廣播的特別決議,提出廣播是民眾性的宣傳鼓動新武器,確定由俄共(布)中央委員會宣傳鼓動部負責領導廣播宣傳工作,並為廣播製作節目。以後,蘇聯曾多次改變廣播電視的組織形式和隸屬關係,但其基本性質始終如一。除蘇聯以外,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獲得獨立的多數開發中國家屬於這一類型。
公共事業型以英國廣播公司為代表。它創辦初期由私營企業聯合經營。1927年1月1日起,按照克勞福德廣播調查委員會提出的研究報告的建議,改組為公共事業機構。此後,英國廣播公司成為根據英王特許設立的法人,用廣播電視用戶繳納的收聽收看費經營的獨立的公共事業機構。多數西歐國家和部分開發中國家採用這種體制。
美國的廣播電台、電視台主要是以私人企業方式經營的商業性機構,以贏利為目的, 用廣告收入進行經營。後來適應社會需要,廣播電台聯結成網,進而成為全國性的大型企業。少數大廣播公司通過直接經營和簽訂契約方式,控制著遍及全國的廣播電台、電視台。除美國外,拉丁美洲國家多為這種類型。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廣播電視得到普及和巨大發展的同時,一些國家的廣播電視體制從單一形態向多種形態轉變。原來只有公共事業機構的國家,如英國、法國、聯邦德國、義大利等西歐國家和日本,發展了私營商業廣播電台、電視台。美國則開辦了大批非商業的教育廣播電台、電視台、並且在70年代中期聯合組成公共廣播電視機構。
廣播電視事業仍在繼續發展。通信和廣播衛星、電纜電視、圖文電視等新型傳播媒介,在已開發國家逐步普及。立體聲和多伴音電視、衛星直播高清晰度電視初露端倪。廣播電視正在從傳播一般性新聞報導和娛樂節目,向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深入,向更多的品種和專門化的方向發展。
參考書目
B.Paulu,The Television ɑnd Rɑdio of United Kingdom,Macmillan Press,London,1981.
日本廣播協會:《世界のぅジ才とテレビツヨン》,日本廣播出版協會,1981、1984、1986。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