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小米起源與發展國際學術會議

世界小米起源與發展國際學術會議

世界小米起源與發展國際學術會議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農學會農業文化遺產分會、中國作物協會粟類專業委員會、內蒙古小米(穀子)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敖漢旗人民政府聯合舉辦

2014年至2023年,世界小米起源與發展會議已經連續舉辦了十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世界小米起源與發展國際學術會議
  • 外文名: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millet international academic conferences
  • 地點:內蒙古自治區敖漢旗
活動背景,組織機構,歷屆活動,第二屆,第三屆,第四屆,第十屆,

活動背景

內蒙古敖漢旗歷史悠久,現有的考古發現與研究結果表明,敖漢旗是世界小米的重要起源地之一,是世界範圍內種植和食用小米歷史最悠久的地區,是當今中國縣域種植小米麵積最大的地區。
早在8000年前,敖漢地區就形成了與當地地形、氣候等相適應的旱作農業系統。2001年至2003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內蒙古第一工作隊對敖漢旗興隆溝遺址進行了三次科學考古發掘,在敖漢旗境內的興隆溝遺址發現了1500餘粒碳化黍粟的標本,經鑑定,這些炭化黍粟距今約7700年至8000年,比中歐地區發現的穀子早2000至2700年,經確認為世界範圍內經過人工栽培的年代最早的炭化粟、黍籽粒之一,是中國北方旱作農業的重要實證。考古學家通過分析興隆溝人、動物和植物的穩定同位素數值,證實了穀物在興隆窪文化時期就成為了當地居民的主食。
敖漢旗小米產業的發展與考古成果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正如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夏正楷所言,敖漢旗以小米為核心,帶動區域經濟發展,是考古工作為國民經濟服務的一個範例。2012年9 月,敖漢旗旱作農業系統被聯合國糧農組織授予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2014年10月,中國糧食行業協會授予該旗為“中國小米之鄉”。

組織機構

世界小米起源與發展國際學術會議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農學會農業文化遺產分會、中國作物協會粟類專業委員會、內蒙古小米(穀子)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敖漢旗人民政府聯合主辦。

歷屆活動

第二屆

2015年9月17日至18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單位聯合主辦的“第二屆小米起源與發展會議”,在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召開。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考古研究所所長王巍等相關領域專家學者、媒體記者、企業代表及敖漢旗相關單位負責人等240餘人參加了會議。
來自考古學及農學方面的專家學者圍繞敖漢旱作農業與龍文化起源、弘揚小米文化、敖漢小米產業戰略發展以及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發掘等發麵進行了深入探討交流。
敖漢旱作農業與龍文化起源是此次會議的一項重要議題。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鄧聰解讀了玉龍深厚的歷史及其與旱作農業的關係;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敖漢史前考古研究基地主任、研究員劉國祥認為旱作農業的形成和發展是龍文化產生的重要基礎,敖漢史前考古材料相互銜接,演變軌跡清晰,為研究龍文化的起源和早期發展提供了珍貴的資料;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王苹從造型角度對玉龍的來源進行了探析。粟文化在中國文明起源和發展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國考古學會公共考古專業指導委員會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仁湘從確立研究方向與具體課題、制定弘揚小米文化規劃、組建小米文化交流中心三個方面提出了弘揚小米文化的思考。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吉懷在報告中分析了黃淮地區史前粟文化,認為粟在農業文化中始終具有很強的生命力。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張雪蓮、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教授崔劍鋒從科技考古角度分析了興隆溝人食物構成及興隆溝遺址不同時期陶器的比較研究。此外,韓國仁荷大學教授卜箕大闡述了文化圈形成的基本條件;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李新全分享了朝陽半拉山積石冢發掘的新收穫;內蒙古史前文化博物館館長田彥國介紹了敖漢史前考古研究成果及文化遺產保護的思考。農學專家則圍繞小米原料特性、小米的發展等主題作了報告。
會議還成立了內蒙古穀子(小米)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以提升小米產業的整體效益。

第三屆

2016年9月20日至22日,第三屆世界小米起源與發展國際會議在敖漢旗召開。本次會議圍繞世界小米的起源、傳播與文明互鑒;敖漢旱作農業系統與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研究、宣傳與利用;敖漢史前考古與中華文明起源研究;有機綠色小米品牌與產業發展等主題展開研究探討。
世界小米起源與發展國際學術會議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劉國祥研究員講話
來自中國社科院、農科院、俄羅斯、韓國、以色列以及中國農業大學、北京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國內外高校和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北京、天津、河北、山東等國內知名小米加工與銷售企業負責人共300多人參加會議。會議舉辦了包括“小米起源與玉文化”、“敖漢史前考古成果推動中華文明起源研究”等29場學術研討會以及四場專家公共考古講座。
會議同步舉行了國家有機產品認證示範區創建啟動儀式和小米研究院揭牌儀式,敖漢旗政府與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簽訂了科技合作協定,並對敖漢小米產業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先進個人進行了表彰。

第四屆

2017年9月21日至22日,由赤峰市人民政府等單位共同主辦的第四屆世界小米起源與發展大會在內蒙古赤峰召開。來自考古學、歷史學、農學、生物科學等領域的專家學者以及企業界代表200餘人參加會議。
與會代表圍繞小米起源、小米產業發展、小米品牌打造等主題進行了學術研討。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劉國祥結合自身研究成果,從敖漢考古發現出發,分析了小米、玉與龍文化的起源及影響;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刁現民分析了近幾年穀子產業發展的變化、面臨的發展機遇等,並對敖漢穀子科研和生產提出了建議;此外,來自生物科學等領域的專家學者以及企業界代表圍繞小米的安全與溯源、小米基因研究、小米市場動態等主題各抒己見。會議開幕當天還舉行了敖漢旗農業遺產保護與小米產業發展院士工作站揭牌儀式。

第十屆

2023年9月2日至3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單位主辦的第十屆世界小米起源與發展會議在內蒙古敖漢旗召開。本次會議主題為“產業傳承農耕文化 品牌搭建世界橋樑”,來自考古學、歷史學、農學、生物科學等領域的專家學者以及企業界代表800餘人參加會議。
作為第十屆世界小米起源與發展會議的分論壇,北方旱作農業與早期青銅文明專題學術研討會同期召開。中國博物館協會理事長劉曙光,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黨委書記張國春,赤峰市文化和旅遊局、敖漢旗委、內蒙古師範大學等相關負責人出席研討會開幕式並致辭。研討會包括主題報告、學術報告、座談交流、參觀考察等環節,與會專家學者圍繞會議主題及各自研究領域成果,進行了廣泛交流和深入探討。
主題報告環節,遼寧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張星德介紹了遼寧建平水泉遺址夏家店下層文化時期的農業與經濟生活;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樹芝以二道井子遺址為例,分析了木材考古學視角下的旱作農業與早期青銅文明;赤峰學院歷史文化學院院長孫永剛報告了農耕與遼西地區早期國家結構的演進;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趙海濤分享了二里頭體現的王朝禮制;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館員黃富成從書院街墓地分析了早期國家禮樂文明的形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黨委委員、科研處處長劉國祥分享了內蒙古敖漢旗西大梁遺址考古發掘的若干思考。
學術報告環節,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王曉琨等10位專家學者,圍繞北福地出土的人面陶片、遼西地區新石器時代考古發現與研究歷程、考古視域下的牙璋作禮、考古年代學所見夏家店下層文化的發展階段、大甸子墓地墓葬等級與社會分層等進行了交流研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