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校如何培養精英:下一代創造力

世界名校如何培養精英:下一代創造力

《世界名校如何培養精英:下一代創造力》作者畢卓然紮根中外教育界多年,不斷在思考:我們的大學使命到底是什麼?我們的中國小又到底需要培養什麼樣的人才?為什麼我們國內的教育體系無法培養出創新的人才?作者帶領團隊,歷時數年,走訪了幾十所世界名校。深入了解國外著名大學的選材標準、人才培養模式、大學使命、校長自身的成長經歷等,希望借鑑他們的精華,反思中國國內的教育,尋求我們自身的教育之路。

基本介紹

  • 書名:世界名校如何培養精英:下一代創造力
  •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 頁數:280頁
  • 開本:16
  • 作者:畢卓然
  • 出版日期:2013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品牌:浙江人民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世界名校如何培養精英:下一代創造力》從當前眾多世界名校所推崇的培養創造力三個核心要素入手,說理念,擺案例,講體會,拓寬了青少年成長的視野,指明了方向。

作者簡介

畢卓然,海外教育投資集團China Eduventure中國區董事、CIE國際私塾創辦人。從小深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並受五四精神啟迪,追求文化和教育的中西融合。擁有10多年的海內外教育行業從業經歷,在2005—2010年曾受聘於全球最大的高等教育集團和國際學校集團,任中國區投資顧問,為中國教育引入了2億多美元投資。2010年,毅然放棄產業投資,專注中西方教育比較研究和青少年成長實踐,希望培養新一代受世界尊重的中國人!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在醒的時候,做你人生最有意義的事”——哈佛大學訪談門
一、“在醒的時候,做你人生最有意義的事”
二、“林瘋狂”——一個哈佛學子的籃球夢想
三、“去選擇一個影響我一生的專業”
四、“通百藝而專一長”
五、訪問花絮
六、與招生部官員Jennifer Whiteside Candv女士對話錄
第二章 “唯有創新才能使世界變得更加美好”——麻省理工學院訪談
一、從駭客文化管窺麻省理工學院創新教育
二、“保守”和“開放”
三、150年的光榮與夢想——麻省理工學院2011年畢業慶典觀後感
四、訪問花絮:麻省理工與哈佛“對掐”的故事
五、學生訪談節選
六、與教育委員會主任兼招生部主任Stuart Sehmill對話錄
第三章 “學校將是—個推崇探詢、質疑而不是墨守成規、服從的地方”——芝加哥大學訪談
一、從創辦就開始創新
二、鼓勵探詢、質疑的當代芝加哥大學
三、訪問花絮
四、與副校長James G.Nondorf教授對話錄
五、本科生學院院長John W.Boyer訪談錄
第四章 “為什麼我們會獨一無二”——威廉士學院訪談
一、神秘的紫色世界
二、為什麼我們是獨一無二的
三、大學的使命
四、課名:“奧地利味道”
五、岔路理論與未來
六、招生部主任助理Sulgi Lim女士訪談錄
第五章 “尋找和培養不尋常的人”——加州理工學院訪談
一、尋找不尋常的人
二、錢學森之問與創造性培養
三、讀書狂與惡作劇——加州理工學院的另類“苦行僧”生活
四、採訪手記
五、與副校長Anneila Sargen女士、招生部主任Jarrid Whirneyr對話錄
第六章 “不安靜的學生和搖滾校長”——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訪談
一、學生是我們的核心
二、自由和包容的校園
三、《三國殺》、《星際爭霸》,也可以成為大學選修課
四、搖滾校長的傳奇經歷
五、採訪手記
六、與招生部官員Susan Pendo女士對話錄
第七章 “思維能力最重要”——牛津大學訪談
一、牛津價值的傳遞
二、從莫德林學院管窺牛津大學的校園生活
三、信步在牛津大學的中國“灰姑娘”
四、採訪手記
五、與本科招生部主任Mike Nicholson、研究生招生部主任Dr Jane Sherwood對話錄門
第八章 理想和現實要完美結合——劍橋大學訪談
一、校長先生重返劍橋
二、理想要結合現實
三、有能力、有夢想,劍橋幫你實現
四、探訪劍橋李約瑟中心
五、採訪手記
六、與招生部主任Dr Mike Sewell對話錄
第九章 為城市而建——愛丁堡大學訪談
一、為城市而建的大學
二、最國際化的校園
三、校長的心愿
四、採訪手記
五、與招生部負責人Catriona MeCarthv對話錄
第十章 “不照搬經典,我們關注當代”——倫敦政治經濟學院訪談
一、不照搬經典,我們關注當代
二、最國際化的學校
三、小校園,大生活
四、學校見聞
五、與招生部主任Catherine Baldwin對話錄
第十一章 訪談歸來的思考:我們該何處而往
一、海外著名大學在青年培養、校園文化上的共性,以及對我們的啟發
二、我國當前高校在學生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三、我的大學生活及其感悟
四、最受美國女孩喜歡的“中國同學”
五、建議和啟示
後記

後記

書稿終於全部寫完了,現在是美國時間2012年7月26日17:25,在佛羅里達的奧蘭多,我兩年多的心愿終於完成了。我知道裡面一定有很多瑕疵,但此刻就像面對自己剛剛產下的嬰兒,我不想做任何修飾。我只想拿起我的足球,衝出房間,奔向窗外灑滿陽光的操場,好好地踢一場球!
讓我們的腳步永遠不要停滯,讓我們心靈就像綠茵場上的足球,永遠向著自己的目標飛射!
親愛的讀者們,當你們看到這本書的時候,為了教育的夢想我再次啟程,計畫在未來兩年再深度訪談全球最著名的10所中國小,希望通過中外中國小學生培養的對比、中外青少年成長的對比,再一次與大家共同探尋我們下一代的成長之路!
最後,請允許我在此感謝浙江人民出版社的周為軍、徐江雲,這本書能夠問世與他們的支持密不可分。同時對這次名校之旅的重要參與者Stella Yang表示特別的感謝。她不僅做了大量的前期聯絡、溝通工作,還做了細緻的資料準備和整理工作,並親自撰寫了劍橋大學章節。還有我的助手蒲老師,她積極參與我們的教育實踐,將海外名校的教育理念融人我們對青少年教育實踐的活動中。
當然,最後更要感謝的是我的父母、家人。父母都是普通、本分的工人,但他們幾十年來對我的真切囑託、言傳身教是我一路走來哪怕偶有躊躇但絕不放棄的最大動力,謹以此書獻給他們!

序言

也許是個巧合,當我即將為這本書稿畫上句號的時候,我再一次來到了美國。兩年前是我帶領團隊開始美國的大學之旅,兩年後我又一次來到了這裡,不過這次是帶著一批可愛的中小學生來這裡實踐我的教育夢想。
學生們都已經去上課了,我獨自坐在學校的咖啡廳里,望著窗前美麗的小湖和湖邊環繞的鬱鬱蔥蔥的樹木,我的心緒孤獨而寧靜地飛到了兩年前。
2010年元旦這一天,我為自己新的一年,不,應該說為未來的事業和生活作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暫時放下公司所有的商業項目,將全部精力投入自己一直期待並積極籌劃的世界大學校長訪談之旅,而這一切都源於我曾經的一個夢。
我從小就不喜歡死讀書。7歲開始成為校田徑隊的一員,每天早上5點半起床訓練,不管颳風下雨還是冬寒夏炎,都堅持訓練。學業方面,在國小的時候儘管成績不是最好,但一直還在前10名。到了國中,同時成為校足球隊和校排球隊的主力,但沒想到成績反而突飛猛進,一直排在全年級的第一名。到了高中(我就讀的高中是全國百強中學之一),同樣是校足球隊的主力,並代表學校在市級比賽中拿了亞軍,但成績依然在這個競爭激烈的學校里位居前列,同時作為校學生會主席,組織了多項文體活動;高三畢業有幸被保送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大學期間,除了是校足球隊的主力外,我還成了北航校舞蹈隊隊長,代表學校在北京高校舞蹈比賽中獲得了一等獎。在舞蹈和足球之外,忙裡偷閒,我代表學校參加了中央電視台主辦的大學生辯論賽。最後一年除了肩負學校舞蹈隊和足球隊的比賽任務外,抓緊時間學習,跨專業考上了經濟學的研究生。
在我的求學生涯中,總有人出於好意,提醒我要集中精力學習,包括我大學的老師,讓我別“不務正業”;而這一切反而更激發了我心中的一個夢:為什麼我們的學校教育不能讓孩子們有自己個性和特質地發展,為什麼他們不可以在課堂學習的同時,也嘗試冒險,嘗試“衝撞”,嘗試“異想天開”,嘗試做一個儘管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乖孩子”但卻是充滿激情和魅力的美少年呢?!
於是,作為一個經濟學專業的碩士,1998年畢業後,我毅然選擇投身教育領域,加入了當時國內最大的一家民辦教育集團。從1999年到2001年,作為職業經理人,我先後在國內籌辦了兩所在當時轟動一時的民辦中國小校,第一年兩所學校在校人數累計就達到2000人,在當時民辦教育領域裡可謂輝煌一時。但是,2002年,我卻毅然選擇離開,因為我發現當時的民辦教育受制於高考的壓力,走的還是公辦學校的路子,我看著學生們因為學習壓力重而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悽苦樣子,唯有選擇離開。
2003—2005年,這3年基本上是我遠離教育領域、不斷跨界的時期。我先後擔任過媒體的英文版執行主編、鋼結構公司的總經理,還有高爾夫別墅項目的總經理。我籌建的鋼結構公司後來還承接了奧運鳥巢項目。雖然跨界,但是在學校時各種所謂不務正業,讓我具備了很好的思維分析能力、演講和表達能力以及組織管理能力,各項新的工作,在我看來其內在的思維邏輯方式是一致的。所以,對於不同行業,我都遊刃有餘。
2005年下半年我重返教育行業的機會來了。在做媒體執行主編的時候,其實我依然對教育抱有夢想。曾於2003年在國內首次組織了民辦高校代表團參加在海外舉辦的全球教育產業論壇,並作了主題發言,受到很多海外教育投資者的注意;特別是在2003年遇到了後來對我影響很深的人——全球最大的高等教育集團董事長道格拉斯先生。
道格拉斯先生可謂教育領域的巴菲特,18歲時放棄上大學的機會和童年的夥伴一起創業。27歲就讓旗下的公司在納斯達克成功上市,成為美國最大的中國小輔導公司。1998年開始投資高等教育,現如今在全球擁有50多所大學、60多萬名在校學生。該公司2002年進入中國市場,當時請的是中國著名外交家章含之女士作為中國區的高級顧問。2005年公司在上海投資了一所中外合資的酒店管理學院,章女士赴上海任校長,外方需要重新選擇一個中國區的高級顧問,這個機會最終落到了我身上。
我還清楚地記得2005年第一次在章老師的紅色大院裡見到她時的情景,那一次是外方特意給我安排的一次拜訪。章老師儒雅又親切,一開始我並不知道其顯赫背景;當她客氣地請我這個年輕人談談自己對教育的想法時,我大言不慚,滔滔不絕地講起來。章老師很認真地傾聽,並偶爾附和我的觀點。當我還要“指點江山”時,同行的師長拉了我一下。“少說兩句,你知道人家是誰嗎?”“誰啊?”“出去再告訴你。”等我們走出四合院,他才告訴我:“你今天可來著了,她可是大人物,她的父親章士釗接濟過毛澤東主席,她又是毛主席的英文老師,喬冠華的太太,中國著名的外交家。”
後來才知道,這次會談,章老師對我的評價是“一個有夢想、有激情、希望改變什麼的年輕人”,最終外方選擇我作為章老師的繼任者。夢想又一次在閃光。
從2005年到2010年是我再一次深深紮根教育領域的5年,特別是因為和外方的合作,讓我有機會去了解國際教育的發展,並且進行中外對比。在這段時間裡,我走訪了中國50多所民辦高校,30多所著名的公立、民辦的在華的國際中國小,在海外拜訪了20多所大學。這些經歷讓我不斷地思考,不斷地叩問自己的夢想:
我們的大學使命到底是什麼?我們的中國小又到底需要培養什麼樣的人才?
我清楚地記得,我走訪的不少大學都以培養大學生就業為第一使命,不少中國小都以高考、升學作為指揮棒。國內不少大學校園中充斥的是各種實用技能的培訓,而缺乏多元的人文、歷史、哲學的講座。不少中國小每天該下課放學時,卻還安排學生自習,不像我們兒時放學後可以在校園裡肆無忌憚地奔跑、玩耍和參加各種課外活動。
我們的家長也不得不緊跟著應試教育體制奔跑。在一次活動講座中,一位媽媽分享了一個有意思的關於如何提高駕駛技術的故事。原來她從孩子四年級開始到現在初二,每個周末都要參加學校和校外各種培訓機構的課程。她的任務就是當司機,往往是這個培訓剛結束,就要馬不停蹄地趕往下一個培訓場所,如何儘快地在擁擠的街道上穿插騰挪、如何快速停車至關重要。到後來,人家開玩笑:你可以去做專業的出租司機了。可是這中間我們的孩子又得到了什麼呢?
2012年我帶國內的小學生和中學生參加美國兩個夏令營時發現了鮮明的對比。當美國的國中生已經可以做老師的助教、有條不紊地協助指導和照顧我們的小學生時,我們的中學生卻丟三落四,什麼都依賴老師,遇到問題首先不是想如何獨立思考解決問題,而是習慣性地向老師求助。
同樣的對比也在大學生中鮮明地存在著。我去國外大學訪問的時候,處理完工作後,第一安排就是拿著足球鞋去操場大戰一場。記得有一次上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訪問後去踢球,滿操場找不到一個中國留學生;當我跳起“中國桑巴”,遊刃有餘地把其他球員一個個過掉,一腳中的時,隊友們驚訝地說:“原來中國人球踢得也很好。”
後來和中國留學生私下交流時,我發現他們最大的問題不是學業或者就業,而是為找不到合適的女朋友而發愁。為什麼呢?在美國高校中,最受女孩子關注的男生首先是在體育或者其他方面有特長的人,而這兩項往往是我們中國應試教育所忽視的。外國男孩子往那兒一站,肌肉在陽光下閃閃發亮,那些金髮女郎們就不禁歡呼雀躍。好不容易盼來了國內來的漂亮師妹,正在猶豫如何套近乎,那些外國男孩們已經大大方方地先行一步,得體而自信地邀請師妹們約會去了。我在想,這些國內的小兄弟們,如果讀書的時候學點中國武術,不管是少林的硬功還是太極的內功,往那兒站個馬步,你看那些金髮妹妹們會否驚訝激動地向你撲過來!
體育只是一方面,更大的對比還在校園文化中。麻省理工學院、加州理工學院這些學術嚴謹的工科學校,也是學生們最“肆無忌憚”的地方。麻省理工學院和加州理工學院都以惡作劇文化出名。麻省理工學院的學生可以悄悄地把校長辦公室的門與牆刷成一個顏色,讓校長半天找不到自己的門,對此校長也只是呵呵一笑。加州理工學院的學生為了惡搞“死對頭”,向準備加入麻省理工學院的學生髮T恤衫。這種T恤衫看上去很像麻省理工學院的校服,但背面卻印著:“因為並非所有人都能加入加州理工學院。”麻省理工學院的學生對此並不懊惱,而是時刻準備著以更富有創造性的方式進行反擊。
有記者採訪校長為什麼對這些惡作劇如此寬容時,校長們共同的回答是:對於這些才華橫溢的學生,我們應該允許他們有自己的方式體現創造力,惡搞往往與創新緊密相連。
反觀國內,梁啓超先生在100多年前就提到,“少年強則國強,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中國當代科學之父錢學森先生在2005年提出了讓國內教育界都反思的著名的“錢學森之問”——“為什麼我們國內的教育體系無法培養出創新的人才?”
經過將近一年的準備,歷經一次次和海外高校不懈的溝通,終於,2010年12月,我帶領團隊開始了世界著名大學之旅!從國外著名大學的選材標準、人才培養模式、大學使命、校長自身的成長經歷等,去借鑑他們的精華,反思我們國內的教育,尋求我們自身的教育之路!
接下來,我將與你們一起分享我們這段難得的經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