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十大文豪:浮士德

世界十大文豪:浮士德

《世界十大文豪:浮士德》是歌德的代表作,為詩體悲劇,是歌德傾注了畢生心血寫成的宏篇巨著。它描寫主人公浮士德一生探求真理的痛苦經歷,反映了從文藝復興到十九世紀初整個歐洲的歷史,揭示了光明與黑暗、進步與落後、科學與迷信兩種勢力的不斷鬥爭。內容包括,萊比錫奧爾巴赫酒店、魔女的丹房、瑪爾特的花園、瓦普幾斯夜會的夢或俄伯容與蒂坦尼亞的金婚紀念、風景優美的地方、燈火輝煌的大廳、高穹頂哥德式小房間、古典的瓦普幾斯夜會、佩涅俄斯河上段、斯巴達墨涅拉斯的宮殿前面等。

基本介紹

  • 書名:世界十大文豪:浮士德
  • 譯者:樊修章
  • 出版日期:2012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44723695, 7544723690
  • 作者: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
  •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 頁數:584頁
  • 開本:16
  • 品牌:鳳凰壹力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世界十大文豪:浮士德》名家名作名譯,極具收藏價值。《浮士德》是歌德傾注了畢生心血寫成的不朽詩劇。《浮士德》與《荷馬史詩》、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並列,同為歐洲的四大名著。

作者簡介

作者:(德國)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 譯者:樊修章

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1749-1832),18世紀中葉到19世紀初德國和歐洲最重要的劇作家、詩人、思想家,德國古典文學和民族文學的主要代表。他也是德國狂飆運動的主將,其作品充滿了狂飆突進運動的反叛精神。主要作品有詩劇《浮士德》、書信體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未完成的詩劇《普羅米修斯》等。

媒體推薦

歌德是一種精神,它存在於一切之中,憑著詩情預見在自身中感覺一切,因此,它不會迷醉於任何片面性,不會依附任何獨特的學說、體系、派別。他像大自然一樣方面眾多,而他是那樣熱烈地感應過、那樣熱烈地愛過、那樣深刻地理解過大自然的。
——(俄羅斯)維薩里昂·別林斯基
歌德是德國的詩人,也是屬於全人類的,語言與種族的界限早已限制不住他的光的照射。誰若虛心和他接觸,總會多少分得他的一些光彩。
——馮至

圖書目錄

譯序
獻詞
舞台序劇
天上序幕

悲劇第一部

城門前
書齋
書齋
萊比錫奧爾巴赫酒店
魔女的丹房
街頭
傍晚
散步
鄰家
街頭
花園
園亭
林中石窟
葛瑞琛居室
瑪爾特的花園
井邊
城邊夾道

教堂
瓦普幾斯夜會
瓦普幾斯夜會的夢或俄伯容與蒂坦尼亞的金婚紀念
陰暗的日子,原野
夜,曠野
監獄

悲劇第二部
第一幕
風景優美的地方
皇宮
宏偉的大廳
樂游苑
陰暗的走廊
燈火輝煌的大廳
騎士廳
第二幕
高穹頂哥德式小房間
實驗室
古典的瓦普幾斯夜會
佩涅俄斯河上段
佩涅俄斯河下段
佩涅俄斯河上段
愛琴海的岩灣
第三幕
斯巴達墨涅拉斯的宮殿前面
城堡內院
舞台完全變換
第四幕
高山
前山上
偽帝的營帳
第五幕
曠野
宮殿
深夜
子夜
王宮廣大的前庭
安葬
山谷
譯後記

後記

我譯《浮士德》,說來很偶然。
1977年底,我還在那時已改了名稱的幹校餵豬。活不重了,監督的目光也失去了千萬不要忘記的尖銳,我於是又不大安分起來,忽然想起,整整二十年前,我還曾經是剛從德語專業畢業的學生。這二十年,前八年還算偷偷摸摸譯了些東西,後十二年則見了外語如像見了眼鏡蛇,生怕被它躥上來咬一口丟了狗命。現在鬆了一些,何不趁此機會把德語再撿起來呢!翻出破紙箱一找,抄家抄剩的書中竟還有一本德文本《浮士德》,一本在北京時偶然從舊書店買到的浮士德註解,和一本字典。於是看原文查字典,看註解也查字典,看了兩三天,居然還能啃個八九不離十。這真是大喜過望!於是突發奇想:把它譯出來。可紙呢?不要說方格稿紙,就連隨便什麼亂七八糟的紙我也湊不起那么多來。這時又想到,我還有一套郭譯《浮士德》,何不就寫在郭譯本的空白處呢l這樣不但不用為紙發愁,而且,郭沫若那時畢竟是把大紅傘,我這種不軌行為就算被發現,總也不至於被懷疑是向國外發報吧。再說,遇上看不懂或拿不準的地方,查查郭譯也順手,用不著找前找後。就這樣,我晝夜兼工,每天睡覺五至六小時,餵豬三小時,三頓飯連做帶吃兩小時,其餘時間就全部用來翻譯。啃了四五個月,居然被我啃完了。這算是第一稿。 。
到1979年,我完成了由人變鬼,由鬼變聾,再由聾變人的大輪迴,終於又算是人了。在等待分配工作的大半年時問里,我邊改邊抄整理了一遍。這算是第二稿。
1980年出差到北京,我把手稿帶去了。一些老同學看了,鼓勵我再加工,找出版社出版。回來後,我就又修改謄清了一遍。這算是第三稿。
這一稿後由我的老同學高中甫先生推薦給一家出版社,居然被接受了,列入了選題計畫。不過,從1981年起,一覺睡到了1988年。自己的孩子再傻,總也不能老撂在外面不管。我正想著把孩子接回家來睡安心覺時,出版社意外地來信說要出了。像我這樣的人,是講不起尊嚴的,於是我又欣然同意了。這時,我已教了八九年的二外德語,雖然談不上什麼提高,閱讀總算是熟練一些了。最可悲的是,臉上一條接一條長皺紋,大腦的溝回卻好像一個勁兒往平里長,接收的任何信息都不順著溝回往裡滲,而在光趟平滑的皮層上打出溜,最後終於都滑落了。就說這《浮士德》吧,我雖說已啃了三遍,但還是沒記住,再看還是得查字典。入就是這么越老越笨,有什麼法子。儘管如此,多看一遍,到底總少幾個笑話吧。於是我把稿子要回來,又校改謄清了一遍。這算是第四稿。這一稿,還請我的老同學申文林先生看過。文林當時正在病中,竟不顧病魔纏身,看後密密麻麻記下了十幾頁意見。我按他的意見又一一作了修改,心裡懷著說不出的感激之情。
書最後還是沒有出成。1989年我把手稿要回來後,在破紙箱裡一撂又是三年。中甫始終不忘我這個沒出息的老同學,始終不忘促成這個出身不好的譯本問世,終於又為我聯繫了譯林出版社。感謝出版社章祖德先生厚意,在外國文學名著讀者減少,而《浮士德》又已有三種譯本的情況下,慨然應允出版。我本來就想抽時間再校改一遍,現在有這個機會,正好促使我再把德語字典搬起來。這一次又逐字逐行地改了一遍,雖然沒有全部重抄,也仍然要算第五稿。
翻譯時,我最初根據的是“柯達世界文學叢書”36卷本《歌德全集》第十卷(Goethes sfimtliche Were,in sechsund—drei pig Bainden,zehnter Band),因為光禿禿一本,看不出出版年代。到第三稿時,改用原民主德國Aufbau—Verlag Berlin und Weimar 1980年出版的“世界文學叢書”版《Faust,urfaustmFaust Iund II》。這是我的老師——原民主德國專家漢·馬乃特先生送的。他當時正好又來中國了,聽說我在譯《浮士德》,就盛情地托人送給我這本書。書後有許多注釋,對我極有幫助,真是雪中送炭!自1957年以後,我再沒見到馬乃特先生,只能在這裡向他表示衷心的感謝,遙祝他身體健康。
翻譯和校改中,我一直遵循四條原則:第一,每節詩各行的頓數力求相等;每頓兩個或三個音(字);除五七言句式的詩行以外,詩行結尾都用雙音詞,力避出現單音詞或三音詞。其次,原詩講究輕重音搭配,即所謂揚抑格、抑揚格等等;漢語詩與此相應的,自然就是平仄:平聲重而長,仄聲輕而短。因此,我遵照舊體詩格律兩平兩仄相間的規則,力求做到平聲頓與仄聲頓相間;或如駢文那樣按平平仄仄,仄仄平平排列,即兩個平聲頓中問夾兩個仄聲頓,或兩個仄聲頓中間夾兩個平聲頓,如“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我覺得這有助於詩句的抑揚頓挫,鏗鏘有致,朗朗上口。古人這樣做絕不是自討苦吃,今人也沒有必要像“五四”時期那樣完全否定。第三,相鄰三五行的最末一個字,力求平、上、去三聲交錯,有所變化,避免同一字調連續出現。對於每行三四頓這類較短的詩句來說,相鄰幾行末尾一字聲調有變化,我覺得念起來能產生更和諧的聽覺效果。第四,押韻一律採用漢語詩A(C)ABA的格式。我認為韻是屬於語言習慣、民族習慣的,而不是屬於詩的。用漢語寫詩,不管寫得多怪,押韻也必須遵照AABA的格式,否則就等於不押韻。譯詩也不例外,ABBA之類的韻式搬到漢語裡來,不管押得多么標準精巧,也是白費功夫。
這就是《浮士德》翻譯出版的經過和我在這過程中的一點想法。禪宗人參禪悟道,講究“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譯者的冷暖感是一回事,讀者的冷暖感是另一回事,這中間的距離到底有多遠,實難預測。但願不至於譯者自認為開的是火鍋店,而讀者搛到嘴裡的卻是淡而無味的涼拌菜,足矣!
1992年8月於銀川

序言

人都想長壽。然而,長壽也許只不過像楦鞋時硬多摸兩個楦頭,鞋長是長了一點點,但質量毫無改變;甚至像在本當戛然而止的歌曲結尾處強加個漸弱的拖腔,雖然延長了幾拍,卻反而使人感到不是滋味。當然,得益於長壽的人也不少,最明顯的,恐怕就要數歌德吧。歌德如果只活了七十來歲,那么,留給世人的就只是《浮士德》第一部,以及第二部不相連屬的一些片斷。儘管他有一舉成名的《少年維特之煩惱》,有為數不少的優秀抒情詩,但要躋身世界超一流的作家行列,那還是遠遠不夠的。然而,歌德偏偏就活了八十三歲(按中國習慣的算法是八十四歲),活到他完成了《浮士德》這部震古爍今的巨著以後才去世。歌德真是有福的!
1749年8月28日,歌德出生在美因河畔法蘭克福。1765年遵父命到萊比錫大學學習法律,三年後,因咯血輟學回家養病。1770年,病癒後到斯特拉斯堡繼續學習,翌年獲法學博士學位。但對歌德來說,最大的收穫卻是在這裡結識了赫爾德爾這個“狂飆突進”運動的領袖。在赫爾德爾的影響下,歌德加深了對莎士比亞的認識,並且開始重視民歌,向民歌學習:這都是對他日後的創作有良好影響的。
18世紀的德國是一個分裂的國家,存在三百幾十個獨立的小邦,還有一千四五百個騎士莊園。名義上雖然有一個統一的“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實際上那只不過是個擺設。一個大帝國分裂得這樣七零八落,其經濟的落後和思想的混亂也就可想而知了。雖說窮則思變,但在德國,政治上的變革還提不到日程上來,只是在文學上出現了噴火口。18世紀初,德國產生了“啟蒙運動”,特別是到18世紀中葉,萊辛進入文壇,以其旗幟鮮明的劇作向封建專制制度展開了猛烈的攻擊。接著在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又發生了“狂飆突進”運動。“狂飆突進”運動崇尚天才,主張“返歸自然”,曲折地表達了反封建,反教會,要求肯定個人價值的資產階級革命思潮。
歌德是“狂飆突進”運動的主將。在這一運動的鼓舞下,1773年他發表了劇本《葛茨·馮·伯里欣根》,次年又發表了轟動歐洲的《少年維特之煩惱》,一舉成為德國公認的大作家。
1775年,歌德受卡爾·奧古斯特公爵的邀請,進入薩克遜一魏瑪公國。他想在政治上一顯身手的熱望,終於以失望告終了。1786年,他在失望之餘,從魏瑪宮廷悄悄地出走,去義大利旅行。直到1788年,才以解除一切政府職務為先決條件,又回到魏瑪。起初還負責魏瑪劇院和文學藝術事務方面的領導工作,後來乾脆過隱居生活,潛心著述,一直到1832年3月去世。
歌德的《浮士德》斷斷續續寫了六十年。
歷史上確有浮士德其入,叫約翰·浮士德,生於1480年。他占卜,變魔術,搞鍊金術,自稱無所不能。1540年,他死於一次鍊金試驗的爆炸事故。在教會統治的中世紀,浮士德的這種行為自然是不能容忍的異端。於是他成了民間傳說中的熱門話題,各種真真假假的傳聞逸事都被附會在他身上。1587年出版了一本佚名作者的《約翰·浮士德博士的故事》,書中開始有了浮士德與魔鬼訂約出賣靈魂,並和魔鬼討論各種科學問題等情節。儘管作者從教會的立場出發,意在述說浮士德的墮落,譴責他奉行無神論,不信宗教,但民間卻把他當做一個奇人來接受。18世紀是歐洲資產階級走上政治舞台的世紀,人心思變,一些得風氣之先的人物,都在考慮如何擺脫封建統治,擺脫教會的思想鉗制。從浮士德出賣靈魂給魔鬼,借超世的力量去達到塵世享樂的目的,並和魔鬼討論各種科學問題,到運用被教會視為異端的科學方法去探求人生價值和生活真理,這不過是一步之轉。當時代無形的巨手推著人往前走時,要從浮士德身上看出叛逆的因素來,這顯然不是多么棘手的問題。德國啟蒙運動的代表作家萊辛,就曾經想寫一個有關浮士德的劇本。劇本雖然沒寫成,但附在一篇文章里的提要告訴人們,在他筆下,浮士德走的已經不是墮落的道路,而是探求真理的道路。歌德小時候就看過有關浮士德的木偶戲,這戲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768年回家養病時,又接觸過有關巫術、煉丹術和觀星相的書籍。這一切,自然都可能觸發他從叛逆的角度來寫浮士德的欲望。
1769年,歌德在喜劇《同謀犯》中第一次提到浮士德,說明這時他已經在構思。正式寫下來,是1773—1775年的事。1777年,歌德曾在魏瑪宮廷中朗誦過。他當時沒有發表,後來也沒有保存手稿。但當時有個宮廷女官抄了一份,1887年抄本被發現,後人就稱這部未完成的《浮士德》為《初稿浮士德》(urfaust)。《初稿浮士德》總共二十一場,葛瑞琛悲劇就占了十七場。這其實只能算一個愛情悲劇,是典型的“狂飆突進”時期的作品,與《少年維特之煩惱》是同一路數的。這說明青年歌德還駕馭不了這么重大的題材。這是第一階段。
《浮士德》寫作的第二階段是1788—1790年。歌德漫遊義大利時,又想起了《浮士德》,回來後根據草稿對原先寫的做了一些修改,又增寫了“魔女的丹房”和“林中石窟”兩場,1790年以《浮士德片斷》為名發表。這是《浮士德》第一次問世。 第三階段是1797—1808年1795年,歌德與席勒訂交後,又想起了這部未完成的作品,在席勒的敦促和幫助分析下,歌德又動起手來。但直到席勒逝世(1805年)後,1806年才完成第一部,並於1808年發表。在這段時間裡,歌德還考慮好了,決定將這一悲劇分為上下兩部來寫,第二部的寫作提綱也初步擬訂好了,還寫了第二部的核心部分“海倫”(1800年)。
第四階段是1825—1831年。在這次中斷的近二十年里,歌德有時已失去信心,估計完不成這部作品了。但到1825年,已經七十六歲高齡的歌德,又豪興大發,拾起這似斷若續的思緒勤奮地寫作起來。在日記皇,他稱第二部的寫作為“主要事業”。1831年7月22日的日記中寫道:“主要事業完成。最後謄清稿。全部謄清稿裝訂成冊。”這部巨著終於完成以後,歌德將全部手稿裝在袋子裡封存起來,決定等他去世以後再發表。但1832年初,離他去世兩個多月前,他又啟封將手稿拿出來,進行了最後一次修改。
……
《浮士德》勾勒了文藝復興以來歐洲三百年歷史活動的軌跡。歌德以其無比廣闊的知識面和奇詭的想像力,把主人公引向各個領域和層面,使這部巨著就像一幅巨型的歷史和民俗畫卷。帝王將相、平民百姓以及希臘神話中的神與英雄、民間傳說中的毛神野鬼、《聖經》中的人物、歐富良這樣的寓意人物、霍門庫魯斯這樣的科學幻想人物:無不在畫卷中進行各有特點的表演。書中四次節慶既寫得熱火朝天,又各有特點:民間的節會(“城門前”)透著樸野,宮廷中的化裝舞會(“宏偉的大廳”)則富麗堂皇又夾著粗俗,“瓦普幾斯夜會”上是群魔亂舞,淫濫又透著陰森,“古典的瓦普幾斯夜會”則古趣盎然又奇峰迭起。
《浮士德》是詩劇,許多對話都只是為了交代情節,不能從詩的角度來要求,但有些對白和唱段,就是抽出來單看也仍然是好詩。像“城門前”一場浮士德的對白(903—940行),有聲有色地展示了主人公擺脫絕望心情後的輕鬆感,單看也是一首絕美的遊春詩。第二部第一幕開頭的合唱(4634—4665行),是多么優美的歌詞!浮士德的獨白(4679—4727行),更可以說是一首即景抒情的哲理詩。梅非斯托的有些對白,像揭露教會貪婪的一段(2813—2840行),揭露資本原始積累時期“打仗帶掠奪帶做生意”的一段(11171—11189行),都是既辛辣又深刻的政治諷刺詩。特別是那些可以單獨成篇的小詩,像“獻詞”(1—32行),葛瑞琛唱的屠勒王歌(2759—2782行),紡車歌(3374—3413行),林扣斯唱的那支歌(11288—11303行),更是膾炙人口的名篇。
浮士德一生的經歷,無疑是以歌德一生的經歷為背景的。1829年12月6日歌德對愛克曼說:“對整個第二部的構想確實很早了……不過,等我對世事更為洞明以後,現在才來寫,可能是有好處的。”這說明,浮士德無饜的追求,是以歌德“對世事更為洞明”的認識為先導的。浮士德終於悟出了人生的要義,反過來又正好說明,歌德所把住的人生價值取向,是符合人類歷史發展的,是對後人有指導意義的。
評價歌德時,我們總喜歡說上一句:歌德有時非常偉大,有時又極為渺小。我覺得這是欠公允的。歌德受指責,最主要的原因:一是脫離“狂飆突進”運、動,進入魏瑪宮廷,二是對法國大革命反感。但我們知道,歌德進魏瑪,是想在政治上有所作為,當他碰了壁時,就毅然撇下高官而毫不戀棧。至於法國大革命,當時德國作家除個別人外,都是起先歡迎,後來反感,這說明當時德國社會還沒有達到能接受這次革命的水平。要說這表明他身上有當時德國小市民的鄙俗氣,自然是正確的。歌德不是聖人,不是完人,終其一生,他都沒有完全從這種鄙俗氣中掙脫出來。但他沒有沉溺在那裡面,而是時時在從自身中跳出來,在摸索,在前進。評價一個作家,最有說服力的就是他的作品。有《浮士德》在,就足以證明,歌德晚年不是已經疲於鬥爭,而是在對人類的發展進行更深邃的哲學思考。
樊修章
1988年10月,銀川,寧夏大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