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偵探小說不僅是一種社會文學,而且是一種“文學遊戲”,以“設謎—解謎”的遊戲互動滿足文學的娛樂性。雖經“硬漢派”偵探小說改革,其遊戲性有所消解,但根植於邏輯推理的猜謎趣味仍是當今偵探小說的價值核心,並被中國、日本等繼承發展。本書嘗試從遊戲性角度論述偵探小說的基礎理論,梳理偵探小說的發展規律,繪製偵探小說的發展脈絡。
基本介紹
- 書名:世界偵探小說發展史話西方卷
- 作者:梁瀚文
- ISBN:9787534783203
- 定價:58
-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7-05-01
目 錄,精彩書摘,序言,
目 錄
緒論 偵探小說概說
第一節 什麼是偵探小說
第二節 偵探小說的源流和產生的社會原因
第三節 偵探小說的藝術特點和構成要件
第四節 偵探小說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第五節 偵探小說的謎團和產生謎團的手法
第六節 偵探小說的創作技法
第一章 解謎偵探小說的產生及萌芽期(1841—1887 年)
第一節 埃德加·愛倫·坡與偵探小說的誕生
第二節 愛彌爾·加波里奧與法國偵探小說的誕生
第三節 威廉·威爾基·柯林斯與英國偵探小說的誕生
第四節 “偵探小說教母”安娜·凱瑟琳·格林
第五節 偵探小說產生及萌芽期的特點
第二章 短篇偵探小說的“黃金時期”(1887—1913 年)
第一節 阿瑟·柯南·道爾及其享譽世界的偵探小說《福爾摩斯探案集》
第二節 短篇偵探小說名家名作
第三節 亞森·羅賓與黑色反偵探小說
第四節 長篇偵探小說的新發展
第五節 短篇偵探小說“黃金時期”的特點
第三章 短篇偵探小說向長篇偵探小說的過渡期(1913—1920
年)
第一節 愛德蒙·克萊里休·本特利的“反偵探小說”《特倫
德最後一案》
第二節 偵探小說的發展
第三節 長篇偵探小說的新變化
第四節 偵探小說的過渡時期
第四章 長篇偵探小說的“黃金時期”(1920—1950 年)
第一節 長篇偵探小說的大豐收
第二節 “偵探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與英國長篇偵探小說
的豐收
第三節 英國女性偵探小說作家
第四節 S.S.范·達因、埃勒里·奎因與美國長篇偵探小說的豐收
第五節 “密室之王”約翰·狄克森·卡爾與圈套、謎團設計
的豐收
第六節 喬治·西默農、保羅·霍爾特與小語種國家偵探小
說的發展
第七節 千奇百怪的作案手法、謎團設計及謀殺計畫成為作
家們競相鬥智的戰場
第八節 解謎偵探小說的遊戲規則
第九節 歐美長篇偵探小說“黃金時期”的特點
第五章 “硬漢派”偵探小說的“黃金時期”(1930—1980 年)
第一節 “硬漢派”偵探小說的形成與特點
第二節 塞繆爾·達希爾·哈梅特、雷蒙德·錢德勒與“硬漢派”偵探小說的誕生
第三節 戰後“硬漢派”偵探小說的勃興
第四節 以瑪莎·繆勒、蘇·葛拉芙頓為代表的當代女性“硬漢派”偵探小說
第五節 蘇聯和俄羅斯的偵探小說
第六節 拉丁美洲偵探小說簡介
第七節 “硬漢派”偵探小說的特點
第六章 戰後西方的犯罪驚險小說期(百家爭鳴期)(1950 年至
今)
第一節 古典解謎偵探小說的全面衰落
第二節 犯罪小說
第三節 驚險小說
第四節 驚悚小說和恐怖小說
第五節 懸念小說
第六節 警察程式小說
第七節 法庭推理小說
第八節 間諜小說
第九節 國際政治驚險小說
第十節 黑社會暴力小說
第十一節 幽默推理小說
第十二節 行業犯罪驚險小說
第十三節 當代偵探小說的多樣化發展
附錄 西方主要偵探小說獎項
精彩書摘
什麼是偵探小說
偵探小說是通俗文學的一種,以制裁犯罪為描寫對象,以破解謎團為目的,以邏輯推理為手段,塑造智慧超群的偵探形象。偵探破案主要靠邏輯推理,推理也是該類文學的藝術核心,故日本稱其為“推理小說”①。與其他類型的通俗文學的最大不同是它以描寫內容來定義名稱,而其他通俗文學多以價值取向來定義名稱。
偵探小說的藝術追求是解謎性、邏輯性和出人意料的結局,以及偵探的個性。小說情節曲折,謎團離奇,懸念不斷,深受西方讀者歡迎。小說主要描寫三類人物:偵探、罪犯和涉案者,因題材限制,人物性格塑造空間狹小,多為扁形人物;情節程式化,過程千篇一律,限制了作家的靈活發揮。所以它只是通俗文學的一種。
偵探小說的情節核心在解謎,雖也可以展現社會,但必以解謎為手段,限制了表現社會的深度和靈活性,這是將它劃入通俗文學的重要原因。當代偵探小說雖注重驚險動作性,但破解謎團仍是其敘述核心。
謎團和懸念既有相似性,也有不同。它們都是未知事物,謎團指已經發生的未知事物,懸念是指即將發生而不知結果的事情。偵探小說既追求謎團的破解,也重視懸念的營造,但一部偵探小說最好只選其一作為表現的主要方面,這樣才能更好地吸引讀者的注意力。比如:鮎川哲也的《五個鐘錶》講犯人作案後偽造不在場證明,只有破解其圈套,才能將其繩之以法。案件既已發生,不存在即將發生而不知結果的狀況,因此小說只有謎團而無懸念;西村京太郎的《七個證人》講父親為一年前冤死的兒子洗冤,兒子已死,只有其是否被冤枉的問題,也是只有謎團而無懸念的故事;《伯恩的身份》里伯恩遭美國中央情報局追殺,雙方人員一目了然,只有誰最後勝利的懸念而無謎團。以解謎為重點的偵探小說稱為古典偵探小說,以懸念為核心的偵探小說就是懸念小說,所以懸疑小說的說法似不準確。
偵探小說必須圍繞設定並解答謎團組織情節,小說可以具有社會性,但社會性必須通過解謎的手段來表現,社會主題是謎底,被偵探逐步發掘出來。比如《美國的悲劇》寫一青年被社會不良因素引誘,逐步墮落直至殺人犯罪。若以偵探小說方式敘述該故事,就要先把該青年犯罪的結果呈現出來,根據結果尋找罪犯,青年的墮落被逐步發掘出來,犯罪經歷作為謎底,通過推理偵破逐漸展現。森村誠一的《致死坐席》與《美國的悲劇》的情節一樣,但敘述順序相反,具有發掘謎團的特點,因此屬於偵探小說。偵探小說雖可反映社會,但表現手法誇張,也屬於浪漫主義文學。森村誠一的《人性的證明》中,黑人喬尼赴日本尋母,被人捅傷。受傷後又奔跑一千米來到草帽形飯店頂層。以人的體力而言,這種運動未免誇張。其臨死前喊出“斯托哈”①,與死亡現場裝飾一致的巧合也過於理想化。小說情節設計雖巧妙,但誇張與巧合過多,充滿浪漫主義色彩。
偵探小說所敘案件追求離奇性,離奇性也意味著不常見或不太可能,罕見的事物遠離生活,缺乏現實感,故偵探小說都是浪漫主義的產物。這體現在偵破者被賦予更高超的智慧、案件過度依賴巧合、線索在不經意間得到、偵破嚴格符合邏輯等,這些都是理想化的產物。英國偵探小說作家多蘿西·利·塞耶斯說:“偵探小說是遁世文學。”②這說明偵探小說脫離現實,具有浪漫主義色彩。
偵探小說的價值在於通過解謎展示邏輯推理的魅力,它具有三要素:人物、謎題和推理。偵探小說題材固定,情節、環境千篇一律,有特點的只有人物、謎題和推理,作家通常會在此三要素上下功夫,展示藝術追求與創作功力。
序言
1841年美國作家埃德加·愛倫·坡發表短篇小說《莫格街血案》,以門窗反鎖的密室中發現兩具被殘殺的女屍之謎,開啟了現代偵探小說之門。這是偵探文學的一次質變,塑造出現代偵探小說史上首位私人偵探形象,其使用科學的偵破手法,以縝密的邏輯推理驅散迷霧,奠定了邏輯解謎這一偵探小說寫作的潛規則,使解謎性成為偵探小說的核心價值。小說沒有社會性,只是為了破解邏輯矛盾。所以,現代偵探小說的藝術追求,並非只是展示司法制度及社會道德,也對笛卡兒現代“唯理論”不斷進行藝術化圖解。埃德加·愛倫·坡之後,英國出現了威廉·威爾基·柯林斯、查爾斯·狄更斯,法國出現了愛彌爾·加波里奧、加斯東·勒魯,美國出現了安娜·凱瑟琳·格林等偵探小說作家,他們的創作豐富了偵探小說的內涵和外延。19 世紀40—80年代,偵探小說的發展呈現出碎片化和多樣化趨勢,埃德加·愛倫·坡奠定的邏輯解謎理念並未在這些作家筆下得到很好體現,相反小說中出現了大量描寫男女愛情及世情風貌的畫面,游離於推理破案之外的情節較多,因而故事性大於推理性。後世稱這類作品為煽情偵探劇,它只是吸引人的通俗故事,推理遊戲性質弱化。
繼承埃德加·愛倫·坡創作模式的是活躍於19 世紀與20 世紀之交的英國作家阿瑟·柯南·道爾。他塑造出偵探小說史上性格突出、久負盛名的文學私人偵探夏洛克·福爾摩斯的形象,以其為主角,創作了60 篇內容各異、謎團離奇、邏輯推理精巧的偵探小說。小說中案件突出一個“奇”字,神秘性、誇張性是其必然元素。故事繼承埃德加·愛倫·坡的風格,以解謎為核心,謎題設計不斷違反人類邏輯常識,並以邏輯推理解決,從而證明推理的非凡。
福爾摩斯先知先覺式的高超推理刺激了當時的西方作家。20 世紀初,英、美兩國出現了理察·奧斯汀·弗里曼、艾瑪·艾瑪絲姬·奧希茲女男爵、傑克·福翠爾、吉爾伯特·凱斯·切斯特頓、梅爾維爾·戴維森·卜斯特、厄內斯特·布拉默、尼韋爾·馬如·霍普金斯、阿瑟·莫里森、阿瑟·B. 李夫、厄內斯特·威廉·霍納恩等一大批短篇偵探小說作家,他們模仿阿瑟·柯南·道爾的風格,以超人式的偵探為主角,作品以解謎為核心,謎團突出反邏輯性,密室及“不可能犯罪”在作品中必不可少。這類作品不關心案件的是非善惡,只注重邏輯推演。
20 世紀20 年代,偵探小說的篇幅開始加長,情節布局增加,故事豐富曲折,人物多有特色。此後20 年長篇偵探小說成為英、美兩國偵探小說主流,出現了阿加莎·克里斯蒂、埃勒里·奎因、約翰·狄克森·卡爾、多蘿西·利·塞耶斯、約瑟芬·鐵伊、S. S. 范·達因、雷克斯·斯托特、安東尼·柏克萊·考克斯、愛德蒙·克里斯賓、克勞頓·雷森、阿爾弗萊德·愛德華·梅森、瑪格麗特·艾林罕、喬治·西默農、查爾斯·戴利·金等一批專門創作長篇偵探小說的職業作家,他們以畢生精力創作了數十部乃至數百部長篇小說。後世稱這一時期為西方偵探小說的“黃金時期”。
“黃金時期”的偵探小說以長篇為主,作品人物眾多、情節複雜、布局繁複。設計並解答匪夷所思的謎面是其共同的藝術追求,在謎題的複雜性及推理的煩瑣性上達到空前絕後的程度。然而,小說人物塑造和情節結構並沒有超越福爾摩斯:小說中偵探智慧超群,其他人物則暗淡無光;情節以邏輯解謎為核心,除了謎題比福爾摩斯探案故事更多更複雜,其他部分如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尾與福爾摩斯故事如出一轍。這些長篇偵探小說其實只是福爾摩斯式短篇小說篇幅的拉長。
“黃金時期”的長篇偵探小說推崇舞台劇風格,故事多鎖定在一個狹小、固定的範圍內,所有情節在該侷促空間內展開。出場人物在故事開始時基本全部登場,並在固定空間內按部就班地演繹自己的角色,展示人物之間複雜曲折的矛盾衝突。舞台劇式的情節限制了作品的表現空間,因此作品常藉助複雜的人際關係和突變的戲劇衝突製造懸念叢生的情節矛盾,使故事波折不斷。在解謎設計上,“黃金時期”的偵探小說喜歡挑戰邏輯謎題,以複雜推理解釋違反邏輯的現象,並形成偵探小說發展過程中一個最重要、創作數量最多的子類別———“不可能犯罪”,即在現實條件下絕對無法做到,但又確實發生的矛盾事件,諸如密室殺人、一人同時出現在兩地、死人復活、瞬間消失、妖怪成真、思想殺人等。偵探以現實合理的科學手法解答超現實謎面,邏輯解謎的遊戲性達到高潮,體現了“黃金時期”邏輯解謎的特點。
解謎偵探小說的“黃金時期”也是兩次毀滅性的世界大戰的爆發和有史以來最嚴重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爆發的黑暗時期。破產失業、生活困頓、社會動盪,以及來自德、意、日軸心國的戰爭陰影,加重了當時的社會危機,導致動亂、犯罪、兇殺與暴力大規模滋生,西方社會陷入水深火熱之中。對此,一部分作家選擇逃避,躲進遠離塵囂的偏僻村鎮,倚仗筆下無所不能的神探,不斷創造超現實的邏輯神話,以慰藉自己絕望的心靈。生活在社會底層的有良知的作家目睹了殘酷的犯罪行為,用現實主義手法改革偵探小說,寫出一批具有現實性的表現底層社會真實犯罪的偵探小說,“硬漢派”偵探小說應運而生。此類作品以剛健英勇、正直不屈的鐵血硬漢為主角,不以推理解謎為中心,圍繞偵探行為展開,描寫其深入虎穴鬥智鬥勇,以暴力手段破案誅凶、拯救無辜的事跡。小說情節緊張刺激,動作性強,主題反映現實生活,揭示上層社會的腐化。美國的達希爾·哈梅特、雷蒙德·錢德勒、勞倫斯·布洛克等是該流派代表作家,其作品廣泛描寫了大蕭條時代美國社會的混亂與黑暗,展示了妖風橫生、黑惡蔓延的血腥現實,具有較高的寫實性。
經過“硬漢派”偵探小說的改革,偵探小說擺脫了文學化的邏輯遊戲,向反映社會、介入生活的現實主義發展。20 世紀50 年代後,西方偵探小說的寫實性與社會性明顯增強,作品貼近大眾生活,挖掘社會敏感話題,創作出驚險故事。以“硬漢派”偵探小說為基礎,美、英兩國衍生出眾多偵探小說的子類別,偵探小說在題材和體裁上進一步細化,多種小說形式全面發展。20 世紀50 年代以犯罪小說和心理懸念小說為主;60 年代隨著系列電影的賣座,驚險小說與浪漫主義間諜小說流行西方;70 年代流行歷史推理小說和女性犯罪小說;80 年代最暢銷的是國際政治驚險小說、愛情冒險小說和暴力動作小說。在丹·布朗、傑夫里·迪弗等作家的引領下,新世紀一種新的偵探小說形式———
文化歷史驚險小說應運而生,其融知識性、人生哲理、高科技和驚險性為一體,具有強烈的娛樂效果,贏得全球讀者青睞,迅速占領各國暢銷書市場。當代西方偵探小說創作多元,風格各異,表現在:有著重探究犯罪心理,揭示犯罪動機的犯罪小說;有描寫人物心理,折射當代都市社會的心理懸念小說;有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為基礎,衍生驚險懸念的懸念小說;有描寫國際政治鬥爭,以軍事角逐為題材的國際政治驚險小說;有描寫西方警察制度,如實展示警察辦案流程的警察程式小說;有以律師為主角,展示西方司法制度的法庭推理小說;等等。這些小說是“硬漢派”偵探小說的衍生形式,強調案件真實可信,以偵破案件揭示和控訴社會問題,貼近大眾生活,主動干預社會,具有寫實性和社會性。作品形式多樣,多角度、多層次地反映現代都市犯罪,對當代社會問題挖掘更深,創作題材和藝術形式更加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