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越雷池一步

不越雷池一步

雷池一步,原意是要江州刺史溫嶠坐鎮防地,不要越過雷池去京都。現指做事不敢超越一定的界限、範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不越雷池一步
  • 原意:溫嶠坐鎮防地不要越過雷池去京都
  • 現意:做事不敢超越一定的界限、範圍
  • 來源:《太平御覽》引《孝子傳》
  • 別名不敢越雷池一步
  • 位置:安徽省望江縣雷池鄉
  • 交通:離望東長江大橋G35高速口僅4公里
背景,記載,典故,

背景

雷池的來歷,有關記載說:雷池,坐落在長江中下游北岸望江縣雷池鄉境內,是由雷水匯積而成。雷水源出湖北省黃梅縣境,經宿松入泊湖,串湖後流至望江縣城東南十五里處積而為池,故曰雷池。又因居九江南京長江水道要衝,扼黃梅、宿松、太湖內河航運之咽喉,形勢險要,故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雷池雷池

記載

但讓後人能真正記住雷池的並不是因為這些,而是因了那句流傳千百年的“不敢越雷池一步”。
東晉鹹和二年(公元327年),歷陽(安徽和縣)鎮將蘇峻叛亂,舉兵進犯建康(南京),江州刺史溫嶠欲領兵東下,中書令庾亮恐荊州刺史陶侃乘虛而入,在《報溫嶠書》中說:“吾憂西陲,過於歷陽,足下無過雷池一步也。”
《太平御覽(六十五卷)》引《孝子傳》:“孟宗為雷池監,作鮓一器以遺母,母不納。”孟宗,又名孟仁,三國時的江夏(今湖北黃崗西北)人,曾在望江雷池地域任監魚官《三國志.吳志》中亦有此記載。這就是說,最晚是在三國時期,就有雷池,並且設立了行政官員。這也就是說,在江淮這片土地上,早在1700多年前便已經有古雷池的存在。
雷池因此便名著史冊,“不越雷池一步”也成為後人熟悉的一個成語。

典故

蘇峻和祖約聯軍,相當於只有一“車”一“馬”,無奈孤注一擲,直撲建康。朝廷的“車”、“馬”、“炮”無一受損,可是分散各地,庾亮卻都不允許回頭救援,只剩下“相”、“仕”“兵”苦苦支撐。
於是叛軍輕鬆地吃掉一個個棋子,步步逼近老“帥”。庾亮反覆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吃後悔藥。
沒有主動進攻庾亮後悔不已
蘇峻起兵時,任尚書左丞(負責糾察工作)的孔坦對王導說:現在蘇峻軍隊還駐守長江西岸,朝廷應扼守西邊當利渡口,阻止蘇峻渡過長江。敵人兵少,我們人多,一戰可以決出勝負。如果等到蘇峻軍隊渡過長江,我們將難以抵抗,大勢去了。
王導贊同,相當於把敵人扼殺在搖籃之中,轉向庾亮建議。庾亮不聽,說:大軍如果去渡口,建康將成為一座空城,蘇峻可能直奔建康。
但自古以來,北方進攻建康最方便一條路就是從當利口渡江南下。庾亮的想法如同女孩的心思,讓人猜不明白。
蘇峻一邊在等待祖約的軍隊會合,一邊投石問路,派部將韓晃、張健等作為先頭部隊,渡江作戰。
事情出奇的順利,韓晃很輕鬆地攻陷長江東岸的姑孰(今安徽當塗),奪取了食鹽、糧草。接著攻陷南邊的於湖,殘忍地屠城。如同只有一匹“馬”,居然連吃朝廷幾個棋子,朝廷軍“呆傻”得像稻草人一樣。
當年王敦反叛,找的口號是“清君側”,蘇峻打的旗號是“興復皇室”。司馬氏的宗室貴族正生活在庾亮的“魔爪”下,聽到蘇軍渡江,如同聽到親人訊息,喜極而泣,全部逃出去投奔蘇峻“大恩公”。
庾亮後悔沒聽孔坦的,猛甩自己耳光。接著宣布京師戒嚴,準備防禦戰。
叛軍先鋒把朝廷軍打得手忙腳亂
朝廷的主力此時並沒有受太大損失,樂觀一點說,只是幾個“小兵”犧牲了。各地的援助之手,紛紛伸向庾亮。
江州(今江西等一帶)刺史溫嶠聽說劇變,立即上書朝廷,要保衛京師。同時率兵從武昌(今湖北鄂州)東下,進駐潯陽(今江西九江西邊)。庾亮拒絕,寫信給溫嶠說:我擔憂西邊(陶侃)甚於擔憂歷陽(蘇峻),請足下千萬不要越過雷池一步。
雷池在今天安徽望江縣東南,雷水入江前在此積而成池。在潯陽東面100公里左右。這就是典故“不敢越雷池一步”的由來。
在庾亮眼裡,蘇峻是只狼,荊州的陶侃則是老虎,不管哪個來都是要吃人的。他讓溫嶠原地戒備,就是要防陶侃趁勢反叛。溫嶠接信後,知道庾亮對局勢有通盤的考慮和部署,了解了鎮守江州的重要,就沒帶兵離開江州。
陶侃確實痛恨庾亮,但僅屬於兩個人的私人恩怨。他對朝廷還是忠心耿耿的,不至於謀反。庾亮又是看錯了人,就這樣溫嶠和陶侃兩名大將在內耗。
東晉還有名將,就是郗鑒,此時任徐州刺史,駐守廣陵(今揚州)。離建康近在咫尺,他也上表要求南下保衛京師。庾亮同樣拒絕,理由是要他防守北方匈奴。
三吳之兵也要北上救援,得到的回覆都一樣:原地待命。
在庾亮看來,建康的中央軍對付蘇峻只是小菜一碟。
中央軍的負責人叫司馬流,屯駐在慈湖(今馬鞍山慈湖鄉)。司馬流這人搞不清什麼來頭,史書上基本沒這個人的記載,真是名不見經傳。
韓晃、張健血洗於湖後,北上進攻中央軍。司馬流膽小如鼠,聽說叛軍打了過來,嚇得雙手發抖,吃烤肉的時候,都找不到自己的嘴巴。雙方剛要交戰,他一看到敵軍,嚇得掉頭就逃,全軍頓時潰散。司馬流也被殺。
韓晃、張健隨後率軍南下。進攻宣城(建康南面,今安徽宣城一帶)內史桓彝,桓彝抵擋不住,撤退到廣德。蘇峻的主力還沒有到,兩個部將就把朝廷軍打得手忙腳亂。
不是叛軍多狡猾,而是庾亮太無能。
中央軍看到叛軍不敢進攻
此時,長江南岸是蘇峻的先頭部隊,北岸是蘇峻的主力。庾亮一想,如果派人率水軍西上,控制長江,把叛軍攔腰切為兩段,首尾不能呼應,蘇峻軍必定大亂。
理想很豐滿,現實太骨感。
庾亮派鐘雅、趙胤等率領建康的精銳水師沿江西上,旌旗遮天,威武雄壯。然而,這支王牌師遠遠地看到了蘇峻的軍隊,一見人數眾多,雙腿發軟,不敢再向前進一步。如同台上的觀眾,看著運動員們從容渡江。
328年,蘇峻和祖約的主力軍共有2萬多人,從歷陽西南渡江,到達長江東岸的牛渚,在采石磯安營紮寨。
建康城內聽到訊息一片慌亂,高官紛紛讓家眷離開京城,向三吳地區轉離財產。
庾亮再次錯過機會
蘇峻進攻建康有水、陸兩條路,一是沿著長江東下,抵達建康西南的石頭城,當年王敦選擇的就是這條路;二是從陸路,由南向北進攻建康。
蘇峻長期在北方,以步兵、騎兵為主,他猜到庾亮肯定在石頭城布置了重兵,難以攻下。於是決定走陸路。
陸路也有兩條。一條是從朱雀橋附近渡過秦淮河,直攻台城,這條路很近,但很難,因為朱雀橋已經毀壞。同時石頭城的守軍離這裡不遠,可以立即趕來增援。
錢鳳的軍隊當年就是在這裡鎩羽而歸。
第二條路是繞個大圈子,先向南,經過現在的江寧區,再向北繞到建康的東北面。也就是從丹陽、秣陵方向轉向北面,到達太平門這個位置。
王導的部下陶回對庾亮說:蘇峻知道石頭城有重兵把守,肯定不敢直接來,必定從小丹楊的小路徒步前來。我們在那裡埋下伏兵截擊,可以一戰獲勝。
庾亮還是不聽。
蘇峻馬不停蹄,當夜就急行軍,果然選擇了這條小路。但他們從來沒有走過,對地形不熟悉。走了一半都迷路了,亂成一團。無奈之下,抓到當地一個農民,作為嚮導,折騰了很久才找到路。
庾亮聽說後又是後悔不已。
在過江後的三天,蘇峻終於到達了台城東北的覆舟山(今太平門西)。決戰就此拉開。
一個名人在此戰中悲壯犧牲,千古流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