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品譯文,作品讀解,出處簡介,作者簡介,中庸之道,
作品原文
不要自以為是,獨斷專行
子曰:“愚而好自用(1),賤而好自專(2),生乎今之世反(3)古之道。如此者,災及其身者也。”
非天子,不議禮,不制度(4),不考文(5)。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6)。雖有其位,苟無其德,不敢做禮樂焉,雖有其德, 苟無其位,亦不敢作禮樂焉。
子日:“吾說夏禮(7),杞不足征也(8)吾學殷吸禮(9),有宋存焉(10);吾學周禮(11),今用之,吾從周(12)。”
作品注釋
(1)自用:憑自己主觀意圖行事,自以為是,不聽別人意見,即剛愎自用的意思。
(2)自專:獨斷專行。
(3)反:通”返”,回復的意思。
(4)制度:在這裡作動詞用,指制訂法度。
(5)考文,考汀文字規範。
(8)杞:國名,傳說是周武王封夏禹的後代於此,故城在個河南杞縣。征,驗證。
(10)宋:國名,商湯的後代居此,故城在今河南商丘縣南。
(11)周禮:周朝的禮制。
(12)以上這段孔子的話也散見於《論語·八佾恰》、《論語·為政》。
作品譯文
孔子說:“愚昧卻喜歡自以為是,卑賤卻喜歡獨斷專行。生於現在的時代卻一心想回復到古時去。這樣做,災禍一定會降臨到自己的身上。”
不是天子就不要議訂禮儀,不要制訂法度,不要考訂文字規範。現在天下車子的輪距一致,文字的字型統一,倫理道德相同。雖有相應的地位,如果沒有相應的德行,是不敢製作禮樂制度的;雖然有相應的德行,如果沒有相應的地位,也是不敢製作禮樂制度的。
孔子說:“我談論夏朝的禮制,夏的後裔杞國已不足以驗證它;我學習殷朝的禮制,殷的後裔宋國還殘存著它;我學習周朝的禮制,現在還實行著它,所以我遵從周禮。”
作品讀解
該章承接上一章發揮“為下不倍(背)”的意思。反對自以為是,獨斷專行,也有“不在其位,下謀其政”(《論語·泰伯》)的意思。歸根結底,其實還是素位而行,安分守己的問題。
此外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這裡所引孔子的話否定了那種“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的人,這與一般認為孔子主張“克己復禮”,具有復古主義傾向的看法似乎有些衝突。其實,孔子所要復的禮,恰好是那種“今用之”的“周禮”,而不是“古之道”的“夏禮”和“殷札”。因為夏禮已不可考,而殷禮雖然還在它的後裔宋國那裡殘存著,但畢竟也已是過去的了。所以,從該章所引孔子的兩段話來看,的確不能隨隨便便地給他扣上”拉歷史倒車”的復古主義者帽子。
出處簡介
《中庸》原是《小戴禮記》中的一篇。作者為孔子後裔子思,後經秦代學者修改整理。《中庸》是被宋代學人提到突出地位上來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北宋程顥、程頤極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並把《中庸》和《大學》、《論語》、《孟子》並列稱為“四書”。宋、元以後,《中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中庸就是即不善也不惡的人的本性。從人性來講,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實質上用現代文字表述就是“臨界點”,這就是難以把握的“中庸之道”。
作者簡介
《不要自以為是,獨斷專行》選擇《中庸》其作者是子思。
子思,名孔伋,字子思,孔子嫡孫。生於東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卒於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02年),終年八十二歲。 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子思受教於孔子的高足曾參,孔子的思想學說由曾參傳子思,子思的門人再傳孟子。後人把子思、孟子並稱為思孟學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參,下啟孟子,在孔孟“道統”的傳承中有重要地位。
中庸之道
1.關於中庸的詞義
中庸研究者多認為,中庸的“中”,即中正、適當、合宜、正確,系與偏頗和“兩端”相對而言。中庸的“庸’,有用、常、平常三義。“中”“庸”合稱,即中道之實用、中道為常道、中道可常行之義。這三層含義相互關聯,構成了中庸一詞的字面意義。
2.關於中庸的內涵
由於認識角度有異,研究者有不同看法。代表性意見有三:
其一,認為中庸的內涵情況頗為複雜,但集中起來不外尚中、尚和兩方面。
其二,認為中庸概念的核心是“中”,中的原則體現於人的現實行為,就是“用中”,或者“中庸”。
其三,認為“中庸”是“中”與“庸”的辯證統一。
中庸講的是人之根本,強調做人的藝術和做事的方法。如何讓各種各樣的人去掉差異而只取共同,即讓眾人都覺得恰到好處,關鍵要在無我的前提下講究情景真理。例如,用極其尊重的方式提出對權威觀點的挑戰,既達到了陳述自己觀點的目的,同時又將對人的尊重推向極致,使眾人都覺得恰到好處,易於接受。
凡事要適可而止,要不偏不倚,這就是中庸之道。
第一、做事不要太苦:人生不能沒有工作,因此每個人都不能不做事。做事當然要勤勞,但是也不能太辛苦;太辛苦了,以後做事就畏難、畏苦,就不能長久,不能持之以恆。所以,現在的公司行號大都制定八小時上班制,每天工作時間從上午八點到下午五點, 有一個時間性;甚至每個星期不但有休假日,現在還實施「周休二日」,這就是要我們不要太辛苦。
第二、享欲不要太樂:人不能沒有物質生活,適度的物質是維持生命不可或缺的條件。但是有的人享用過度,過份的放縱五欲之樂,例如,吃要山珍海味,穿要綾羅綢緞、住要高樓大廈,出門要開高級轎車等。過份的追求物慾之樂,甚至浪費無度,則如銀行里的存款,用得太多,總有一天會負債,所以福德因緣還是要慢慢的享受,不能透支。
第三、待人不要太苛:人與人相處,要懂得待人之道,最重要的,就是待人要厚道,要替人構想。尤其身為主管者,要「待人如己」,甚至要「寬以待人,嚴以律己」,如果待人嚴苛,或者是過份放任,都不是處人之道。第四、用物不要太榮:對於日常用物,有的人好買,平常沒事就喜歡逛街購物,並且樂此不疲,有的人則非名牌不用。其實東西能用、夠用就好,不要太過豪華、奢侈,物質太多,不一定很好,所謂「人為物役」,物質太豐,有時也是一種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