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出自《孟子》的《離婁章句上》的“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中的後半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不能成方圓
- 外文名: Can not be a radius
- 作者:孟子
- 時期:春秋戰國
- 出處:《孟子·離婁章句上》
原文,注釋,現譯文,
原文
孟子曰:“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 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聞而民不被其澤,不可法於後世者,不 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詩經》 云:‘不愆不忘,率由舊章。’遵先王之法而過者,未之有也。聖 人既竭目力焉,繼之以規矩準繩,以為方圓平直,不可勝用也;既 竭耳力焉,繼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勝用也;既竭心思焉,繼之 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故曰,為高必因丘陵,為下必因 川澤;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謂智乎?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 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於眾也。上無道揆也,下無法守也,朝不 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義,小人犯刑,國之所存者幸也。故曰 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國之災也;田野不辟,貨財不聚,非國 之害也。上無禮,下無學,賊民興,喪無日矣。《詩》曰:‘天之方蹶,無然泄泄。泄泄猶沓沓也。事君無義,進退無禮,言則非 先王之道者,猶沓沓也。故曰,責難於君謂之恭,陳善閉邪謂之 敬,吾君不能謂之賊。
注釋
(1)離婁:相傳為黃帝時人,目力極強,能於百步之外望見秋毫之末。
(2)公輸子:即公輸班(“班”也被寫成“般”、“盤”),魯國人,所以又叫 魯班,古代著名的巧匠。約生活於魯定公或者哀公的時代,年歲比孔子小,比 墨子大。事跡見於(《禮記檀弓》、《戰國策》、《墨子》等書。
(3)師曠: 春秋時晉國的樂師,古代極有名的音樂家。事跡見於《左傳》、《禮記》、《國 語》等。
(4)六律:中國古代將音律分為陰呂、陽律兩部分,各有六種音, 六律即陽律的六音,分別是太簇、姑洗、獲賓、夷則、無射、黃鐘。帝時伶倫截竹為筒,一筒之長短分別聲音之清濁高下,樂器之音即依次以為準則。分陰陽各六,陽為律,陰為呂,合成十二律。
(5) 五音:中國古代音階名稱,即宮、商、角、徵、羽,相當於簡譜中的1、2、 3、5、6這五音。
(6)聞:名聲。
(7)不愆不忘,率由舊章:引自《詩 經-大雅-假樂》。愆(qian),過失;率,遵循。
(8)揆(kui):度量。
(9)天之方蹶,無然泄泄(y i):引自《詩經大雅板》。蹶,動;泄泄,多 言,話多。
(10)非:詆毀。
現譯文
孟子說:“即使有離婁那樣好的視力,公輸子那樣好的技巧, 如果不用圓規和曲尺,也不能準確地畫出方形和圓形;即使有師 曠樣好的審音力,如果不用六律,也不能校正五音;即使有堯 舜的學說,如果不實施仁政,也不能治理好天下。現在有些諸侯, 雖然有仁愛的心和仁愛的名聲,但老百姓卻受不到他的恩澤,不 能成為後世效法的楷模,這是因為他沒有實施前代聖王的仁政的 緣故。所以說,只有好心,不足以治理政治;只有好辦法,好辦 法不能夠自己實行起來。《詩經》說:‘不要偏高啊不要遺忘,一 切遵循原來的規章。’遵循前代聖王的法度而犯錯誤的,是從來 沒有過的。聖人既用盡了目力,又用圓規、曲尺、水準、繩墨等 來製作方的、圓的、平的、直的東西,那些東西便用之不盡了;聖 人既用盡了聽力,又用六律來校正五音,各種音階也就運用無窮 了;聖人既用盡了腦力,又施行不忍人的仁政,他的仁愛之德便 覆蓋於天下了。所以說,築高台一定要憑藉山陵;挖深池一定要 憑藉山溝沼澤;如果執政不憑藉前代聖王的辦法,能夠說是明智 嗎?所以只有仁慈的人才應該居於統治地位。如果不仁慈的人占 據了統治地位,就會把他的惡行敗德傳播給老百姓。在上的沒 有道德規範,在下的人沒有法規制度;朝廷不信道義,工匠不信 尺度,官吏觸犯義理,百姓觸犯刑律。如此下去,國家還能生存 就真是太僥倖了。所以說,城牆不堅固,武器不充足,這不是國 家的災難;田野沒開闢,物資不富裕,這不是國家的禍害;如果 在上位的人沒有禮義,在下位的人沒有教育,違法亂紀的人越來 越多,國家的滅亡也就快了。《詩經》說:‘上天正在降騷亂,不 要多嘴又多言。’多嘴多言就是拖沓囉嗦。侍奉君主不講忠義,行 為進退不講禮儀,說話便詆毀前代聖王之道,這就是拖沓囉嗦。所 以說,用高標準來要求君王就叫做‘恭’,向君王出好主意而堵塞 壞主意就叫做‘敬’,認為自己的君王不能行仁政就叫做‘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