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羈的普羅米修斯:馬克思哲學革命的實踐本體論解讀》是2014年12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黃湘中。
基本介紹
- 書名:不羈的普羅米修斯:馬克思哲學革命的實踐本體論解讀
- 作者:黃湘中
- ISBN:9787516153291
- 頁數:279頁
-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4年12月
- 裝幀:平裝
- 開本:16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通過梳理古希臘哲學至馬克思哲學的邏輯進路,作者抽絲剝繭,揭示馬克思哲學以實踐為本體,處於西方本體論(實體即主體)哲學的最高階段: 1.“實體”不指具體事物或物質,而指主宰事物“是其所是”的那個終極原理法則。自然界是其本質力量對象化(實體即主體)的過程,歷史是人將自然的本質力量轉化為人的本質力量並付諸實踐的創造過程。 2.從柏拉圖到黑格爾的理念論是一條追問“絕對知識”的客體本體論進路,馬克思哲學革命表現在對古希臘人本主義(人是萬物的尺度)做實踐本體論升華,用人的本質力量作為“實體即主體”從自然向社會生成。這樣既揚棄了黑格爾抽象的客體本體論,又超越了費爾巴哈直觀的物質本體論。 3.馬克思運用古希臘哲學中“努斯”(主體性、自由意志)和“邏各斯”(客體性、秩序)這一對範疇,以伊壁鳩魯的原子論(原子任意偏斜運動產生碰撞,不斷打破現有秩序,生成永恆運動變化的世界)作為矛盾雙方對立統一的本體論規定,統攝主體與客體、思維與存在的辯證運動,破解了自然之謎和歷史之謎,實現了唯物主義歷史觀、辯證法、認識論在實踐本體論中的統一。 4.馬克思哲學不否定自我意識、自由意志,相反,馬克思強調原子任意偏斜運動造就了永恆發展的世界,強調個體的能動性和自由意志是歷史發展的動因,強調“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 5.共產主義不是空想,而是從古希臘自然哲學到德國古典哲學的邏輯歸宿和必然結論。共產主義是一個歷史進程,人類通過將自然的本質力量轉化為自己的本質力量,籍此確立自己的主體地位,個性獲得自由發展。只有運用工具理性的力量,藉助資本主義大工業和自動化生產,人類才能實現對自己本質力量的真正占有,個性獲得自由發展。 作者力圖克服一些學者以往離開古希臘哲學以來的本體論進路,孤立研究馬克思哲學本體論及其哲學變革實質的傾向,在大量研讀西方哲學和馬克思哲學文本的基礎上,闡釋了馬克思解決本體論問題的思路、方法、觀點,解讀馬克思闡釋“實體即主體”原則的實踐本體論意義。得出馬克思哲學是對西方傳統本體論哲學的一種超越等結論。這些分析和結論具有一定的創新性和學術價值。
圖書目錄
導言
第一節 研究緣起、意義、目的
一 研究緣起
二 研究意義
三 研究目的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創新
一 梳理自然哲學至馬克思哲學的本體論進路導言
第一節 研究緣起、意義、目的
一 研究緣起
二 研究意義
三 研究目的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創新
一 梳理自然哲學至馬克思哲學的本體論進路
二 論文創新之處
三 論文創新之意義
第三節 研究難點
一 物質本體論之弊:難以解釋物質運動的動因
二 馬克思哲學自創立以來飽受教條主義曲解
第一章 本體論的歷史、現狀及與馬克思哲學的關係
第一節 古代形上學對本體論的定位
一 對形上學不同時期本體論範疇的解讀
二 存在與在者、真理與意見對立的邏各斯進路
三 從客體到主體、從理念到感覺的人本主義進路
第二節 馬克思哲學對形上學本體論的揚棄和超越
一 從物質本體、知識本體到以人為本和實踐本體
二 馬克思實現本體論轉向,引領哲學革命
三 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對物質本體論的批判
第三節 國內學者對馬克思哲學本體論的爭論
一 本體論的基礎意義與馬克思哲學本體論革命
二 關於馬克思哲學本體論名稱的爭議
三 實踐在馬克思哲學及本體論中的核心地位
第二章 “實體即主體”與“馬克思哲學之本”
第一節 “實體即主體”的二重性及其辯證意義
一 “實體即主體”的客體性與主體性
二 “實體即主體”的本體論和方法論意義
三 實踐本體論與辯證法的關係
第二節 “馬克思哲學之本”與實踐本體論邏輯
一 實踐的唯物主義
二人本主義
三 自由解放學說
第三節 馬克思哲學革命:主體本體論揚棄客體本體論
一 知識本體論與科學技術文明
二 實踐本體論對知識本體論的揚棄與超越
三 從物質運動的本性看馬克思哲學的實踐性一
第三章 本質力量對象化:馬克思哲學本體論的靈魂
第一節 新思想的閃電:《黑格爾法哲學批判》
一 《法哲學原理》的積極意義和問題所在
二 馬克思對《法哲學原理》的批判
第二節 新哲學的驚雷:《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
一 馬克思轉入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外因
二 對黑格爾辯證法和整個哲學的批判
三 人性異化的根源與異化揚棄、本性復歸
第三節 新世界的號角:《神聖家族》、《關於費爾巴哈的
提綱》
一 黑格爾“自我意識”辨析與客體本體論批判
二 建立唯物主義歷史觀和闡發實踐唯物主義
三 解開歷史之謎的鑰匙:生產力與生產關係
四 《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解讀
第四章 實踐唯物主義的奠基:《德意志意識形態》
第一節 《德意志意識形態》之“聖布魯諾”篇場景
一 鮑威爾對“自我意識”的道白
二 馬克思批判“自我意識”的一般背景
三 馬克思批判“自我意識”的本體論意義
第二節 《德意志意識形態》之“聖麥克斯”篇情景
一 施蒂納對“唯一者”的道白
二 馬克思批判“唯一者”的一般背景
三 馬克思批判“唯一者”的本體論意義
第三節 《德意志意識形態》之“費爾巴哈”篇意境
一 馬克思清算費爾巴哈的一般背景
二 歷史起點:實踐作為“本體”的五種形式
三 以實踐為本體清算費爾巴哈
四 實踐構成歷史發展的基礎和動力
第五章 共產主義與《共產黨宣言》的本體論情境
第一節 共產主義思想史與宗教淵源
一 世界大同與基督教倫理思想
二 馬克思共產主義思想萌芽與初步闡發
三 馬克思共產主義思想的形成與完成
第二節 馬克思、恩格斯對“真正的社會主義”的批判
一 批判“真正的社會主義”的思想淵源和理論基石
二 批判格恩律的“歷史編纂學”對經濟原理的歪曲
三 批判格奧爾格·庫爾曼或“真正的社會主義”的預言
第三節 《共產黨宣言》:說出來的“道”
一 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鬥爭的歷史
二 共產黨人的歷史使命和奮鬥目標
三 實現共產主義的多條道路
結束語
參考文獻
後記
附錄 黃湘中博士論文答辯記錄
第一節 研究緣起、意義、目的
一 研究緣起
二 研究意義
三 研究目的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創新
一 梳理自然哲學至馬克思哲學的本體論進路導言
第一節 研究緣起、意義、目的
一 研究緣起
二 研究意義
三 研究目的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創新
一 梳理自然哲學至馬克思哲學的本體論進路
二 論文創新之處
三 論文創新之意義
第三節 研究難點
一 物質本體論之弊:難以解釋物質運動的動因
二 馬克思哲學自創立以來飽受教條主義曲解
第一章 本體論的歷史、現狀及與馬克思哲學的關係
第一節 古代形上學對本體論的定位
一 對形上學不同時期本體論範疇的解讀
二 存在與在者、真理與意見對立的邏各斯進路
三 從客體到主體、從理念到感覺的人本主義進路
第二節 馬克思哲學對形上學本體論的揚棄和超越
一 從物質本體、知識本體到以人為本和實踐本體
二 馬克思實現本體論轉向,引領哲學革命
三 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對物質本體論的批判
第三節 國內學者對馬克思哲學本體論的爭論
一 本體論的基礎意義與馬克思哲學本體論革命
二 關於馬克思哲學本體論名稱的爭議
三 實踐在馬克思哲學及本體論中的核心地位
第二章 “實體即主體”與“馬克思哲學之本”
第一節 “實體即主體”的二重性及其辯證意義
一 “實體即主體”的客體性與主體性
二 “實體即主體”的本體論和方法論意義
三 實踐本體論與辯證法的關係
第二節 “馬克思哲學之本”與實踐本體論邏輯
一 實踐的唯物主義
二人本主義
三 自由解放學說
第三節 馬克思哲學革命:主體本體論揚棄客體本體論
一 知識本體論與科學技術文明
二 實踐本體論對知識本體論的揚棄與超越
三 從物質運動的本性看馬克思哲學的實踐性一
第三章 本質力量對象化:馬克思哲學本體論的靈魂
第一節 新思想的閃電:《黑格爾法哲學批判》
一 《法哲學原理》的積極意義和問題所在
二 馬克思對《法哲學原理》的批判
第二節 新哲學的驚雷:《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
一 馬克思轉入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外因
二 對黑格爾辯證法和整個哲學的批判
三 人性異化的根源與異化揚棄、本性復歸
第三節 新世界的號角:《神聖家族》、《關於費爾巴哈的
提綱》
一 黑格爾“自我意識”辨析與客體本體論批判
二 建立唯物主義歷史觀和闡發實踐唯物主義
三 解開歷史之謎的鑰匙:生產力與生產關係
四 《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解讀
第四章 實踐唯物主義的奠基:《德意志意識形態》
第一節 《德意志意識形態》之“聖布魯諾”篇場景
一 鮑威爾對“自我意識”的道白
二 馬克思批判“自我意識”的一般背景
三 馬克思批判“自我意識”的本體論意義
第二節 《德意志意識形態》之“聖麥克斯”篇情景
一 施蒂納對“唯一者”的道白
二 馬克思批判“唯一者”的一般背景
三 馬克思批判“唯一者”的本體論意義
第三節 《德意志意識形態》之“費爾巴哈”篇意境
一 馬克思清算費爾巴哈的一般背景
二 歷史起點:實踐作為“本體”的五種形式
三 以實踐為本體清算費爾巴哈
四 實踐構成歷史發展的基礎和動力
第五章 共產主義與《共產黨宣言》的本體論情境
第一節 共產主義思想史與宗教淵源
一 世界大同與基督教倫理思想
二 馬克思共產主義思想萌芽與初步闡發
三 馬克思共產主義思想的形成與完成
第二節 馬克思、恩格斯對“真正的社會主義”的批判
一 批判“真正的社會主義”的思想淵源和理論基石
二 批判格恩律的“歷史編纂學”對經濟原理的歪曲
三 批判格奧爾格·庫爾曼或“真正的社會主義”的預言
第三節 《共產黨宣言》:說出來的“道”
一 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鬥爭的歷史
二 共產黨人的歷史使命和奮鬥目標
三 實現共產主義的多條道路
結束語
參考文獻
後記
附錄 黃湘中博士論文答辯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