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我點的火

不是我點的火

《不是我點的火》是2003年2月1日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王小峰。主講講述了王小峰與他的音樂之間的故事。

基本介紹

  • 書名:不是我點的火
  • 作者王小峰 
  • ISBN:9787506325356
  • 頁數:320
  •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3-2-1
  • 裝幀:平裝
主要內容,目錄,作者介紹,媒體評論,

主要內容

主要內容包括格萊美不美?拉丁不是那個拉丁、最佳唱片是……、炒一個死一個、我HIP,我HOP,我HIP-HOP、以正義的名義?向大師致敬、 你死一個我看看、紀念秀、視覺音樂、經典不好聽、我還要我的MTV、搖滾口號、誤讀搖滾的時代、流行音樂的另一種文化、我有一票否決權、聽《阿甘正傳》、偶像沒有黃昏、來自曼徹斯特、假如心痛來臨、媚俗古典之美、平靜就是喧囂、重塑《滾石》、足球,你的主題歌丟了等等。

目錄

序 為《不是我點的火》注點水分
PART 1
格萊美美不美?
拉丁不是那個拉丁
最佳唱片是
炒一個死一個
我HIP,我HOP,我HIP-HOP
以正義的名義?
向大師致敬
你死一個我看看
紀念秀
視覺音樂
經典不好聽
我還要我的MTV
搖滾口號
誤讀搖滾的時代
流行音樂的另一種文化
我有一票否決權
聽《阿甘正傳》
偶像沒有黃昏
來自曼徹斯特
假如心痛來臨
媚俗的古典之美
平靜就是喧囂
重塑《滾石》
足球,你的主題歌丟了
PART 2
雅尼雅在哪兒?
肯·凱西與迷幻搖滾
湯姆叔叔的酒屋
又見昨天
唱給勞動人民
耶穌瑪麗,斷開鎖鏈
老“邁”年高,尚能王否?
戴維,你還在變嗎?
我愛DISCO
又一個“披頭士”倒下
喜歡“披頭士”的23個理由
比如男人
不像一塊滾石
把它給虛擬了
一首歌爭論三十年
牆還是殘垣斷壁
美國雜種:貝克
哎呀,恩雅
黑暗中的精靈
瘋人瑪大姐
閒話麥當娜
搞笑搞到你腹痛
PART 3
羅大佑你快走開
老張解構活雷鋒
朋克少年與沒譜青年
五步之內,必有幽默
吟唱原始與時代
PART4
丹迪·沃霍爾:波希米亞狂想曲
酷玩:跨世紀接班人?
空氣:從懷舊到命題作文
戈德弗拉普:妖野荒蹤
多特·阿利森:一隻鴿子的孤獨之旅
沙黛詩篇
彼得·烏爾里克:鼓魂之聲
THE BETA BAND:音樂測試版?
石獅子:行家出手
莫比:南回歸線
後裔:紈絝朋克
球體:暢遊立體音樂空間
狼來了之後
憤怒反體制:憤怒翻唱機器
碎瓜:放下吉他
原始尖叫:電子搖滾終結者?
PROPELLERHEADS:追車音樂
謎:一招鮮,吃遍天
化學兄弟:亂花漸欲迷人眼
垃圾資源回收筒
查巴旺巴:所見即所不順眼
倫納德·科恩的秘密生活
桑多瓦爾:在自戀中重複自己
敲擊:回到70年代
後記 在尋找中發現快樂

作者介紹

王小峰,畢業於中國政法大學經濟專業,上學時心猿意馬,喜歡上了搖滾樂,畢業後“有法不依”偏偏鑽進了媒體,十多年來,凡是叫媒體的地方都做過,曾與章雷合作主編《歐美流行音樂指南》一書。

媒體評論

為《不是我點的火》注點水分 能為別人寫序的無外乎兩類人:一是前輩師長,一是同道好友。之所以能被小峰看中是因為我與他既是同行同道,也是惺惺相惜的朋友。 初識小峰之時是90年代之初,他在那時正在系統地介紹搖滾樂,可以說,小峰是中國搖滾音樂知識最早的啟蒙者。他在當時的作用是目前信息如此豐富環境中人所無法想像的。他在青黃不接但又如饑似渴的年代帶給當時年輕人一次完整的搖滾樂歷史介紹。 到了1994年前後,原創音樂的風起雲湧使小峰有了入世的機會。他以超越同輩的音樂知識和欣賞力,再加上他極端、強悍、毫不留情的態度,成為那一時期最有名的“憤怒樂評人”。在那時,樂評人真的還有不少理想與責任,同時,樂評在流行音樂界也還真的有些影響力。比如《麻木的搖滾》惹得北京搖滾圈憤怒不已。因為小峰在評小柯的首張專輯中說“如果這張專輯要有個製作人就好了”,而這張專輯的製作人恰恰是高曉松。小峰在那段時間是挺遭人恨的破壞者。不少人讓我勸他:為什麼不能當一位有建設性的樂評人呢? 原創音樂的衰敗也影響到小峰的生活。在此之後,他換過不下10個工作,從音樂到文化、從經濟到IT,從女性時尚到運動體育,但這一段他對音樂的熱情仍然沒有減弱。現在的小峰已經不再是憤怒樂評人了,其實,國內越來越淺薄的流行音樂也沒什麼值得憤怒的。如果總去關注燕雀之間的鼓譟,那鴻鵠不也就與燕雀無異了嗎!小峰最大的貢獻仍是普及意義上的,他與章雷合作的《歐美流行音樂指南》是一部傾盡心血的工具書,最終能夠出版的確令我十分感動與嘆服。 目前的小峰就像文革時期的宣傳畫,頭戴軍帽,手持鋼槍,下面寫著“提高警惕,保衛祖國”。或者說,現在的小峰有點像是專與邪術作對的司馬南。 小峰時刻向我們提醒,藝術之中有很大程度是由欺騙構成的,再加上商業與傳媒的炒作,這種欺騙的迷惑也就更大。在他的文章中,小峰總是告誡讀者不要過分相信什麼權威,什麼潮流。經典背後也混雜著平庸,神聖的外衣之下也大都俗不可耐。同時,他也會以自己的經驗積累去揭穿一些流行炒作的小把戲。 事實上,流行藝術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因無聊而生的熱鬧,但小峰卻始終認為這種熱鬧是一種無聊。這裡面有從需求還是從結果去看問題的差距,但他的孜孜不倦的確令我們受益匪淺。 從90年代初至今,如此有持久韌性的樂評人恐怕只有小峰一人。不少人早已過了激情青春的歲月,像我已成了耳順、知天命、自得其樂的中年人。但小峰卻以越來越成熟的水準繼續寫作,這令我既自嘆不如,又心中暗喜。寫作是一種艱辛積累的付出,而欣賞卻是一種不勞而獲的汲取,有小峰在付出,那么,我們又何必辛勞呢?真應了與朴樹達成的共識:好音樂聽多了,完全會陷入一種懶散的沒有進取心的狀態。 我個人一直挺反感這種結集出書的方式,我個人對書仍有一種傳統的崇敬感,就像情景喜劇,60集中有20集很好,20集一般,20集很差就已經不錯了,這種隨筆集類的作品大多也水分不少。小峰這個集子中的文章難能可貴地保持了一致的水準與質量,這也反映了小峰的紮實與認真,如果,水分太少是一種另類的話,那么,就把我的序當作一種水分吧! 戴方 2002.5 初次認識王小峰,是1989年的冬天在我當時工作的《音像世界》雜誌社。那時他既是雜誌的熱心讀者,也是我們歌迷會的聯繫會員。雖然在80年代末的時候,《音像世界》雜誌可以算是國內惟一一本介紹流行音樂比較多的雜誌,但由於當時開放程度的限制,每期雜誌還總要有一些介紹民族戲曲方面的版面,而這就讓許多年輕讀者覺得不爽,經常給我們寫信提意見,小峰就是其中一位。他是讀者來信中,信寫得最長,最認真的一個。記得他第一次在《音像世界》上發的稿子,就是他的一封讀者來信。他經常會在信中給我們提出許多尖銳的批評和編輯意見,並且自薦稿件。當時,因為我們在介紹歐美流行音樂方面的資訊並不是很豐富,所以需要從讀者中發展一些對這方面感興趣的作者。小峰也自然成了《音像世界》雜誌的作者。而且,他的來稿內容往往是雜誌比較缺的,譬如一些綜述性和評論性的文章,相對一般來稿質量較高,所以,漸漸地他就成了《音像世界》雜誌的固定作者,後來又成了《音像世界》的專欄作者、專欄樂評人。 王小峰成為《音像世界》專欄作者和樂評人的另一個緣由是,他的文章觀點獨到,稜角分明。他的樂評比較推崇音樂風格的創新和內涵,非常不屑和痛恨唱片工業中一些背離音樂本性的過激商業包裝。他愛聽搖滾樂,愛評搖滾樂,而他的樂評也往往帶有不少搖滾的味道,喜歡發一些“不一樣的聲音”。譬如一些看似偏激的觀點,或一些聽來尖刻的言詞。也許旁人有時不能接受,或不能認同,但他是認真的:有時他據理力爭,有時他一語道破。從他這些年來傾囊收集的幾千張唱片,便可以看出他對樂評的態度。十多年來,他在這方面的積累和努力足以令同道人自嘆不如,而眼下的這本樂評集,也正是他勤於筆的最好收穫和回報。 丁夏 在尋找中發現快樂 我從小就羨慕能寫書的人,甚至在我至今都在想,那些能一本一本把書寫出來的人腦子裡哪來的那么多東西。 上學時,最怕上作文課,甚至快高考了,我還不知道怎么去寫作文,有一次,老師在我的作文後面寫了一句批語:“釘掌子敲耳朵——離蹄(題)太遠。”從那時起,我就意識到,自己不是寫字的料。 但命運的陰差陽錯偏偏讓我後來要靠以寫字謀生,並常常能從中找到些許快樂。更陰差陽錯的是,我從小樂感就不好,對音樂的感覺要比別人遲鈍很多,但卻偏偏乾起了寫聽後感的事情。人要是犯起賤來,什麼事都幹得出來。 也許興趣和樂趣幫助了我,讓我儘可能去彌補這些先天不足,並堅持下去。興趣和樂趣也讓我拿出了這么一本書。 本來,最開始並沒有把寫樂評當回事,覺得自己無非是個歌迷+文學青年,但寫著寫著就來勁了,聽音樂時會有很多樂趣,幹嘛不把這些樂趣告訴別人,所以,這一寫就寫了十多年。 後來寫著寫著人家就叫你樂評人了,於是覺得有些不舒服了,也變得有點累了。所以,我現在很懷念我剛剛開始聽音樂的那段時光,音樂帶給我的是興奮、好奇、快樂,它讓我沉溺其中,不能自拔。當年為了錄一盤磁帶可以冒著雨走十幾公里的路,因為有種尋找的欲望,讓我去探究它其中的奧秘。我很幸運認識了兩個編輯:丁夏和戴方,他們給我創造了很多讓我探索這個領域的機會。現在,寫樂評成了工作、任務,當初的感覺在一點點地流逝,但每次把唱片放進音響里的感覺還沒有變,那一瞬間是我走進一個世界的開始。我喜歡聽音樂,喜歡在音樂聲中開始我一天的生活,喜歡在音樂中想像,喜歡把自己零星的感受寫出來…… 我喜歡在音樂中尋找一種美,我喜歡U2在那首《我依然沒有發現我要尋找的》中表現出來的那股執著和堅定的勁兒,所以,我不拒絕任何能帶來美的音樂。有時,商業偽裝會摻進音樂中,它會讓人失去判斷,在尋找中穿越虛偽的陷阱更有冒險的樂趣,很多時候,我是在剝商業的皮,剝到最後能去偽存真,當是一大樂事。 我喜歡音樂中帶給的那份自由,儘管這種自由在片刻間就遠去,但我還是期待它的再一次出現,當初我身邊很多聽音樂的朋友,都漸漸遠離了音樂,但我還聽,因為我還需要這種自由,以及這自由給我帶來的快樂。 在一次聊天時,郝舫說:“至少搖滾在我心裡還是神聖的。”我也有同感,因為它可以讓我用心而不是用耳朵去聽音樂。我不喜歡人們叫我樂評人,我更願意人們把我看成是一個傳播者,我不想錯過每一次把好音樂告訴給你的機會。 王小峰 2002年5月 作者簡介 王小峰,畢業於中國政法大學經濟法專業,上學時心猿意馬,喜歡上了搖滾樂,畢業後有法不依,偏偏鑽進了媒體,十多年來,凡是叫媒體的地方都做過,曾與章雷先後合作過《對話搖滾樂》、主編《歐美流行音樂指南》一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