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恨

不是恨

《不是恨》是緬甸女作家加尼覺·瑪瑪禮著中篇小說,於1955年首次出版。

《不是恨》以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緬甸社會為背景,用細膩的筆法,塑造了一位叫薇薇的女青年形象。她虛榮心盛、羨慕西方生活方式,嫁給了比自己年齡大許多的從英國留學歸來的吳蘇漢。由於婚後過不慣西方生活,憂鬱成疾,最後終於成為西方“文明”的犧牲品。薇薇發自內心的懺悔“我不是恨他,我是恨自己愛上了他”這句話發人深省,是對一切盲目崇洋、自輕自賤的青年敲的警鐘。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不是恨
  • 外文名:မုန်း၍မဟူ
  • 作者:加尼覺·瑪瑪禮
  • 文學體裁:中篇小說
  • 首版時間:1955年
  • 字數:153千字
內容簡介,人物介紹,作品鑑賞,主題內容,藝術特色,作品影響,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薇薇是毛淡棉遵的一個地主的女兒。她父親吳波登有五百英畝的田產,與外國白人開設的大米公司有聯繫,舉牛謎慨是當地的稻米經紀人。薇薇的母親看破紅塵,很早就去佛家修煉地實皆當尼姑,薇薇從小由姑媽杜德照顧長大。她的大哥奈烏在岳父的米廠做事,姐姐塔塔已出嫁。薇薇中學未畢業就回家幫助父親經營稻米,如今已成了一個精明能幹的管家。一天,聽說仰光英國人布羅德兄弟公司要向毛淡棉遵派來一個採購總管,吳波登父女就急忙為他布置住宅。採購總管是三十七八歲的緬甸人吳蘇漢,氣派軒昂,僕人、侍從跟隨,薇薇很快就被他所吸引。吳蘇漢巴對年輕貌美的薇薇格外嚷白射注目,對薇薇大獻殷勤。不久,吳蘇漢和薇薇結為夫妻,但婚後不久,薇薇就感到生活很不習慣。
吳蘇漢過著完全西化的生活,並要求薇薇也如此,使薇薇十分苦惱。不久,吳波登肺病加重,送仰光治療。吳蘇漢怕薇薇被傳染,甚至不讓薇薇去探望病危中的父親。吳波登病逝的訊息傳來,薇薇趕到病床前,悲痛欲絕。她母親為了幫助她排遣痛苦,帶她去了實皆。薇薇在實皆聽母親講經,結交尼姑朋友,感到生活天地一變,有著從未有過的清靜感。但她不願出家,因為她知道吳蘇漢視她如生命。不久,她發現自己已懷孕,不得已回到了丈夫身邊。吳蘇漢知道薇薇有孕,大喜。從此更是無微不至地“照顧”薇薇,要她每天吃藥、打針,對她的衣食住行嚴加限制。薇薇日見瘦弱,接著也開始咯血。為避免傳染,夫婦吃、住分開,薇薇精神上非常苦悶,吳蘇漢拒不讓醫生為她看病。不久,薇薇小產,身體更孱弱,時常昏倒。薇薇的兄長奈烏因為參加政治活動,被日本人逮捕,薇薇聞訊準備去看望,又被吳蘇漢以身霉凶設體不好而阻止。一天,她起床後又突然感到一陣眩暈,摔倒在地,等到醫生趕來搶救為時已晚,終於痛苦地死去了。

人物介紹

薇薇:小說中的女主人公。是毛淡棉遵的一個地主的女兒。薇薇從小由姑媽杜德照顧長大。愛上了三十七八歲的緬甸人吳蘇漢,並嫁給了他,但婚後不久,薇薇就感到生活很不習慣。最後痛苦地死去了。
吳蘇漢:小說中的男主人公,薇薇的丈夫。在書中吳蘇漢儼然以一個道貌岸然的正人君子出現。他對薇薇的愛情看來似乎是忠貞不渝,甚至對之愛若性命。但實質上卻很自私。他要求對方一切順從自己的意志,成為自己的玩偶。作者無情地鞭笞了這個看不起自己同胞的徹頭徹尾的洋奴,用含蓄的筆法揭示了他的自私、骯髒的靈魂。
奈烏:薇薇的大哥,他積極投身反帝獨立鬥爭,熱愛本民族的文化,最後被捕入獄。他是作者竭力謳歌的一位具有民族氣節,為民族獨立而鬥爭的愛國青年。
吳波登:薇薇的父親,有五百英畝的田產,與外國白人開設的大米公司有聯繫,是當地的稻米經紀人。

作品鑑賞

主題內容

小說以“不是恨”為書名,暗伏著一個尖銳的問題:既然小說主人公薇薇對自身悲劇命運的態度不是恨,那么到底是什麼?作家加尼覺·瑪瑪禮在這類婚愛悲劇題材的開拓上另闢套禁拘蹊徑。小說中的男主人公吳蘇漢,從世俗的角度看,不失為一個好丈夫。他不賭,不嫖、偶爾有幾次酗酒,也是因為愛妻薇薇去實皆不回而致。他對薇薇的照顧可謂精心周到,無微不至。德欽黨人接管鎮政府期間,他怕缺醫少藥,影響薇薇治病,特意貯存大量藥品,薇薇懷孕時,他叫僕人每天燉雞熬汁,並竭力勸勉妻子多吃,滋養身體,但是,正如塔塔所說,“他的好處與眾不同,可以說是好得太過份”,以至於薇薇難以忍受。宙簽凳肯那么,吳蘇漢何以會養成這樣的性格習慣,薇薇又何以不能忍受丈夫的如此恩愛?這兩個問題正是作者另闢蹊徑的用意所在。在作者看來,吳蘇漢之所以會“好得太過份”,全在於他過份崇拜西方生活方式,對西方的“文明”頂禮膜拜。他雖然身為緬甸人,卻鄙視緬甸的傳統生活習慣,認為吃飯不用刀叉,不坐椅凳,是“低級下賤的生活”,緬甸人的飯菜沒有營養,也不衛生,唯有牛奶、麵包才能擊臘料補人。他看不起緬甸郎中,認定唯有西醫才可治病救人。對棕葛於德欽黨人的愛國示威遊行,他更是不屑一顧,視之為“胡鬧”。總之,他已經“洋化”到自動割斷了與民族文化的血肉聯繫,同時也喪失了起碼的愛國心。他雖然對妻子愛若生命,但愛之出發點是要薇薇順從自己意志成為他的洋玩偶。薇薇婚前婚後性格有很大的轉變。她美貌,聰穎,天真善良,由於無知幼稚,婚前被吳蘇漢的“洋派頭”所折服,在崇洋思想和虛榮心的驅使下,她與吳蘇漢結婚了。但習慣了的地主家庭的“土”和婚後生活的“洋”卻難以結合,與父母兄長的天然血緣之情也與丈夫的自私自愛格格不入。她一方面眷戀本民族的生活習慣,厭恨西方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又明知丈夫對她的真心實意,不忍心違抗他的一片愛心。因此她陷入了痛苦之中,神情憂鬱,無法排遣,終於積鬱成疾而死。她的確“不是恨”,而是悔,悔不該當初盲目追求西方生活方式,毀了自己的一生。作者通過這兩個藝術典型,確實如姚秉彥所說:“對一切盲目崇洋,自輕自賤的青年敲起警鐘”,“起到了“生活教科書’的作用。”
那么,如何不使薇薇悲劇重演,作者用奈烏和薇薇母親這兩個形象作了回答。奈鳥積極投身反帝獨立鬥爭,熱愛本民族的文化,是一個具有民族氣節的愛國青年,值得人們仿效。而薇薇母親獻身佛教,能做到視人間富貴榮華為糞土,也可抵制西方“文明”的腐蝕。這種殊途同歸的答案不能不說是作者思想困惑和迷惘的表現。

藝術特色

該書情節不是很曲折複雜。但通過作者細膩生動的描寫,各類人物的特性都能自然、得體地展現在讀者面前,真切感人,不落俗套,給人以新意。同時,作者還運用對比、陪襯等手法,造成了強烈的悲劇效果。緬甸是個佛教國家。佛教的影響滲透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該書現實地反映了佛教在緬甸人民生活中的影響。

作品影響

《不是恨》於1955年獲緬甸文學宮最佳文學獎。

出版信息

《不是恨》於1955年由仰光秀瑪瓦出版社出版。1985年,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姚秉彥、許蓮芳翻譯的中譯本

作者簡介

加尼覺·瑪瑪禮(Gya Ne Kyaw Ma Ma Lay 1917—1982 ) ,緬甸女作家,原名杜丁萊。 曾主持出版《加尼覺》和《人民講壇報》。長於小說。許多作品反映人民要自由、要民族獨立的強烈願望,描寫細膩,人物形象生動。代表作是《大地上》《不是恨》《象他那樣的人》等。
那么,如何不使薇薇悲劇重演,作者用奈烏和薇薇母親這兩個形象作了回答。奈鳥積極投身反帝獨立鬥爭,熱愛本民族的文化,是一個具有民族氣節的愛國青年,值得人們仿效。而薇薇母親獻身佛教,能做到視人間富貴榮華為糞土,也可抵制西方“文明”的腐蝕。這種殊途同歸的答案不能不說是作者思想困惑和迷惘的表現。
該書情節不是很曲折複雜。但通過作者細膩生動的描寫,各類人物的特性都能自然、得體地展現在讀者面前,真切感人,不落俗套,給人以新意。同時,作者還運用對比、陪襯等手法,造成了強烈的悲劇效果。緬甸是個佛教國家。佛教的影響滲透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該書現實地反映了佛教在緬甸人民生活中的影響。
《不是恨》於1955年獲緬甸文學宮最佳文學獎。
《不是恨》於1955年由仰光秀瑪瓦出版社出版。1985年,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姚秉彥、許蓮芳翻譯的中譯本
加尼覺·瑪瑪禮(Gya Ne Kyaw Ma Ma Lay 1917—1982 ) ,緬甸女作家,原名杜丁萊。 曾主持出版《加尼覺》和《人民講壇報》。長於小說。許多作品反映人民要自由、要民族獨立的強烈願望,描寫細膩,人物形象生動。代表作是《大地上》《不是恨》《象他那樣的人》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