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敏感彈藥技術

作為早期的不敏感彈藥技術研究,美國很早就注意到火炮發射的安全性,並開始研製低易損性發射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不敏感彈藥技術
  • 外文名:Insensitive munitions Technology
  • 簡稱:(LOVA)
  • 研發國家:美國
不敏感彈藥技術的概況,技術的發展過程,技術的套用價值,影響不敏感彈藥技術的因素,不敏感彈藥技術的現狀,

不敏感彈藥技術的概況

技術的發展過程

國際社會對不敏感彈藥的關注則可以追溯到1984年,北約彈藥安全信息分析中心提出了有關包覆發射藥的問題。隨照彈藥和炸藥安全和適用性問題的提出,北約不敏感彈藥信息中心(NIMIC)於1988年在美國成立。NIMIC最初由法、荷、挪、英、美國參加的五國備忘錄提供資助,1991年在布魯塞爾建立了永久性組織。加、意、葡、西、澳等6國家後來也相繼參加,到1994年,NIMIC已得到全部北約夥伴的同意。2000年2月,芬蘭、瑞典、丹麥等非北約國家也相繼加入。2004年12月,該組織改名為彈藥安全信息分析中心(MSIAC),老牌軍事技術強國——德國在2005年10月才被批准加入該組織。
目前,不敏感彈藥技術已經在大多數類型的彈藥中得到廣泛套用。據NIMIC組織介紹,有關不敏感彈藥的規範是從1988年開始套用的,其北約標準化協定在1998年頒布,並通過配套檔案提供了一套評估和試驗的方法體系。到現在為止,該規範已經被12~15個國家批准,特別是在美國,不敏感彈藥規範已經正式成為法律。在規範的執行方面,有些國家按彈藥目錄規則執行,有些國家則採取更靈活的解釋。例如,由於火炮彈藥受到的威脅要比空投彈藥大,因而控制得更加嚴格。

技術的套用價值

首先,不敏感彈藥大大提高了安全可靠性。不敏感彈藥對各類外界刺激有相當的穩定性,大大降低了由於事故或外界激發對作戰人員和裝備的破壞,特別是減少了由於小事故而引發災難性事故的危險。例如,坦克、自行火炮等陸地平台被敵方擊中後,如果採用不敏感彈藥,彈藥殉爆的可能性就會大大降低,不致發生人車俱毀的災難性後果。
其次,不敏感彈藥的安全性使戰場指揮官有了更大的靈活性。不敏感彈藥對存儲、運輸環境的要求低,指揮員可以安全、方便地獲得所需彈藥。
其三,減輕了後勤保障的壓力。不敏感彈藥降低了對船舶停泊靠岸的要求、提高了船舶的使用性;降低了存儲、運輸的安全標準,從而降低了軍械庫的建設成本;彈藥的運輸可以選擇更多的手段和方式。不敏感彈藥還縮小了安全警戒距離、減少了對公眾利益的侵犯。第四,不敏感彈藥性能可靠,且在全壽命周期內幾乎不用維護;儘管單價較高,但全壽命費用並沒有明顯升高。

影響不敏感彈藥技術的因素

加熱導致熱分解 炸藥分子在熱衝擊下分解,通常為放熱反應。在炸藥被密閉的條件下,這種分解和放熱可能導致鏈式反應,即從燃燒到爆燃再到爆轟,這就是所謂的DDT反應。
高速撞擊誘發振動波 炮彈、破片的高速衝擊或者其他炸藥爆轟會引發振動波。振動波能量可能使炸藥分子折斷、分解,產生中間產物,並不斷反應、釋放能量,導致壓力和熱量增加,並最終導致爆轟;振動波也可能使均質炸藥中的小空穴坍塌,引發熱點效應,進而激發出爆轟。這種反應過程被稱為振動到爆轟轉化反應,即SDT。
電(電磁)效應 電磁輻射可能對於炸藥產生直接或間接影響。直接影響如靜電放電和閃電擊發,它們可產生熱和振動,從而使炸藥產生DDT或SDT反應。間接影響包括雷達發射、無線信號發射、電磁脈衝和閃電產生的電磁場等,這些因素將可能加熱某些雷管中的導線,或者在引信電路中產生感應電壓,從而導致彈藥的意外引爆。
綜合激發效應 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輕武器彈丸和低速破片的衝擊。由於速度不足,受到攻擊的彈藥不會立即產生SDT反應;但隨著穿透過程的持續,會引發彈藥炸藥局部的加熱和破壞(破碎、再壓縮),引起表面積和溫度的增加,最終導致DDT反應。這是一種遲延的DDT反應,因此也被稱為XDT。

不敏感彈藥技術的現狀

我們知道,TNT熔鑄裝藥技術是3種基本的炸藥裝填方式之一。該技術的缺點就是裝藥受熱後融化、受冷後凝結,多次反覆會引起滲油現象,在著火時或不經意碰撞下就會發生爆炸。這也正是B炸藥發生膛炸或殉爆的原因之一。研製不敏感彈藥,主要就是圍繞改進或取代TNT炸藥而展開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