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惜銅愛工論

不惜銅愛工論是南北朝時人孔覬提出的反對鑄幣貶損的貨幣主張。劉宋明帝時唯用古錢,鑄幣貶值嚴重,通貨短缺。公元479年,蕭道成取得政權,建立南齊,他堅持廢除古錢,另鑄新幣,造成通貨緊縮。針對這種情況,孔覬於南齊建元四年 (公元482年) 提出鑄錢均貨主張的同時,還從總結歷史上錢幣流通的經驗教訓中尖銳地批判了貨幣名目論,明確提出鑄造錢幣不能惜銅愛工的主張。

在孔覬看來,鑄造錢幣,首先在於穩定幣值,不能輕易改變單位貨幣的重量,使錢時輕時重。錢輕則盜鑄盛行,錢重則流通不便嗎,以往的 “鑄錢之弊,在輕重累變” ( 《南齊書·劉俊傳》),孔覬認為: “民所盜鑄,嚴法不禁者,由上鑄錢惜銅愛工也,惜銅愛工者,謂錢無用之器,以通交易,務欲令輕而數多,使省工而易成,不詳慮其為患也” (同前書)。也就是說,貨幣有它本身的價值,這種價值是由一定數量的銅和人工的耗費所構成,並應同貨幣的名義價值保持相適當的比例,不能只求增加錢幣數量而輕易減少; 現在盜鑄盛行,嚴法不禁,就是因為這個比例不適當; 比例失調的原因,在於統治者鑄錢時惜銅愛工,力求省工減料,儘量多鑄輕銅錢。孔覬進一步深究造成惜銅愛工現象的原因,是由於錯誤地把錢看成是無用之物,其價值可以由封建國家規定,鑄造得越多越好,致使盜鑄難禁。由此可見,孔覬對貨幣的認識,已涉及到貨幣價值論問題,他所提出的鑄錢 “不惜銅愛工” 的主張,成為以後貨幣理論家反對鑄幣貶值政策的武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