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性急不分兵待機殲敵》為毛澤東寫於一九四七年五月六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不性急不分兵待機殲敵
- 撰寫時間:一九四七年五月六日
- 作者:毛澤東
- 來源:毛澤東手稿
內容,出處,注釋,
內容
陳粟[1],並告劉鄧[2]:
你們三日電四日收到,當即復電提出幾點意見,諒已收到。今日收到你們二日電[3],得悉青駝寺殲敵三千,但因一縱遠去寧陽,來不及集中兵力打七十四師等部,失一殲敵機會。目前形勢,敵方要急,我方並不要急。鑒於青駝寺教訓,尤不宜分兵,不但一、六兩縱不宜過早分出,即七縱亦似宜暫留濱海地區一個月左右作為鉗制之用,一個月後看情形再行南下。因此,五、六兩月你們除以七縱位於濱海外,其餘全部似宜集中萊蕪、沂水地區休整待機,待敵前進或發生別的變化,然後相機殲擊。第一不要性急,第二不要分兵,只要主力在手,總有殲敵機會。凡行動不可只估計一種可能性,而要估計兩種可能性,例如調動敵人,可能被調動,亦可能不被調動,可能大部被調動,亦可能只有小部被調動。凡在局勢未定之時,我主力宜位於能應付兩種可能性之地點。此次你們一意對付西面之敵,沒有料到湯[4]兵團主力北上,沒有事先準備集中最大兵力於適當位置,可以打由西向東之五軍、十一師等部,亦可打由南向北之七十四師等部。青駝寺作戰時已來不及集中兵力,但失去一次時機並不要緊。當著不好打之時,避開敵方挑釁忍耐待機,這是很對的。又,在泰安大勝[5]敵人深入恐慌日增之際,故估計五、六兩月內,可能給我殲敵機會。即使沒有機會,只要敵主力進至泰安、萊蕪、沂水之線,最好讓其進至淄博地區,你們則退至淄博之線或淄博以北,裝作向河北退走模樣,使敵發生錯覺。我主力距敵要遠一點,不要守陣地,對敵正面側面後面一槍不打,讓敵放心前進,又使敵完全不知我主力所在,當此時機,好打則打之,不好打則以主力轉入敵後,局勢必起變化。此次胡宗南[6]以三十一個旅攻入只有人口一百五十萬之陝甘寧邊區,集中十一個旅,有時十個旅,有時九個旅,成一橫直四五十里之方陣,使我無殲擊之機會,我們即以上述方法對付之。對集中之敵置之不理(此次敵九個半旅入綏德,我們一槍不打),而集中全力打敵後路,使敵完全陷入被動地位,可作你們參考。所不同的,山東地區較狹,你們兵力甚大,轉動不易,自應因地制宜。一切望按情況決定。
軍委
辰魚
出處
根據毛澤東手稿刊印。
注釋
[1]陳粟,指陳毅、粟裕,當時分別任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和副司令員。
[2]劉鄧,指劉伯承、鄧小平,當時分別任晉冀魯豫野戰軍司令員和政治委員。
[3]指陳毅、粟裕1947年5月2日給中共中央軍委、華東局和劉伯承、鄧小平的電報。電報說:華東野戰軍攻泰安時期,敵繼續向新泰、蒙陰山區猛攻,企圖誘我出擊,與我決戰。華東野戰軍主動放棄新泰、蒙陰,主力進至臨蒙公路以東地區,以一部攻寧陽,調動敵人(第五軍)向西使敵分散,主力東移,配合攻擊進入蒙陰之敵。4月29日至30日夜,敵第八十三師約兩個團兵力在青駝寺以南地區被我軍殲滅,但未能及時施行對敵七十四師等部之攻擊。
[4]湯,指湯恩伯,當時任國民黨軍陸軍總司令部徐州司令部第一兵團司令官。
[5]指1947年4月22日至26日華東野戰軍第十、第三縱隊圍攻泰安的戰鬥。這次戰鬥,殲泰安守敵整編第七十二師(缺一個旅),俘師長楊文瑔。
[6]胡宗南,當時任國民黨軍第一戰區司令長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