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凡的中醫帶你體驗中醫臨證辨治之神奇》是2010年人民軍醫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沈佳。
基本介紹
- 書名:不平凡的中醫:帶你體驗中醫臨證辨治之神奇
- 頁數:294頁
- 出版社:人民軍醫出版社
- 出版時間:第1版 (2010年7月1日)
圖書信息,內容簡介,編輯推薦,作者簡介,目錄,序言,
圖書信息
平裝: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7509139821, 9787509139820
條形碼: 9787509139820
尺寸: 23.8 x 16.8 x 2.2 cm
重量: 358 g
ASIN: B003ZUX60I
內容簡介
《不平凡的中醫:帶你體驗中醫臨證辨治之神奇》內容簡介:一本最真實、最值得讀的中醫小說,呈現師帶徒[手把手]傳教實況,盡顯對中醫的思考與對辨證用藥的深刻體會,揭示中醫臨床一通百通的奧秘,《不平凡的中醫:帶你體驗中醫臨證辨治之神奇》將中醫融入現實生活,啟發熱愛中醫的朋友們在生活中感悟中醫。
編輯推薦
《不平凡的中醫:帶你體驗中醫臨證辨治之神奇》:表里分部位,寒熱定病性,虛實辨正邪,陰陽為總領——八綱辨證、八綱是基礎,臟腑乃核心,五臟合為圓,運動不息停——臟腑辯證、六經始仲景,後世研更精。外感及內傷,方證合即應——六經辨證、謹以此書,獻給所有熱愛中醫的朋友!
虛實寒熱臨床悟,氣血明陰終生求,現代小說版《難經》,師徒問難,不乏珠玉,除疑解惑,豈缺感悟?!本年度最真實的中醫小說,熟諳經典精於臨床,治病救人,徹悟中醫!
學中醫……光能吃苦還不行,還要用心去學,要運用自己的智慧,多動腦,還要有十分的激情,這樣才能真正做到苦盡甘來。
中醫不僅是看病,更主要的是看生病的人。
生活中處處有中醫的影子,也處處有中醫的道理,只要你用心去體會就是了。
陰與陽是一對歡喜冤家。
腎水不足,水淺則無以養龍,坎中一陽不藏,則飛騰而上,其勢甚猛,這往往也是白血病患者一發熱就是高熱的原因之一。
在人身,此坎中之陽爻,一旦甦醒,就一變而為少陽相火,也會令身體變為暖融融之春天,從而生機勃發,三焦調暢,五臟六腑得此之助,各司其職焉,此正合“膽主決斷”之意也。
在傳統社會裡,女子宜‘藏’,包括她的衣著……到了現代社會,大凡女子均以露為美。卻不知健康就在這露中漸漸流失了。
酒的特性是本寒而標熱——標熱者,言心火也;本寒者,言腎水也。
龜板——龜,靈物也。其壽命甚長,參合人之壽命長者,以其陽氣不衰耳,龜之壽長,亦以其能靜養陽氣,不令速耗也。且其為水陸兩棲,故有交通陰陽之能。
握定陰陽不放鬆,立根原在五行中;平衡氣血尋常事,任爾七情六淫凶。升降出入圓運動,六經方證今猶從;薪火傳承重在悟,生活隨處可用功。
都說學中醫要靠“悟”,你自己在生活中感悟出中醫的道理了嗎?熱愛中醫的夏覺新,在真刀真槍的臨床實戰中,用他自己的親身經歷向讀者展示了中醫臨證辨治之神奇——跟隨東方逸雪出診,夏覺新經歷了不少驚心動魄的場景,以參苓白朮散加減治便秘,次日即效;治頸椎病引發的頭痛,用桂枝加葛根湯即效……這些都表明,認為中醫療效慢是非常錯誤的觀點。只要辨證用藥準確,中醫可以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東方逸雪在手把手帶教夏覺新的過程中。從收集四診資料到辨證論治、處方用藥,講解細緻入微,旁徵博引,針對具體的病例,靈活運用八綱辨證、病因辨證、氣血津液辨證、臟腑辨證及六經辨證,更重要的是啟發他去悟中醫。《不平凡的中醫》,就是告訴你那些經過不斷思考與反覆臨床實踐才能明白的中醫道理,帶你領略中醫的神奇與奧妙!
作者簡介
沈佳,男,畢業於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學碩士,從小受家父薰陶,喜歡中國傳統文化。並頗有研究。現為江蘇省第二中醫院副主任中醫師。從事中醫臨床工作近二十年,臨床喜用經方,並擅用附子、黃芪、大黃等治療一些內科、婦科與皮膚科的疑難病症,取得了良好的療效。深受患者好評。
目錄
楔子 又聞老師名 諸多疑問存心間 一聽東方課 別有會心夏覺新
經云:“四時陰陽,盡有經紀,外內之應,皆有表里”“寒極生熱,熱極生寒”“天有寒暑.人有虛實”“虛實以決死生”。所以就有了後世的八綱辨證——表里分部位,寒熱定病性,虛實辨正邪,陰陽為總領。
第一章 表
風寒夾濕證 辛溫解表發汗宜 夏季用麻黃 順勢療法純自然 ——感冒(上呼吸道感染)
第二章 里
陽明腑實證 瀉下通便勿遲疑 高年體不虛 膽大心細法如是 ——便秘
第三章 陰
經年癮積留 軟堅散結效不應 燥非盡熱盛 溫陽化陰津宣布 ——瘧母(巨脾)、燥證(乾燥綜合徵)
第四章 陽
三焦熱鴟張 清熱瀉火勢必行 三黃雖苦口 以陰濟陽真良藥 ——陽熱證(白血病感染性發熱)
第五章 虛
心脾兩虧證 歸脾養心重健脾 虛者宜補之 氣血調和疾自除 ——不寐(失眠)
第六章 實
結石雖難排 腑氣一暢痛即止 口苦恆常見 膽熱得清味自消 ——脅痛(膽石症)、口苦(口味異常症)
第七章 寒
泄瀉有寒熱 收斂止瀉豈萬全 治療分虛實 敷臍療法真神奇 ——泄瀉(急性腸炎)
第八章 熱
田間噴農藥 盛暑當頭熱傷絡 膀胱乃中渚 氣化得行症可除 ——熱淋(泌尿系感染)
“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主煦之,血主濡之”,可見氣血之間既有分工,又聯繫緊密;經云:“腎者,水藏,主津液”,因此就有了氣血津液辨證——”氣血本相親,津液流不停,虧虛及滯礙,俱是起病因”。
第九章 氣
氣虛易生濕 益氣化濕血壓降 氣滯則木郁 疏肝解鬱血壓穩 ——眩暈(高血壓)
第十章 血
頸椎病多樣 牽引推拿各相宜 上肢現麻木 益氣和血痹自除 ——血痹(頸椎病)
第十一章 痰
麻木病多因 益氣養血乃常法 怪病須重痰 溫膽一出百變安 ——麻木(肢體異感症)
“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藏化五氣,以生喜怒思憂恐”;又有“風者百病之始也”及“飲食自倍,腸胃乃傷”的告誡,如此我們就可以進行病因辨證一一審證當求因,六淫與七情,飲食加胎傳,細推斷病情。
第十二章 風
喉癢則咳嗽 一味鎮咳何能愈 見咳休止咳 古訓尤在要牢記 ——咳嗽(喉源性咳嗽)
心: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肺:其華在毛,其充在皮。腎:其華在發,其充在骨。肝:其華在爪,其充在筋。脾:其華在唇四白,其充在肌。由此衍成了臟腑辨證——八綱是基礎,臟腑乃核心,五臟合為圓,運動不息停。
第十三章 肝
肝病多傳脾 實脾補土為治肝 培土可植木 疏泄條達郁自解 ——痞證(脂肪肝)
第十四章 心
心為君主官 心陽不足君無能 陽乃身之主 陽足陰化心有神 ——喘證(肥厚型心肌病)、心悸(心律失常)
第十五章 脾
習慣性便秘 瀉下通便均不應 審證為求因 參苓白朮效堪佳 ——便秘(習慣性便秘)、嘈雜(胃潰瘍)
第十六章 肺
咳嗽非盡肺 五臟六腑皆致咳 每咳即暈厥 腎水虛寒才是因 ——咳嗽(咳嗽性暈厥)
第十七章 腎
腎本水火髒 命門元陽藏其間 火衰水不化 溫腎利水乃正治 ——水腫(特發性水腫)、石淋(輸尿管結石)、口鹹(口味異常)
“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陽明之為病,胃家實是也”“少陽之為病,口苦咽乾目眩”,此為三陽病,再加上三陰病,這就是經典的六經辨證——六經始仲景,後世研更精,外感及內傷,方證合即應。
第十八章 太陽
桂枝經方祖 調和營衛燮陰陽 項背強緊緊 葛根專舒頸項經——太陽中風(上呼吸道感染)、太陽傷寒(人流後上呼吸道感染)、太陽經病(頸椎病)
第十九章 陽明
陽明本主降 不降反升熱難清 時空原一體 降中兼清邪易除 ——皰疹(唇周疤疹季節性發作)、齡齒
第二十章 少陽
少陽乃樞機 和之一法最為貴 三焦得斡旋 腎司二便職在肝——口苦(口味異常)、便秘(內痔)
第二十一章 太陰
太陰本濕土 止瀉重在溫脾土 若兼陽明熱 寒熱同施並不悖 ——泄瀉(慢性結腸炎)、嘈雜(慢性胃炎)、寒濕證(神經元損害性肌病)
第二十二章 少陰
當臍腹作脹 理氣除脹效不佳 原是少陰證 溫陽化濕功稱奇 ——臍腹脹(前列腺癌術後)、不寐(失眠)
第二十三章厥陰
痛甚類頑痹 當歸四逆烏頭嘗 土壅緣風木 調氣撫肝四逆散——痹證(骨關節炎)、胃脘痛(慢性淺表性萎縮性胃炎)
尾聲
五載辛苦路 虛實寒熱臨床悟 一朝實習畢 氣血陰陽終生求
序言
光陰荏苒,倏忽之間,我學習、從事中醫藥工作已經二十年了。不過,說到與中醫藥結緣就要追溯到我的孩提時代。
那時家居農村,有一年夏天被蚊子咬得夠慘,兩條腿也因為瘙癢給抓得感染流水。當時我外婆看了特心疼,就到田埂上采了幾株野菊花,拿回家去泥洗淨,整株加水燒了一大鍋,幫我熏洗,結果洗了兩三次,便告大愈,且未留任何疤痕。
類似的事情尚有許多,現在回想起來,這些農村自發的祖輩相傳的治病“土”法,其實就是民間最鮮活的中醫藥實踐!
大學假期回家時發現奶奶腹瀉,遂為其針刺天樞、足三里,結果針後當天腹瀉即止。另一次回家探親,外婆帶我去為一外村中年婦女看病。患者在豬圈中逮豬時被母豬咬傷了大腿內側,經衛生院消炎後未發熱,但傷口無法癒合。當時看到傷口一側血肉模糊,不僅已化膿,而且隱約看到已傷及骨頭。當時並無多少臨床經驗,但以對中醫的熱愛,根據她舌苔黃膩、大便乾結等斷為熱毒人血,兼陽明腑實,遂投以清熱解毒、涼血活血、清泄陽明之劑,囑內服外洗,後果獲痊癒。
雖有以上這些經歷,但真正從事中醫臨床工作後,對中醫的套用、把握與體會也非一帆風順。其間也經歷過許多困惑與彷徨,但總算堅持到如今,真可謂是“得失寸心知”。因此,總想通過一種方式,把自己這些年對中醫的一些想法、領會與體悟說出來,但找不到合適的途徑,就在一些中醫專業的論壇與網站上閒逛。
2003年底,我寫了一篇帖子,名為《患者現身說法中醫療效不慢——中醫是這樣治病的》,發在中國中醫藥論壇上。當時秦越人先生曾給予精彩點評,而論壇的草創者桂枝湯先生(桂枝湯先生為一民間醫生,其敬業精神令人欽佩不已。可惜的是,因為他太過勞累,於6年前與世長辭!先生已乘黃鶴去,徒令吾輩扼腕嘆!)也本著提攜後進的態度,加以褒揚。後來此帖,引起廣泛的爭論,也是始料未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