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固定的盛節

不固定的盛節

李文俊翻譯的《憶巴黎—不固定的盛節》是海明威晚年所著、並在其死後出版的回憶錄。在這本書中,海明威追述了自己年輕時旅居巴黎的一段歲月。一戰結束後,海明威在康復後以駐歐記者的身份來到巴黎,與妻子哈德莉過著艱苦卻快樂的生活。我們可以看到海明威是如何穿梭於巴黎的各個咖啡館中,在西爾維婭·比奇的書店裡賒賬借書,流連於賭馬場中,同時專注於自己的小說創作。《憶巴黎》中,龐德、斯泰因夫人、喬伊斯、菲茨傑拉德等文人雅士的身影隨處可見,同樣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塞納河畔的風光景物。正如作者所說:“假如你有幸年輕時在巴黎生活過,那么此後一生中不論去到哪裡,巴黎都會與你同在,因為巴黎是一個不固定的盛節。”

基本介紹

  • 書名:不固定的盛節
  • 譯者:李文俊
  • 出版日期:2013年10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30213247
  • 作者:歐內斯特·海明威
  •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 頁數:256頁
  • 開本:32
  • 品牌:新經典文化有限公司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海明威的巴黎,文學的巴黎,翻譯大家李文俊精心譯作,被稱為歷史上不計其數的關於巴黎的虛構或非虛構作品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許多讀者把這本書當做巴黎的深度旅遊書,帶這本書去巴黎。對海明威有更多了解的讀者則認為這是海明威向第一任妻子的懺悔書,充滿了愧疚之情。而譯者李文俊先生說它是“作者生前寫完並親自最終定稿的一本書……閒話少談,還是請讀者舒舒服服在安樂椅或者小馬紮上坐下,好好欣賞一位名家晚年寫出的精彩文字吧。”

作者簡介

歐內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1899-1961),美國小說家。代表作有《老人與海》、《太陽照樣升起》、《永別了,武器》、《喪鐘為誰而鳴》等,憑藉《老人與海》獲得1953年普利茲獎及1954年諾貝爾文學獎。海明威的寫作風格以簡潔著稱,對美國文學及20世紀文學的發展有極深遠的影響。

媒體推薦

這是最好的海明威。關於上個世紀20年代的巴黎沒人寫得比他更好了。
——《紐約時報》
讀這本書就像與一群波西米亞名流共享一桌盛宴。
——《觀察者報》

圖書目錄

聖米歇爾廣場上的一家好咖啡館
斯泰因小姐誨人不倦
“Une Génération Perdue”
莎士比亞公司
塞納河畔人
一個虛假的春天
一項副業的終結
飢餓是有益的磨鍊
福特·馬多克斯·福特與魔鬼的門徒
一個新學派的誕生
與帕斯森在圓頂咖啡館
埃茲拉·龐德與他的 BEL ESPRIT
一個格外詭異的結局
一個面有死亡徵兆的人
埃文·希普曼在丁香園咖啡館
邪惡派來的使者
司各特·菲茲傑拉德
兀鷹不容分食
一個尺碼大小的問題
巴黎永遠與你同在
能不憶巴黎——譯者跋語

後記

能不憶巴黎
幾年前,譯者曾應一家出版社之約,譯了海明威的晚期力作《老人與海》。今年年初,又承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不棄,約譯這本海明威晚年所寫、死後出版的回憶錄。我翻譯速度一向不快,加以年華老去,用了好幾個月的時光,才將這本篇幅不大的散文譯成。做完一件事,總得說上幾句話。向讀者作個交代。
原作出版於1964年,是海明威1961年自殺身亡後的第三年。據載,此稿是他1958年開始寫的,1960年修改完成,肯定是作者生前寫完並親自最終定稿的一本書,與後來所出從《島在灣流中》開始的另幾本由別人根據未完成稿整理出版的書,有所不同。標題原文是A MOVEABLEFEAST,意思是:不固定的盛節。此詞是基督教界對某種節日的說法,意思是指某種不規定固定臼子的節日,比如說,慶祝基督復活的復活節,規定是在舂分月圓後的第一個星期日。如果月圓那天正好是星期天,那就順延一星期。因而復活節便可能是3月22日至4月25日之間的任伺一天。海明威在他的《過河入林》(1950)中就曾讓他的主人公坎特威爾上校說過:“幸福,正如你所知道的,是一次不固定的盛節。”本書正文前亦引用了海明威1958年致友人書里意思類似的一段話。可見海明威對此詞具有著特殊的印象與感情。依我揣摩,他用以作書名主要的意思是:暮年時回憶二十出頭時在巴黎過得的確非常愉快,誇大些說,仿佛天天都在過節。但竊以為這一意象怕是不易使我國對基督教文化不甚熟悉的人產生親切聯想,難以收到作者所構想的效果。於是便曾大膽將其移作副標題,同時沿用林琴南等前輩譯家“意譯”書名(如《魔俠傳》《拊掌錄》等)的榜樣,按照內容,給它起了《憶巴黎》這樣一個名稱。但是這樣做據說會在出版發行上遣成不良效果,考慮之下,決定仍沿用通常譯法,僅僅在這裡說上幾句,好讓讀者知道,因為用時髦的說法,他們是有“知情權”的。
譯的時候,我時不時感覺到,海明威敘事狀物的文筆。絲毫不弱於他寫虛構文學時的有力風格。諾貝爾文學獎的授獎詞中也特別提到,授獎予他是為了表彰“他精通現代敘事藝術”。這裡並未單指小說。想來也是將他的散文、隨筆、報導類文字包括在肉的。他稍早時曾熱衷於寫鬥牛、打獵,為此落下一身傷痛,不算太老便寧可扣動槍機自我了斷。現在看來,他筆下反映的這類暴力活動已經不符合當今主張愛惜生命與維持生態平衡的主流思想了。但這本回憶巴黎生活的書卻不一樣。裡面寫的基本上是他早年在巴黎開始寫作時的艱苦生活與他戀愛、交友的情況,只有一章是寫在阿爾卑斯山區的滑雪活動的。當時巴黎的種種景色、咖啡館與飯店中文人的生活與交誼,他們的良善或怪異的行為,一一在海明威筆下再現,如同我們親眼目睹。文筆時而抒情,充滿詩意,但亦不缺乏辛酸、詼諧、揶揄的一面。如寫挨餓與為了免於受凍而與妻子相擁而眠的部分,怕也為我們的“打工仔”讀來倍感親切的吧。特別應該提到的是回憶斯泰因、司各特·菲茨傑拉德的那些章節,以及對“導航魚”“有錢人”與蓄意破壞別人幸福的第三者等人的描寫。海明威那種“過來人語”的輕輕喟嘆以及對某些人“皮裡陽秋”式的揶揄挖苦,很為有時也愛寫些小散文的本書譯者所特別激賞,因此翻譯時亦儘可能予以傳達。至於能做到幾分,就不敢說了。
對書中所透露出的海明威性格中較為自私陰暗的一面。譯者本人是不敢恭維的。我們不奢望能讀到一本海明威的《懺悔錄》,但是他的缺乏自知之明與不甘承認錯誤的自大狂則是顯而易見的。照說一個人進入暮年,對年輕時所作所為欠妥之處,應該是能看得更清楚些的。海明威對於自己虧欠第一任夫人哈德莉之處還多少有點表示。但是他對有恩於自己的舍伍德·安德森的風格專門寫了戲仿之作《春潮》去加以嘲弄,實在有傷忠厚。而且至死對此也未曾表示過一點悔意。他還接受菲茨傑拉德的主意。巧妙設局,讓最早支持他的一個出版社因他諷刺安德森而主動放棄著作權,這正中海明威下懷,使他得以順利投奔另一家更有實力的公司。恐怕一直至死,他都會認為這是自己畢生所走的一著妙棋吧。總之,在這本回憶錄中,讀者未能見到他對自己心靈的拷問與對得罪過的友人的歉疚。不過這樣要求海明威來免過高。上世紀初外國文壇上充滿了是是非非。我們知道自己不去重犯即可,嚴齎古人則大可不必了。閒話少說。還是請讀者舒舒服服在安樂椅或者小馬紮上坐下。好好欣賞一位名家晚年寫出的精彩文字吧。
本書若干年前曾有前輩湯永寬先生的譯本。本人這次翻譯時遇到疑難,亦曾參考,特在此說明井表示感謝與對永寬先生的追思與懷念。(在這裡附帶說上一句,對於上世紀末的“文藝復興”,湯公是作出過巨大貢獻的。而令人感嘆的是,他的晚年,卻似乎過得不太美滿。)當然我是在參考井作了進一步思考之後,力圖用自己認為恰當的方式加以表達的。就我自己而言。這次翻譯活動是我近年來叉一次愉悅而又不無痛苦的“創造性勞作”(原書中即用了此一用語)的歷程。我別無奢望。僅僅希望拙譯能在文壇上存在一段時間。倘還能得到一部分讀者的欣賞。認為尚可一讀。那就更令人高興了。我認為重要的不是展現譯者的技藝,而是幫助讀者了解海明威的風格,不僅僅是“冰山理論”中所指的單一方面,他用一條腿支著寫作,不僅是為了追求簡練,更多的是因為另外的那條實在疼得不行。文筆簡約。有時竟是力不從心,不能臂指筆隨的雅稱。我們從本書即可看到,他的文章需要時也是能寫得豐滿圓潤、唯恐不夠周詳的。倘能通過譯本,能幫助讀者對海明威的風格有更立體、更開闊的認識,那么譯者這幾個月的辛勞,便算不得是虛擲了。
李文俊
2012年溽暑大雨後於京南鬧市聲中

序言


出於本書作者認為是足夠充分的理由,書中並未寫到一些地點、人物、看法以及印象。其中有些不便公開,有些則已是廣為人知的事實,許多人都寫過它們,而且無疑還會更多地去寫。
書中並未提到安納斯塔西體育場,在那裡一些拳擊手充任侍者,往樹蔭下的餐桌端盤子,拳擊台就設在花園裡。也未提到與拉里·蓋恩斯的練拳,未提到冬季馬戲場那場打了二十個回合的激烈比賽。未提到像查利·斯威尼、比爾·伯德和邁克·斯特拉特這樣的知心朋友,也不曾提到安德烈·馬松以及米羅1。未能提到我們的黑森林之旅或是我們多次赴巴黎近郊森林的一日游,對那些森林我們極其喜愛。倘能把這一切都寫入書中自然很好,不過暫時只能付之闕如了。
如果讀者願把此書視為一本小說,未嘗不可。但是即使作為一部虛構作品,它也總有可能使作為實事來寫的事情顯得稍稍清晰亮麗一些。
歐內斯特·海明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