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勞而理》是唐代白居易創作的一篇散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不勞而理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體裁:散文
- 作者:白居易
- 作品出處:《全唐文》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不勞而理,在順人心立教
問:方今勤恤憂勞,夙夜不怠,而政教猶缺,懲勸未行,何則?上古之君,無為而理,令不嚴而肅,教不勞而成,何施何為,得至於此?
臣請以三五之道言之。臣聞三皇之為君也,無常心,以天下心為心;五帝之為君也,無常欲,以百姓欲為欲。順其心以出令,則不嚴而理;因其欲以設教,則不勞而成。故風號無文而人從,刑賞不施而人服。三五所以無為而天下化者,由此道也。後代反是,故不及者遠焉。臣請以三代以後之事言之。臣聞後代之天下,三五之天下也,後代之人,三五之人也,後代之位,三五之位也。居其位,得其人,有其天下,而不及三五者,何哉?臣竊驚怪之,然亦粗知其由矣。豈不以己心為心,抑天下以奉一人之心也;以己欲為欲,咈百姓以從一人之欲也。苟或心與道未合,政與時並行,得失交爭,利害相半,如此則雖宵衣旰食,勞體勵精,才可以致小康,不足以宏大道,故出令而吏或犯,設教而人敢違,刑雖明而寡懲,賞雖厚而鮮勸。此由舍人而從欲,是以勤多而功少也。伏惟陛下去彼取此,執古御今,以三五之心為心,則政教何憂乎不洽,以億兆之欲為欲,則懲勸何畏乎不行。政教洽,則不殷憂而四海寧;懲勸行,則不勤勞而萬人化。此由舍己而從眾,是以事半而功倍也。臣又聞太宗文皇帝嘗曰:“朕雖不及古,然以百姓心為心。”臣以為致貞觀之理者,由斯一言始矣。伏願陛下從而鑒之,嗣而行之,則天下幸甚,天下幸甚。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年),唐代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生於河南新鄭,其先太原(今屬山西)人,後遷下邽(今陝西渭南東北)。貞元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年間任左袷遺及左贊善大夫。後因上表請求嚴緝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兇手,得罪權貴,貶為江州司馬。長慶初年任杭州刺史,寶曆初年任蘇州刺史,後官至刑部尚書。在文學上,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其詩語言通俗,人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和元稹並稱“元白”,和劉禹錫並稱“劉白”。有《白氏長慶集》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