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下霍護國靈貺王廟始建年代不詳。
清順治十一年(1654年),磚砌正殿、創立香亭、栽培樹木、修築牆垣。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移舞樓、重修廟房。
解放後,下霍護國靈貺王廟作過倉庫。
1977年後,下霍護國靈貺王廟閒置。
1997年,由長子縣戲曲藝術學校占用。
建築格局
下霍護國靈貺王廟坐北朝南,現存一進院落,南北長61.5米,東西寬47米,占地面積2891平方米。院落東、北、西三面均為農田,東側鄰近院落有公路。南側為廣場,廣場東西兩端設兩戲台。
建築特點
下霍護國靈貺王廟大殿面闊、進深均為三間,單檐懸山頂,筒板瓦屋面。前檐設有斗栱,形式為六鋪作單杪雙下昂,琴面假昂頭,重栱計心造。前檐補間鋪作逐間施一朵,其中次間補間鋪作為雙杪單下昂,用斜栱,當心間補間鋪作為六鋪作單杪雙下昂,不出斜栱,第三跳用真昂,昂身下用雙瓣華頭子,橫栱抹斜,龍形耍頭,里轉雙杪計心單栱,挑斡後尾插入垂蓮柱後承下平。後檐設柱頭斗栱,五鋪作單杪單下昂,琴面假昂頭,里轉雙杪,偷心造。補間鋪作隱刻。殿內梁架為廳堂造,六架椽屋乳對四椽用三柱。叉手抵脊槫兩側,與丁華抹頦栱相交。
前檐補間鋪作逐間一垛,其中次間補間鋪作用斜栱。後檐柱頭鋪作較前檐鋪作減一跳,補間鋪作隱刻於柱頭枋上。
前檐柱頭鋪作——六鋪作三抄,計心重栱,第二、三跳華栱栱身皆作琴面昂狀,第二跳栱身下刻雙瓣華頭子,第三跳栱身下不刻華頭子。橫栱不抹斜,通替木。第二跳跳頭用五邊形互動斗。乳栿出作足材螞蚱頭,螞蚱頭上部做曲線。里轉五鋪作雙抄,計心單栱承素枋。第二跳華栱上以椿頭承乳栿。扶璧拱為泥道重栱承柱頭枋。
前檐當心間補間鋪作——六鋪作雙抄單下昂,計心重栱。第一跳華栱栱身起棱,上用五邊形互動斗,第二、三跳跳頭用方形互動斗。第二跳栱身作琴面昂狀,雙瓣華頭子中央起棱。第三跳用真昂,昂身下用雙瓣真華頭子。橫栱抹斜,用龍首嬰頭。里轉雙抄,計心單栱承素枋,其中第一跳栱枋僅有西側一半。挑斡插入小垂蓮柱中承下平槫。
前檐次間補間鋪作——正向為六鋪作雙抄單下昂,計心重栱。第二跳栱身作琴面昂狀。櫨斗及第一跳互動斗中各出45度斜栱。正、斜向令栱成鴛鴦交手,用龍首要頭。令栱下用16瓣圓形互動斗,余多用五邊形互動斗。東西次間的補間鋪作間存在一定形制差異,里跳部分尤為明顯,西側由櫨斗中出45度斜栱,東側由第一跳互動斗中出45度斜栱。
後檐柱頭鋪作——五鋪作雙抄,計心重栱。第二跳栱身作琴面昂狀。橫栱不抹斜。里轉雙抄偷心,第二跳華栱上以楷頭承四椽栿。
後檐補間鋪作——西次間上、下柱頭枋上隱刻翼形栱,枋間置一散斗。當心間及東次間均於枋間置三顆散斗。
六架椽屋,乳栿對四椽栿用三柱。乳栿襯於四椽栿下,在前檐成柱頭鋪作耍頭。四椽栿壓於後檐柱頭鋪作上。叉手抵脊槫兩側,與丁華抹頦栱相切。闌額、普拍枋均于山面處出頭。
文物遺存
下霍村護國靈貺王廟大殿檐柱上有金大定甲辰(1184年)施柱題記,門枕石上有金明昌五年(1194年)題記。另外,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重修碑記》記載了廟於清順治十一年(1654年)磚砌正殿、創立香亭、栽培樹木、修築牆垣;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移舞樓、重修廟房等。
文物價值
下霍村護國靈貺王廟大殿為中國為數不多的金代木構建築遺存,其主要梁架、斗栱等大木作構件基本為原構,具有較高的歷史真實性。大殿主要木構形制具有晉東南地區金代木構建築的典型特徵,與宋《營造法式》接近,反映了晉東南金代建築受《營造法式》影響的歷史,揭示了本地區宋、金、元時期建築形制的傳承與變遷,為研究中國古代建築的發展流變和技術、藝術特色提供了寶貴的實物史料。
保護措施
2007年,下霍護國靈貺王廟被長子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同年,下霍護國靈貺王廟被長治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2013年3月5日,下霍護國靈貺王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保護範圍:以寺廟圍牆為界,東、西、北各至大殿外30米。
建設控制地帶:以保護範圍為界,向南延伸300米,向東延伸150米,向西延伸50米,向北延伸100米。
旅遊信息
下霍護國靈貺王廟位於山西省長治市長子縣丹朱鎮下霍村南。
乘坐長子縣內公共運輸長子326路至下霍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