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陳街道

下陳街道

下陳街道位於椒江區東南部,地形呈南北向狹長分布,南與路橋接壤,北與椒江城區相連,西與洪家街道毗鄰,東與三甲街道相接,椒江機場路穿境而過,南端距路橋機場1公里,全街道土地面積23.8平方公里,轄41個行政村,年末總人口40684人,2005年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88.76億元,財政總收入1.668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5289萬元,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7808元。2005年,街道工業經濟效益考核得分和財政總收入、地方財政收入增長都居全區第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下陳街道
  • 所屬地區:椒江區東南部
  • 面積:23.8平方公里
  • 人口:40684人
工業生產,紡織發展,農業生產,城鎮建設,社會事業,基層黨建,道路交通,

工業生產

轄區內形成以服裝機械、織布為兩大主導產業的工業格局,是中國最大的縫製設備生產出口基地和重要的工業用布生產基地,有工業用、家用縫紉機及系列配套產品、機車配件、紡織品、工藝品、家具、塑膠製品、印染等各類企業300餘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48家(包括產值上5000萬元企業 4家,上億元企業7家)。2005年工業產值83.1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值57.1億元,外貿出口交貨值24.7億元。全年累計完成工業性投資5.07億元。2004年,飛躍縫紉機集團有限公司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工業旅遊企業;

紡織發展

“時聞機杼聲,日出萬丈布”。椒江區下陳街道年產箱包布、防水布等工業用布2億多米, 連線起來可繞地球1圈,是中國工業用布的生產和出口基地之一。今年1至10月,紡織業產值達15億元,占全街道工業總產值的29%。 一根細細的滌絲竟然在下陳唱起了大戲!
探尋下陳紡織業的發展軌跡,在下陳工作了5 年的街道黨委書記邱士明把它歸納為三個“瞬間”。
第一個“瞬間”
第一個“瞬間”:2隻“母雞”帶出600隻“小雞”
早在清朝末年,土紡土織的“家機布”就在下陳遍地開花,但隨著洋布的大量輸入,“家機布”逐漸衰落。改革開放後,下陳人幾乎不假思索地想把這“千絲萬縷”的傳統產業當作他們致富的門路。但是,計畫經濟的束縛使下陳有門難進、有勁難使:做絲綢,這裡不產桑蠶;織棉布,買不到由國家分配的棉花。
1983年初,水倉頭村農民黃道秋在尋尋覓覓後,發現只有化纖原料不受國家計畫限制,而且螺紋珠布一類的衣料十分俏銷,又無需憑票購買。他立刻把想法告訴了在紹興從事紡織業的堂兄黃道聰,對方表示全力支持。不到幾天,黃道秋就辦起了下陳第一個由村鎮聯辦的集體企業──下陳紡織廠。沒有資金買設備,他就向銀行貸了2萬多元,買了兩台紡織機;沒有技術,他就把員工送到紹興進行培訓,學成後再回廠一邊生產,一邊教新員工。當年,下陳紡織廠就獲利10多萬元。
下陳紡織廠為下陳紡織業播下了第一粒“火種”後,“星星之火”頓成燎原之勢。精明的下陳人搶抓這個歷史性的機遇,鎮辦、村辦、聯戶辦、個私辦的紡織企業如雨後春筍般地紛紛在下陳崛起。
600 多台織機天天歡快地唱個不停,在水倉頭、前阮、勇進、街南等村呈現出“家家織機響,人人織布忙”的火熱場面。人們戲稱,2隻“母雞”帶出了600隻“小雞”。
下陳的一條老街也成了商賈雲集、熱鬧非凡的“布街”。上百名布販在大街上穿梭不息,叫賣聲此起彼伏,紹興、寧波等地客商紛紛慕名前來,在下陳設點收購螺紋珠布。
短短的幾年時間,紡織業年產值達3.1億元,占全鎮工業總產值的49%,名符其實地成為下陳經濟的“半壁江山”。
第二個“瞬間”:脫了“衣服”背上“包”
市場總是令人捉摸不定。1986年,下陳紡織業產值雖比上年有所增長,但利潤卻下降了兩成多,多數企業只能維持生計,一些家庭工廠甚至出現了虧空。敢闖敢冒的下陳人開始到全國各地尋找商機,明星村的徐道友就是其中一位。他隻身來到廣州了解行情,並驚喜地發現,市場上最暢銷的並非是用來做衣料的螺紋珠布,而是用來做書包、旅遊包的箱包布。於是,他回到家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請來專家,把家裡的織機改型轉樣,用來生產箱包布。
在政府的指導下,又幾乎在一“瞬間”,善於捕捉機會的下陳人請來一批批的紡織專家,迅速把近千台織機改頭換面,紛紛織起了箱包布。下陳人開始脫掉“衣服”背上“包”。
各紡織企業生產的箱包布由於質高價低,產品很快暢銷到全國各地,使處在低谷一年多的紡織業又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一些頭腦活、門路廣的“紡織大戶”脫穎而出。他們讓開工不足的家庭織戶代為加工,由他們負責質量和市場,再付工錢給家庭織戶。有的大戶甚至聯繫了500 多台的家庭織機。與此同時,普方、宏達、榮盛、飛躍印染等企業開始告別作坊式的生產方式,投入大量資金興建標準廠房,織機數量也隨著良好的銷售形勢而迅速增加,至1992年,下陳已有織機近2000台,從業人員5000餘人,日產箱包布達50萬米。
第三個“瞬間”:從“有”變成“無”
1998年,隨著全球紡織業無梭化進程的加快,下陳紡織企業中竟沒有一台無梭織機,設備性能落後、產品檔次低下,加上新產品開發能力弱,生產成本高等狀況,使下陳的紡織業又一次陷入困境。
在困境面前,下陳鎮黨委政府組織大戶到紹興等地參觀學習,開闊了眼界,增強了紡織企業主的發展信心。在此基礎上,政府加大對企業的資金扶持力度,鼓勵企業更新設備。1998年,宏達公司投入600多萬元, 率先在全鎮引進45台日產全自動無梭噴水織機,使企業的生產能力提高了10多倍,產品質量也有較大的提高。新設備的投入產出巨大的效益。也就在這“瞬間”,下陳人掀起了更新設備的熱潮,友利公司購買了20台無梭織機,企洋公司也購買了60台……至今,下陳人共引進了502台無梭織機,使下陳的無梭化率達到30%。
下陳人緊緊圍繞著一根細絲,產業鏈越拉越長:在上游,有化學纖維製造和聚酯合成;在下游,從印染、塗層延伸到箱包業。榮盛公司年產滌綸絲2萬噸,可為當地提供近兩成的原料;飛躍印梁公司月產箱包2萬多隻,產品全部出口到法國、保加利亞等國。
不斷拉長的產業鏈,最佳化了資源配置,增強了整體競爭能力,使紡織業這個“雪球”越滾越大。
如今的下陳紡織業中,僅規模企業就達20家。以生產防水布為主的宏達公司,在引進無梭噴水織機整套生產流水線的同時,聘請專業工程師與外貿公司聯合開發技術含量高、適銷國內外市場的新產品,今年可望實現銷售2億元,創稅利1400萬元,被列入“台州市百強企業”, 成為全國最大的涼篷布生產基地之一。
對於生產出來的產品,下陳人沒有因當地無市場而難銷,他們早已在福建、廣州、紹興等地買來或租來攤位把下陳的產品銷出去。
為減少環節、降低成本,下陳人索性把企業辦到了外地。企洋公司早在1997年,就在廣州市獅嶺鎮辦起了分公司,目前,生產形勢良好。最近,友利公司在廣州花都區投入了800萬元,購買了28畝土地, 建起了標準廠房,並引進2條PPC和PPE塗層生產線,年產值近3000萬元。
在談到下陳紡織業的前景時,辦事處主任牟錫林滿懷信心地說:“下陳紡織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跳躍式發展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民營企業體制的優勢,十六大提出,引導發展民營企業不動搖,必將為下陳紡織業創造更大的發展空間。”

農業生產

繼續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積極發展效益農業,壯大龍頭企業。相繼建立了“奮勇”水產養殖合作社、“鳳仔”養雞專業生產合作社;做好農村勞動力素質培訓工程,幾年來共培訓農村勞動力5489人;推進科技興農,推廣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無公害蔬菜示範街道已通過區級驗收;

城鎮建設

全面推進“康莊工程”和連村公路建設,道路硬化長度達22公里;完成了機場路北段拓寬工程;新建民間橋樑2座,修理民間橋樑5座;完成7個村的村莊整治工作;楊家村被評為市級示範村;投資100萬元建立下陳垃圾中轉站,日處理垃圾50噸;加強土地管理,連續三年被市政府評為“無視土地法街道”。

社會事業

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增加教育經費投入;2005年街道投入40萬元撤併了山西國小;投入120萬元建成了下陳中學田徑場及添置了電腦等多媒體教學設備,促進教育質量的提高。下陳中學被椒江區教育局評為“A級信用學校”,2005年中考成績名列全區同類學校前列,且街道通過了“省教育強鎮”複查,街道成人文化技術學校獲“省一級成校”稱號。
下陳這些年在社會事業方面不斷發展,形成了有這樣四個亮點:一個是民營經濟蓬勃發展,比如縫紉機企業“飛躍集團”,被朱鎔基總理稱為“國寶”;第二個亮點是民眾文化活動很活躍,常常都是上千人的唱歌跳舞,各種文化活動頻繁、很活躍;另外一個就是下陳的太極拳運動,也是蓬勃發展,開展了一系列活動,在這方面取得了不小成績,影響也不小;還有一個亮點,就是出生於下陳的傑出中國畫畫家、木刻版畫家、漫畫家與美術活動家朱宣鹹,他取得的傑出藝術成就成為了下陳的又一個亮點和一張優秀的文化名片。

基層黨建

積極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和機關效能建設,認真抓好整改措施落實,並取得成效;加強村級基層組織建設,及時完成村兩委換屆選舉工作,完善村級組織工作機制;全面實施非公黨建工作覆蓋網建設,成立傑克公司黨委;工青婦工作創特色,2005年街道工會被省委組織部、省總工會評為“黨建帶工建”、“三級聯創”示範街道工會;2004年,街道團委被團中央授予“全國五四紅旗團委”稱號;統戰工作影響力不斷擴大,2005年在寶石控股集團成立了全市第一家非公企業黨委統戰部。

道路交通

104路公車:七號碼頭 - 椒江大酒店 - 十字馬路 - 烈士陵園 - 建設新村 - 黨校 - 楓南小區 - 讚揚 - 吳葉 - 沙田 - 渠東 - 沙北 - 南岸里 - 東新堂 - 草坦洪 - 下洋潘 - 牛軛橋 - 陳洪 - 水陡 - 下洋邱 - 高張 - 下陳 -傑克公司 -橫塘終點站
其他: 一、竿蓬 - 下陳 - 路橋南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