蠱,就是器皿中毒蟲竟食、最後剩下的集百毒於一身的至毒之毒蟲,這條毒蟲被用來作蠱種,它產下的卵將被用於下蠱。蠱女施蠱多是下在飯菜中,《赤雅》:“蠱成先置食中,味增百倍”,而且多放在第一塊食物上。下蠱有的是下蟲本身,有的下蟲糞便,也有的是下涎沫。有時不經食物也可施蠱。劉南《苗荒小記》:“苗之蠱毒,至為可畏,其放蠱也,不必專用食物,凡噓之以氣,視之以目,皆能傳其毒於人;用食物者,蠱之下乘者也。”
在實施下蠱之前,下蠱者還需要將自身與蠱種在靈性上“融為一體”,這通過兩個生靈的信息交融來實現,祈禱和咒語是必不可少的,氣血的交融也不可或缺,比如,苗族女子會用自己的經血餵養蠱種。下蠱者與蠱種在靈性上“融為一體”之後,蠱種的後代就也會攜帶下蠱者的靈性信息,就會聽命於下蠱者的驅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下蠱
- 部首:蟲
- 筆畫:5
- 總筆畫:11
- 五筆86:JLF
- 倉頡:LIBT
- 筆順編號:25121425221
- 四角號碼:50102
- 出處:《赤雅》
基本字義
下蠱法
金蠶蠱
常見蠱
牛皮蠱 | 吃進牛皮蠱後,嘔吐白泡,腹脹、腹痛、瀉弦血。嚴重的兩月內可死,病程可達10年左右。 |
螞蟥蠱 | 一旦吃進螞蟥蠱後,7天內就出現腹脹、腹痛、腹瀉、有弦稀,或血樣便,嘔吐,吃進酸、冷、豆告水、雞肉、母豬肉、綿羊肉、炒麵後,腹脹、腹痛、嘔吐更劇,症同蛇蠱。三四十天后,人瘦、神差、口乾,三四年後可死人,病程可達10年。 |
四川彝族蛇蠱 | 中毒者症狀:特別想吃青菜,吃不得飯,劇烈嘔吐,吃了酸、冷、豆告水、炒麵、雞肉、母豬肉、綿羊肉後,腹痛、腹脹、嘔吐更劇,人體消瘦,臉色變黃,神差、脈慢、體溫低,大便時乾時瀉,血水不治者,半年內可死亡,也有拖至一年多才死的 |
雲南金沙江畔蠱 | 傳說這裡養的蠱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龍蠱,形態與龍相似,大約是毒蛇、蜈蚣等長爬蟲所變成的;一種是麒麟蠱,形態與麒麟相似,大約是青蛙、蜥蜴等短體爬蟲所變成。 |
僳僳族蠱 | 於每年的端午節日去野外捕捉毒蟲百蟲,置舊陶器中,讓 這些小蟲子自相殘殺,最後剩下來的一個即可拿來飼養。飼養 者將死去的毒蟲丟棄,將所養之物置於陶器皿中,並以五色線繞紅布蓋好罐口,每天以主人的唾沫飼養它,經年余後,便成了蠱。 |
中毒的,不出三十日,必死。初則吐瀉,然則肚脹、減食、口腥、額熱、面紅。重的面上、耳、鼻、肚有蠱行動翻轉作聲,大便秘結。加上癲腫藥,更是沒有治好的希望。 | |
普米族蠱 | 將蛇、蜂、蝴蝶等,均放在一個陶罐內,任其互相蠶食,最後剩下什麼,就以它製成蠱藥,有蛇蠱、蜂蠱、蝴蝶蠱等,取之施人則令人下瀉、腹痛,最後死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