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蝕作用

下蝕作用

下蝕作用(down-cutting)是指溝谷河谷底長期受水流沖蝕,溝槽與河床向縱深方向發展的現象。河流隨河床的刷深,水位下降,使兩岸的河漫灘高處洪水位以上,向兩岸階地轉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下蝕作用
  • 外文名:down-cutting
  • 定義:溝槽與河床向縱深方向發展的現象
  • 原因:溝谷或河谷底長期受水流沖刷
  • 因素:流量,流速,谷底縱剖面坡度
  • 其他因素:侵蝕基準和地質構造運動
釋義,特點,影響,

釋義

下蝕作用(down-cutting)指溝谷或河谷底長期受水流沖刷,溝槽與河床向縱深方向發展的現象。河流隨河床的刷深,水位下降,使兩岸的河漫灘高出洪水位以上,向河流階地轉化,下蝕作用強度與流量,流速,谷底縱剖面坡度,上游來沙量和谷底物質抗沖性有關。谷底窄,坡陡,流量大,谷底岩性鬆軟,水流下蝕強度大。河谷下蝕還受侵蝕基準和地質構造運動的控制。

特點

下蝕作用強度與流量、流速、谷底縱剖面坡度、上游來沙量河谷地物質抗沖性有關。谷地窄,坡陡,流量大,谷地岩性鬆軟,水流下蝕強度大。河谷下蝕還受侵蝕基準地質構造運動的控制。當地殼抬升時,下蝕作用增強;地殼下降時,下蝕作用減弱。

影響

在河流上游由於河床的縱比降和流水速度大,因此下蝕作用也比較強,這樣使河谷的加深速度快於拓寬速度,從而形成在橫斷面上呈“V”字形的河谷,也稱“V形谷”。下蝕作用在加深河谷的同時還可以使河流向源頭髮展,加長河谷。我們把河流向源頭髮展的侵蝕作用成為“向源侵蝕作用”。河流的源頭部分,大都存在跌水地段,該處下蝕作用最強,河流形成後,因向源侵蝕作用,河流不斷向源頭方向延伸,直至分水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