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蜀組

下蜀組是1932年李四光、朱森命名的土壤層,有三層,上部為淺棕黃色,中層為細砂及少量粗砂,下部為淺棕紅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下蜀組
  • 命名時間:1932年
  • 命名人:李四光、朱森
  • 時代:Qp3
中文名稱,時代,命名,特徵,

中文名稱

下蜀組

時代

Qp3

命名

李四光、朱森,1932年命名為下蜀土,李毓堯等,1935年稱為下蜀系。

特徵

下蜀組下部為淺棕紅色、棕黃色粉砂質粘土及粉砂和少量粗砂;上部為淺棕黃色、灰黃色粉砂層含鐵錳小球,次為細砂及少量粗砂。本層底部有灰白色淋濾條紋和豆狀鐵錳質沉澱。含腹足類、脊椎動物及孢粉等。腹足類化石:Traumatophora,Ganesella,Buliminopsis,Eulota,Clausilia,Buliminus,Opeas,Bithynia,Fossarulus,Diplommatina,Cyclophorus pallens等,其中76%為現代種屬,孢粉貧乏,但從下到上也能反映出氣候冷暖、乾濕交替變化。黎興國對老虎、山鹿、牛化石及鈣質結核作了14C測年,核心為40000a,外核為(30600±108)a。與下伏啟東組呈不整合或平行不整合接觸;上被如東組平行不整合覆蓋。厚10-15米,最厚為30-40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