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腰穴,經外奇穴名,出自《備急千金要方》。別名三宗骨、三宋骨、三宗穴、八髎心。位於骶部,於第2、3骶椎棘突中間後正中線上,計1穴。布有第1、2、3骶神經後支的外側支臀中皮神經。主治泄痢及下膿血久不愈,腸炎等;還用於難產。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一般不針。
基本介紹
- 別名:三宗骨、三宋骨、三宗穴、八髎心
- 隸屬:經外奇穴
- 主治:泄痢及下膿血久不愈,腸炎等
- 出處:《備急千金要方》
- 功能:調理腸腑
- 操作: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 主要配伍:配竹杖治慢性腸炎
名稱釋義,功能作用,定位,解剖,主治,配伍,操作,臨床運用,附註,相關論述,
名稱釋義
下,上下之下;腰,腰部,體表部位和擔鑽鴉之一。該穴在骶部,屬腰組船己之下方,故名下腰。
功能作用
調理腸腑。
定位
在骶部,於第2、3骶椎棘突中間後正中線上,計1穴。
解剖
穴下為皮膚、皮下筋膜、腰背筋膜、骶棘肌腱、骶中嵴(骨膜)。皮膚由第一、二、三骶神經後支的外側支臀中皮神經分布。骶棘肌由許多小肌組成,部分起才燥定於骶骨的後面,由脊神經後支支配。
主治
泄痢及下膿血久不愈,腸炎等;還用於難產。
配伍
配竹杖治慢性腸炎;下腰配天樞、中脘、足三里(下腰用無瘢痕漏霸拳艾炷灸,余穴用溫針灸法或針後加灸)治慢性潰瘍性結腸炎;配至陰治難產(均用灸法)。
操作
灸,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一般不針。
臨床運用
現在常用於治療痢疾、慢性潰瘍性結腸炎、難產等
附註
1、以28~30號1.5寸毫針,直刺0.3~0.5寸或向上平刺1.0寸。局部酸脹針感。
2、本穴歷代僅主張用灸法,且多多益善,《備急多囑樂千金要方》還明確提出“忌針”。現代本穴仍以灸法為主,但也用針刺。治療方面在古人“瀉痢下膿血”啟示下,用於潰瘍性結腸炎效果顯著。 (《經外穴精選》)
相關論述
《匙禁汽妹備急千金要方》:“泄痢久下,失氣勞冷,灸下腰百壯,三報。……灸多益善也。三宗骨是忌針。”
《針灸集成》:“下腰一穴(在八髎正中央脊骨上,名三宗骨),主治瀉痢下膿血,灸五十壯。”
《針灸孔穴及其療法便覽》:“下腰,奇穴……灸三至七壯。主治腸炎、久泄痢不愈;亦治難產淋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