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腰椎不穩症

腰椎不穩是指腰部椎間關節在正常負荷下,不能維持其生理解剖關係的能力,所謂正常生理負荷即該負荷不至引起脊髓或神經根的損傷,也不引起疼痛及脊髓畸形的發展。下腰椎不穩所致的腰痛是影響人類正常生活和工作的常見病和多發病。腰椎退變是普遍的,但只有當退變發展到出現異常位移時才出現不穩,而發展到出現臨床症狀時才稱為不穩症。臨床觀察表明:至少30%的腰痛患者的症狀與腰椎不穩有直接關係,其病因大多為退變所致。

基本介紹

  • 英文名稱:lumbar  instability
  • 就診科室:骨科
  • 常見發病部位:腰椎
  • 常見病因:創傷性、退變性、病理性(感染或腫瘤)、發育性(峽部不連或滑脫)、醫源性、動力性(神經源性或肌性)等。
  • 常見症狀:下腰部酸、脹及無力外,患者感覺其腰部似"折斷",尤以站立過久後更為明顯;懼站立,喜依託;拒負重;等等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治療,預後,

病因

缺乏特異性的臨床表現。腰椎不穩症的常見原因為:創傷性、退變性、病理性(感染或腫瘤)、發育性(峽部不連或滑脫)、醫源性、動力性(神經源性或肌性等。一般認為腰椎不穩是腰椎退行性改變的早期表現之一,而外傷與勞損等與退變又具有密切關係。

臨床表現

1.症狀
其中腰痛及坐骨神經痛是腰椎不穩的主要症狀。其特點是:
(1)腰部酸、脹及無力:除主訴下腰部酸、脹及無力外,患者感覺其腰部似"折斷",尤以站立過久後更為明顯;
(2)懼站立,喜依託;
(3)可有急性發作;
(4)拒負重;
(5)疼痛輕重不一,持續時間短,會出現根性疼痛症狀,且疼痛常為兩側性,疼痛由下腰部和臀部向腹股溝及腿部放射。
對診斷腰椎間盤突出症的患者,如腰痛反覆發作加重,並伴有嚴重的坐骨神經痛,提示同時存在腰椎不穩症。
2.體徵
由腰椎不穩引起的疼痛,站立位活動及體位變換時,腰部肌肉負荷增加,骶棘肌緊張疼痛會加重,臥位時解除肌肉負荷,肌肉鬆弛疼痛會減輕,如存在神經壓迫,體格檢查可發現相應神經支配區感覺減退和(或)肌力減退,且可隨腰椎活動加重或減輕,如果疼痛及神經刺激症狀與腰椎活動有關,採用支具制動疼痛可緩解或消失,則可強烈提示腰椎不穩的存在。站立時的棘突出現“台階”狀、過度活動或局部肌肉肥厚等是腰椎不穩的基本體徵。

檢查

1.常規腰椎X線平片
X線檢查在平片上可見椎體前後滑移、椎間隙狹窄、椎間盤非對稱性塌陷、牽引性骨刺、棘突、小關節排列不對稱、脊柱序列不良(如滑移、旋轉或中斷等)等徵象。
2.動力性攝片。
3.CT和MRI檢查
臨床上主要通過動態X線對腰椎不穩做出診斷,當合併出現神經損害症狀時,應該進行CT或MRI檢查明確椎管內情況,CT對骨性結構比較敏感,MRI對椎間盤等軟組織結構更敏感。

診斷

綜合諸多學者的研究結果,臨床腰椎不穩的的診斷可參考以下標準:
1.腰椎椎體間相對水平移位在屈伸側位片上大於3mm及在側彎正位片上移位大於2mm,對腰骶關節的判定可增大1mm。
2.反覆發作的下腰痛。
3.活動或輕微的用力即可引起下腰痛。
4.休息或圍腰、支具外固定治療症狀可緩解。
5.腰椎內固定手術史。以上五點若滿足前兩項,同時滿足後三項之一者,即可診斷為臨床不穩定。

治療

1.非手術療法
(1)避免腰部的旋轉活動;
(2)減肥防止過剩體重局限在腹部;
(3)使用腰圍制動減少對不穩節段的壓力;
(4)訓練和鼓勵患者持久地進行腹背肌功能。
2.手術療法
(1)融合手術 從入路主要可分為前路和後路手術,無論是前方融合還是後方融合,目前都常常和內固定聯合使用。從融合角度而言,採用後路椎弓根螺釘固定+前方椎體間植骨融合效果更確切。如果存在椎管內神經壓迫。再定融合的同時需要進行減壓手術。
(2)非融合手術 主要可分為經椎弓根動力固定、棘突間動力固定以及人工椎間盤/髓核置換術。
3.界面固定技術
界面內固定器:是一個空心周邊可讓骨痂或血循環穿過的籠狀(或箱狀)結構物,此植入物不僅可用於後路手術,也可用於前路手術。

預後

早期診斷治療、牢固內固定、特別是界面固定裝置的套用,預後能收到比較滿意效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