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爬山溝是湖北省地名,因所處位置及地形地貌而得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下爬山溝
- 羅馬字母拼寫:Xiàpáshāngōu
- 所屬省份:湖北省
- 國家:中國
地名含義,歷史沿革,
地名含義
“下”方位詞,下方;“爬山”指山高坡陡難爬;“溝”河溝、山谷。
歷史沿革
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上津縣入鄖西縣,屬鄖西縣。 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鄖西縣改隸鄖陽府,屬鄖西縣。 解放前,屬鄖西縣紙坊鄉管轄; 1947年11月鄖西解放,縣境由西到東依次劃為鎮安、上關、鄖西三個縣轄,隸屬鄖西縣第一區紙堰村; 1949至1952年,全縣通過土改複查、民主建政後,調整為1鎮11區,177個鄉,隸屬第九區紙堰鄉; 1956年春,全縣由1鎮11區劃為1個鎮6個區,區以地名命名,隸屬觀音區觀音鄉; 1958年8月實行人民公社建制,全縣七個區改為15個人民公社,鄉政府改為管理區,隸屬先鋒人民公社觀音管理區。 1959年5月,全縣劃為14個公社,均以駐地命名,下轄管理區,隸屬觀音公社觀音管理區; 1961年3月,撤銷大公社,建立13個區1個鎮,下轄小公社,隸屬觀音區觀音小公社群益大隊; 1975年4月,“撤區並社”,全縣劃為24個公社。設澗池公社,管轄22個大隊(澗池小公社的風樓、池建、潮建、風景4個大隊,上營小公社的營中、營建、群建、營團、後山、前豐、坪新、幸福8個大隊,羊尾區鳳凰小公社的界牌、水利(除1、2小隊)、奎聯、建華、松山、農聯、興茂、高原、建新九個大隊及觀音公社的群益大隊),隸屬澗池公社群益大隊; 1984年5月,實行農村體制改革,撤社並區建鄉,政社分開,恢復區、鄉名稱,改大隊為自然村,全縣設13個區,2個區級鎮,101個鄉,轄7個小鄉;設下營小鄉,隸屬觀音區下營鄉五斗窪村。 1987年8月,深化農村體制改革,撤區設鄉(鎮)、小鄉並大鄉,全縣設7個鎮19個鄉,設澗池大鄉,澗池鄉下設4個管理區22個行政村;隸屬澗池鄉下營管理區五斗窪村。 2001年3月撤銷4個管理區,小村並大村,將22個行政村合併為13個村(瓦屋場、董家溝、孤山、泥河口、石婆溝、澗池、風景、下營、金龍山、上營、軍家河、謝家坪、大竹扒);原五斗窪村併入金龍山村,隸屬澗池鄉金龍山村至今。 因山高缺水不通路,村民於2008-2014年間陸續搬到澗池藥樹埡山莊、本村店子窪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