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概況
位於下爐村境內,該村轄區有小二型水庫1個,溪流2條與壩頭溪連線,
水源充足,有222KV變電站一所。該村轄內擁有縣(區)級
文化保護區三處,即閩林始祖、山頭寺、下爐玉笏朝天,是今後泉港社會經濟發展有潛力的行政村。下爐村村民風
純樸,村容村貌有較大的進展,全村通村組水泥路面鋪設6.3公里,為“平安下爐、和諧下爐”作新貢獻,樹立形象,最佳化環境,同時做好閩林始祖、山頭寺、玉笏朝天地等文物旅遊景點,發展旅遊業提供一系列優質服務,努力改善投資環境。
下爐村以曾有煉鐵爐得名,位於官潯鎮北部,西南鄰錦江村,南鄰
洪霞村,西北隔南溪與龍海市東泗鄉下浦村相望,北隔炮台山(海拔160米)與龍海市西嶺村交界,東近玳瑁山(海拔794米)。源自玳瑁山“天河”(地名)的小溪流經村境匯於南溪。縣道“海三線”(海澄——三古)公路從下爐經過。
地理特點
下爐村地處塗嶺鎮的東北邊境,東北面與南埔鎮塘頭村毗鄰,是泉港區塗嶺鎮革命老區基點村。國道324線、通港路貫穿全境,泉港高速出入口設在下爐村,地理位置便顯得格外突出,具有明顯的交通優勢。村莊環境優美、民風淳樸,境內有全國唯有的“玉笏”奇石、千年古剎山頭寺、閩林始祖等文化自然景點,還有廣泛流傳的“九頭烏鴉鳥”和“活佛真身”陸叔的傳說。
土地人口結構
全村土地面積1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900畝,山地4800多畝。全村總人口2650人,770戶,有12個姓氏,分居在5個自然村,10個村民小組。
下爐村黨支部現有黨員73人,有6個黨小組,村兩委成員7人。
歷史沿革
民國29年屬官潯鎮的霞爐保,民國33年西山(今屬龍海東泗鄉)合併於下爐,稱爐山保。新中國初期,下爐屬第三區(官潯區)大溪 鄉,1955年與霞帳合併為爐霞鄉,1956年10月,爐霞鄉合併於官潯鎮。1957年3月,官潯鎮改屬於長橋區。1958年9月,屬長橋公社的下爐大隊。1985年5月,下爐大隊屬從長橋公社分設的官潯公社,即現在官潯鎮下爐村的前身。村轄下爐、大溪邊、洋坑、洪塘4社(自然村),現共有549戶,2072人。其中,下爐社245戶,982人;大溪邊社163戶,516人;洋坑社80戶,352人;洪塘52戶,222人。下爐村4社以何姓為主,官潯上下宗所傳衍。
經濟狀況
全村有耕地1436畝,其中水田1381畝,農地55畝,並有大片山林地。下爐山泉豐富,建山塘3處以控源節流,可蓄水120萬立方米,保田地不受旱。主要農產品有稻穀及荔枝、楊梅、龍眼等水果。各自然村都利用山泉自建自來水。供電情況正常。戶戶都有電視機,機車。30%家庭安裝電話機,95%戶主有手機。全村有“柳州”小型汽車25輛、手扶拖拉機5輛從事運輸。有機磚廠2家,軸承廠1家,板材廠5家,容納本村勞力百餘人就業。有淡水魚、蝦養殖和養豬專業戶10多家。往上海、廈門、石獅等處打工及經商者600多人。1999年投資30萬元建下爐國小校舍一座三層共8間,面積達488平方米。設8班級,學生250人,教師11人。累計全村有20人考上中專,15人考上大專,1人考上重點大學。
建設目標
下爐村村落比較分散,基礎設施差,前期村莊建設缺少合理規劃,制約著全村經濟建設和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自從推進“美麗鄉村”建設以來,黨支部立足未來,以建設“宜居鄉村”為主要目標,從解決熱點難點問題入手,突出重點狠抓落實,著手做好村莊規劃布局,規劃設計“玉笏朝天”旅遊休閒公園,引進現代農業和推進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大力推動土地流轉經營,並且與大象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合作,承租兩百六十多畝農田已經實現耕作,增加農民收入,整治鄉村環境衛生,全村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得到全面發展。
古蹟與風俗
下爐社有“太子爺廟”,農曆九月九日為“太子爺”慶祝壽誕。大溪邊社八月二十二日“相公”壽誕。洋坑社十一月十五日為“王公”壽誕。洪塘社九月二十六日為“太師祖”壽誕。全村有古榕3株、古樟1株、古“松柏”2株。
新中國人物
何穩祥,赤湖鎮黨委書記,漳浦縣土地局局長。
何立忠,官潯鎮黨委委員、武裝部長。
潘少鑾,廈門市杏林區杏林鎮鎮長。
何建文,漳州市片仔癀藥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書記。
何水英,廈門市鼓浪嶼區區長。
何永興,湖南長沙處級幹部。
何自盛,龍海縣農機局局長。
何養豐,廈門市杏林區國稅局稽查分局副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