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概況
下河清鄉位於河西走廊中西部,
酒泉市東部,距肅州城區50公里,地處
312國道必經之處,北靠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明花區,東面與酒泉市肅州區
清水鎮隔戈壁灘相望,西面與酒泉市肅州區
上壩鎮接壤,地域總面積29平方公里。全鄉共有四個行政村,25個村民小組,2個村辦林場,1700戶,總人口6287人,該鄉已基本實現村村通油路的目標,四個行政村呈輻射狀散布在鄉政府周圍,素有
西瓜之鄉的美譽。
下河清鄉是肅州區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已形成洋蔥、制種、棉花、草畜、商貿流通五大支柱產業。下河清鄉有大面積的漢代墓群:大、小淌溝漢墓群,西部四壩河西岸漢墓群,北部的紫金城墓群,西部的五壩河東岸漢墓群。
全鄉有各類企業115戶,其中鄉辦企業5戶,村辦企業4戶,個體
私營企業106戶,從業人員807人,資產在100萬元以上的企業2戶。2002年,全鄉工農總產值達到7740萬元,經濟總收入達到7119萬元,
鄉鎮企業總產值達到4054萬元,企業收入達到3554萬元,企業利潤達到165萬元,鄉
財政收入達到131萬元,村級集體積累達到60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661元。
歷史沿革
明《肅鎮華夷志》記載:河清堡,設在適中平川中地,土城周圍二百五十丈。東北至鹽池堡七十里,南至鎮夷所屬清水堡五十里,西南至金佛寺五十里,西北至臨水堡七十里,北至雙井堡六十里。內設防守官一員,軍丁五十五名,馬二十五匹,屯田一十頃七十九畝零,屯糧二百四十五石零,草三千九百二十束。所管沿路墩台五座,並無分管邊埂水頭。原系大路驛遞,萬曆三十一年,驛所甲軍七十七名,騾、牛四十五頭只,改發雙並堡。清《重修肅州志》記載:原有防守營,萬曆四十四年,盡將官兵調野麻灣堡,並作民堡,居民耕種。志書中言河清堡與其他堡城一樣置於明初,但《酒泉史話》言“元朝為了發展中西交往開闢了驛運大道,設立驛站。僅酒泉一帶就有高台、臨水、鹽池等十幾個驛站,與驛站相輔的還有急遞鋪。”明朝建國初沿襲元朝驛運,元朝時下河清有從高台、鹽池到酒泉的大路。所以應和其他重要驛站一樣始建於元朝,只不過城堡規模要小於明朝。
從明《肅鎮華夷志》、清《重修肅州志》、清《肅州新志》、《酒泉史話》可知:紫金城(河清堡)始建於元朝屬肅州路管,是重要的驛站和遞運所。明洪武年間置鎮夷千戶所,河清堡屬之,清《重修肅州志》云:鎮夷所,領鎮夷、深溝、鹽池、和清四驛、深溝、鹽池、和清三遞運所。萬曆三十一年,以地僻移驛於鎮夷雙井堡,萬曆四十四年,將剩餘兵丁盡調野麻灣堡,此堡雖廢為民堡。但仍然是高台、鎮夷、鹽池通往肅州的重要一站。
雍正三年高台千戶所和鎮夷千戶所合併為高台縣,河清堡歸高台管。雍正七年,因豐樂河、馬營河上下游分屬肅州、高台管,沿河人民常因澆水而起紛爭,為管理方便,甘肅總督岳鐘旗上書朝廷建議將高台所屬下河清、馬營、上鹽池劃歸肅州管,將甘州之高台劃歸肅州直隸州管。清末民國初,設有保甲局歸肅州之清水管。民國時屬酒泉縣的河東鄉(區)管,治在清水。
行政區劃
解放後,1955年撤區並鄉時改為下河清鄉,鄉政府駐地陳家樓莊。1958年紫金城(河清堡)被拆毀,所拆青磚和材料用於新建鄉政府和學校。1966年文革時改為紅衛鄉,1971年恢復下河清鄉。 下河清鄉,在肅州城東偏南50公里。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前,這裡還是一片孤獨的
綠洲。那時候,綠洲四面環繞著荒灘和
沙漠,沿途呈現出一片荒涼寂寞的景象。由此向戈壁灘西行30餘里,古道旁出現三個石人。這就是“石廟子”的石佛,預示著已出了下河清的地界。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後,於1956-1957年兩年間,甘肅省考古工作隊在肅州黨政部門和文化館的配合下,於下河清一帶考查、發掘,在下河清農場場部附近發現了三、四千年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一處,從地面撿得石斧、石刀等石器二十多件。同時,還發現了大面積的漢代墓群;如下河清綠洲東部邊緣的大、小淌溝漢墓群,西部四壩河西岸(今屬下河清農場)密布的大面積漢墓(已發掘清理了數10座,地面尚存15座大墓)。1983年發現北部的紫金城墓群,1984年又發現其西部的五壩河東岸漢墓群。這些豐富的地下埋藏,充分表明了下河清在古代史上的重要地位。此外,在下河清鄉的東部皇城村境內,地面上還保存著一座古城,俗稱皇城。它是西漢酒泉郡所轄的樂涫縣古城遺址,唐初又廢並置福祿縣於此。
經濟發展
下河清鄉是
酒泉市肅州區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產業化格局明顯,已形成
洋蔥、制種、
棉花、草畜、商貿流通五大支柱產業,5000畝優質洋蔥基地、10000畝玉米制種基地、50000隻羊、10000頭牛、2000畝飼草的草畜基地和圍繞上述農副產品開展的商貿流通業已成 為當地農民收入的主渠道。商貿流通為主的二三產業已初具規模,西瓜汁多味甜,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已成為區域性特產,遠銷其它省市,並有“西瓜之鄉”的美譽。2006年底,全鄉實現工農業生產總值1.42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567元,財政收入108萬元。農業產業化格局日趨明顯,農民增收渠道不斷拓寬,該鄉支柱產業是洋蔥、
玉米制種、棉花、草畜和商貿流通,農民人均純收入中來自上述五大產業的部分達到90%,72%以上的農產品全部為訂單化生產,年輸轉勞動力800人,農民工資性收入逐步成為農民增收的主渠道。
特色產業
種植業
下河清鄉是遠近聞名的“西瓜之鄉”,也是肅州區最早發展制種產業的鄉鎮之一。全鄉6287人擁有近3萬畝耕地,依託人少地多的優勢,農民通過發展制種、西瓜、棉花三大產業開闢了穩定的收入來源,是肅州區農民比較富裕的地方。該鄉結合市場行情,進一步最佳化產業結構,尋找農民增收新亮點。鄉村幹部積極和先鋒種業聯繫,將下河清鄉列為先鋒公司制種基地,落實玉米制種1萬畝,實行統一管理、統一收購、統一付款,保證了傳統產業上規模;圍繞發展“五千元田”,著力做強優勢產業,種植無公害西瓜5230畝;依託國營下河清農場“下河清牌酒花”品牌優勢,大力培育新興產業,引進種植啤酒花1500畝。
養殖業
下河清鄉按照“基地化建設、科技化養殖、規模化經營、產業化發展”思路,積極推進設施
養殖業發展,建立了紫金村標準化養殖示範小區。下河清鄉紫金村成立養殖專業合作社,使該鄉養殖產業向規範化、科學化發展邁出了重要一步。下河清鄉紫金村肉牛養殖示範小區,是肅州區2008年新建的16個養殖小區中標準最高的一個人畜分離肉牛養殖示範小區。小區位於紫金村林場,
由下河清鄉政府和紫金村共同投資建設。小區占地面積30畝,總投資120萬元,肉牛養殖戶20戶,存欄肉牛600頭,年出欄肉牛300頭,實現純收入60萬元的規模養殖示範小區。小區內建成了高標準圈舍10棟,大型標準化青貯池兩座,水、電、路實現了三通,並配套建成了辦公室、飼料庫、
獸醫室、消毒池等基礎設施。為了進一步擴大示範小區的規模,提升小區的整體示範功能,帶動周邊村組共同發展,紫金村積極組織相關人員到外地參觀學習,並籌措資金調引肉牛20頭、肉羊150隻進行科學養殖,逐步擴大養殖規模。
黨政建設
鄉黨委下設9個基層黨支部,其中村黨支部4個,共有50個黨小組,黨員352名,全鄉共有鄉村幹部47人,其中:鄉幹部29人(領導職數6人),村幹部1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