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下水徑村
- 地址:龍崗區布吉下水徑村
- 所屬地區:龍崗區布吉
- 所在城市:深圳
地圖信息,
明清時期,屬新安縣。1914年,屬寶安縣。1949年10月,屬寶安縣布吉鄉;1958年10月,屬紅旗公社;1959年1月,屬布吉公社;1979年1月,屬深圳市龍華區布吉公社;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布吉公社;1983年7月,屬布吉區;1986年10月,屬布吉鎮;1993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布吉鎮;2004年,屬布吉街道水徑社區。
世居村民主要為邱姓,南宋後期從福建遷移至廣東梅州,後輾轉遷至龍崗;明末從龍崗沙背壢遷至此地。村里還有劉姓,南宋嘉定元年(1208年)從福建遷移至今廣東潮州,後輾轉遷至東莞;清康熙年間從東莞遷移至此地。還有廖姓,南宋末年從福建遷至今廣東梅州,後輾轉遷至廣東淡水;明末從淡水遷移至此地。2015年末,戶籍人口496人,其中男性239人,女性257人;80歲以上20人,最年長者93歲(女);實際在村人口480人;農村留守兒童4人。非戶籍外來人口約2萬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70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16人,主要分布在馬來西亞、英國。世居村民均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傳統經濟以採石、種植水稻為主,兼種薯類,製作豆腐,養豬、雞、鴨等。20世紀80年代期,開始引進“三來一補”企業;1980年引進的“三來一補”企業華聲五金廠,為布吉街道第二家來料加工廠;2003年農村城市化後成立股份合作公司,集體經濟快速發展。現集體經濟以工廠房出租為主,個人以務工、經商為主。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村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工性收入等。自然資源有建築用石、河沙。傳統節慶食品有清明節的雞屎藤粄、糍杷粄,冬至的蘿蔔板等。清平高速S209線、吉華路經過該村,捷運5號線在該村設下水徑站。1970年通電,1981年實現村道水泥硬底化,1982年通自來水,1987年通電話,1996年通網際網路。村中建有下水徑幼稚園,2015年在園幼兒250人、教職工30人。還有康樂健身器材等體育設施。
傳統民居為客家民居,現存80座,多建於清末民初,每座占地面積約40平方米,因年久失修,大多已破敗、垮塌,已無人居住。
村內現存宗祠2座,為邱氏宗祠、劉氏宗祠,均建於清代。邱氏宗祠占地面積約80平方米,劉氏宗祠占地面積約90平方米。2座宗祠的內部牆體部分已垮塌,已不作為宗祠使用。原有廖氏宗祠,因年久失修,現牆體已完全垮塌,只剩舊址。
村內有1座碉樓,建於清末,外部結構尚好,樓高約15米。碉樓呈正方形,內部木結構,外牆三合土築,每層四面各設方形膫望孔,樓頂設魚形排水口。
每年清明節,村民們到山上祭拜祖先,祭品有雞、鴨、鵝、烤豬、水果等。該村保留吃客家大盆菜的傳統。
20世紀70一80年代,下水徑村曾有一支麒麟隊,由村民邱天福、彥文球等組成。逢年過節支喜慶場合,麒麟隊會在村中及深圳市區周邊鄉村參拜,進行舞麒麟。打功夫。要長棍、揮刀劍表演,各村村民非常熱情地燃放鞭炮迎接。
代表性人物:邱伯壽(1921-2007),1943年至1945年9月,先後任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膚第一支寶安大隊中隊長,寶安特派室軍事特派員,寶安大隊大隊長等職。1945年9月後,先後任東江隊江南指揮部第六團參謀主任、直屬大隊大隊長。
地圖信息
地址:深圳市龍崗區吉華路25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