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橫朗村

下橫朗村是廣東省深圳市龍華區大浪街道下橫朗社區下轄村,位於大浪街道西南部,距街道辦事處2.5千米,面積0.3平方千米。相鄰自然村有上橫朗村、賴屋山村。該村坐落於陽台山下,地勢較平緩。有小河名榕樹瀝,流經村南部;附近有賴屋山水庫。始建於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鐘姓在此定居。因位於陽台山下,有一山嶺擋住去路,乃命名為橫朗。在鐘姓之後,廖氏進入橫朗北部,發展為上橫朗村,橫朗老村就被稱為下橫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下橫朗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深圳市龍華區大浪街道下橫朗社區
  • 地理位置:大浪街道西南部
清朝,屬新安縣。1914年,屬寶安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屬寶安縣龍華鄉;1958 年,屬紅色公社;1959年,屬觀瀾公社;1961年,屬龍華公社;1979年,屬深圳市龍華區龍華公社;1981年,屬深圳市寶安縣龍華公社;1983年,屬寶安縣龍華區龍華鄉;1986年,屬龍華鎮龍華行政村;1993年,屬深圳市寶安區龍華鎮;1998年,屬龍華鎮同勝行政村;2006年,屬大浪街道;2011年,屬深圳市龍華新區大浪街道下橫朗社區。
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該村主要為鐘、張2姓。
2015年末,戶籍人口93人,其中男性53人,女性40人;80歲以上7人,最年長者97歲(女);實際在村人口8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42人。
傳統經濟為農業生產,現村集體經營主要為廠房出租。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等。特色傳統食品有春節圓籠叛、米餅、油角,清明艾葉板等。
省道S359線布龍公路經過該村。1983年通自來水,1985年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通電,1992年通電話,2000年通網際網路。有全民健身路徑、籃球場,有勞動者廣場、陽台山森林公園,有社區活動中心及社區圖書室,2015年藏書1000冊。
傳統民居為客家民居,已無存。
下橫朗學校舊址,位於下橫朗老村中部,民國時期建築,坐東北朝西南,面闊三間12.9米,進深11.3米,占地面積145.7平方米。正門兩側原有灰塑仿木隔扇、浮雕如意卷草紋,今無存。
該村有3處古窯址。宋代磚瓦窯址位於村前小溪下200米處,窯口已崩塌,20世紀90年代尚存部分窯膛。填土內有宋代磚瓦。
清代磚瓦窯址位於村中。20世紀90年代尚有開採陶土後形成的水池,稱為"碗泥池",長50 米,寬15米。清理後可見有堅硬的窯壁,未見燒造瓷器的痕跡,與周邊地區的磚瓦窯形制相同。民國時期的大型炭窯位於村西南的陽台山北坡山腰處。2009年3月對該炭窯進行發掘清理。該窯址坐西向東,由主窯和附窯組成,主窯內直徑2.8米,附窯內直徑0.8米,主窯內壁對稱設定4個煙道,煙道底部用青磚砌成。其中主窯門左側煙道與附窯煙道互通,主窯前部和頂部有所殘缺。
代表性人物∶
鐘水養(1864—1901),興中會會員,早年在美國檀香山活動,曾介紹孫中山加入洪門,後回鄉在龍華一帶發展三合會,成為當地洪門首領;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發動烏石崗起義,打出"反清滅洋"的口號,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領兵攻陷南頭城,並派先頭部隊趕赴三洲田配合三洲田起義,遭遇清軍圍剿,起義失敗後經香港逃往檀香山繼續從事革命活動;後病逝於美國檀香山。鐘水養夫婦墓原在陽台山下大肚坳,後因修建福龍路遷葬於大浪龍山墓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