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揚子北緣和華北南緣地殼上地幔結構研究

下揚子北緣和華北南緣地殼上地幔結構研究

《下揚子北緣和華北南緣地殼上地幔結構研究》是依託南京大學,由王良書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下揚子北緣和華北南緣地殼上地幔結構研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王良書
  • 依託單位:南京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下揚子北緣和華北南緣地區晚三疊紀發生了陸-陸碰撞造山,形成舉世矚目大別-蘇魯造山帶和郯廬斷裂帶,保存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超高壓變質帶,中、新生代岩漿作用強烈,並發育了蘊含豐富油氣資源的盆地和成礦帶。該區是揭示我國大陸南北碰撞縫合過程和動力學的關鍵地區。在江蘇和安徽交接地區布設寬頻帶三分量數字地震台陣,進行2-3年觀測,利用遠震和近震的數字地震記錄,以及中國和全球 地震台網記錄,進行該區地殼上地幔結構研究,獲得包括Vp、Vs和泊松比等參數橫向變化,以及上地幔各向異性特徵;進一步結合岩石圈熱結構和深部物質組成,以及地質、地球物理綜合研究結果,分析該區岩石圈流變學橫向不均一性特性及其所反映的深部過程和地球動力學;為探索中新生代期間揚子與華北碰撞及碰撞後的構造演化與大陸動力學,以及該區自然資源的勘探評價和地震災害預防提供深部依據。

結題摘要

下揚子北緣和華北南緣地區晚三疊紀發生了陸-陸碰撞造山,形成舉世矚目大別-蘇魯造山帶和郯廬斷裂帶,保存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超高壓變質帶,中、新生代岩漿作用強烈,並發育了蘊含豐富油氣資源的盆地和成礦帶。該區是揭示我國大陸南北碰撞縫合過程和動力學的關鍵地區。 項目通過寬頻地震流動觀測獲得第1手觀測數據,並收集固定台站等相關觀測,採用接收函式、S波分裂和各向異性、P和S波層析成像等方法研究,獲得了下揚子北緣和華北南緣地殼上地幔結構橫向差異特徵。S波分裂的快波方向是揚子與華北克拉通碰撞和太平洋板塊俯衝及俯衝弧後擴張3期地球動力學過程中形成的,下揚子塊體上地幔過渡帶厚度與華夏塊體有明顯差異,表明下揚子塊體和華夏塊體有不同的深部熱狀態,且華夏塊體地殼上地幔相對較熱。P波層析成像結果表明,下揚子北緣和華北南緣上地幔存在北東方向低速帶和高速體。高速體可能是殘留的揚子板塊的俯衝板片,低速帶可能是中生代廣泛的岩漿作用的深部背景。這些成果豐富了對下揚子北緣和華北南緣地殼上地幔結構的認識,為揭示該地區早中生代以來盆地和造山帶形成演化、岩漿作用的地球動力學過程提供了深部依據,為該區礦產和油氣資源勘探和評價以及地震和地質災害評價預防等方面提供基礎依據。 項目研究成果發表了6篇期刊論文,其中5篇發表在JGR、EPSL和Tectonophysics等國外SCI期刊上,1篇發表在國核心心期刊上,1篇國際會議(AGU會議)論文。發表的論文已被引用43次,單篇引用23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