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崔村(山東省萊蕪市萊城區和莊鄉下轄村)

下崔村(山東省萊蕪市萊城區和莊鄉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下崔村隸屬萊城區和莊鎮,位於萊城東北23公里、鄉政府駐地南8公里處。東邊與苗山鎮的欒家莊接壤,西與王家莊相鄰,南與北苗山村相鄰,北靠上崔家莊。村東有山,曰小寨,村西有河,叫匯河。二O五國道和博萊高速公路分別從村東、村西穿過。這是一個山青水秀、交通便利的小山村。全村現有193戶,645人,耕地面積759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下崔村
  • 行政區類別:村莊
  • 所屬地區:萊城區
  • 地理位置:萊城東北23公里
  • 面積:耕地面積759畝
  • 人口:645人
  • 耕地面積:759畝
村莊介紹,人文自然,

村莊介紹

據《孫氏譜》記載,村民由上崔家莊分遷至此建村,因鄰上崔家莊,以村名村,冠以“下”字,故名下崔家莊。村中有李、王、張、岳、劉、楊、尚、吳、孫等姓。以李姓人口為最多。不知何故,建村時的崔姓已不知去向。
清《康熙萊蕪縣誌》記載:“倉山保·下崔家莊”。
1937年,下崔村屬萊蕪縣石馬區管轄;1945年劃歸萊蕪縣常莊區;1958年歸屬萊蕪縣嗇泉鄉;1959年加入常莊人民公社;1984年屬於常莊辦事處管轄,1985年,劃歸和莊鄉。
村內大小兩河將村子分為3個自然村落,分別稱謂大莊、河西和北河崖,其中以大莊居住人口最多。相傳大莊北頭有一古槐,虬勁蒼鬱,七八人合抱剛好圍攏,樹幹中空成洞,可容納三四個人。夏日,樹冠鬱鬱蔥蔥,遮天蔽日,村民多到樹下納涼,談古論今,孩子們則爬上爬下,捉迷藏做遊戲。1958年大煉鋼鐵時被毀。村老街兩頭各有火神廟一座,遙遙相對,廟宇雖小,卻也設計精巧合理,透露出古人高超的建築藝術和風格。據說廟內神像栩栩如生。村人常來此焚香跪拜祈福。街南小廟依然完好,而街北小廟已蕩然無存。
大莊西北方向有一溝,溝內有一泉,泉水常流,清醇甘洌。村民多從此汲水飲用。槲樹嶺廟就在此泉的右上側。傳說槲樹嶺廟是“泰山奶奶”的行宮之一。整個建築分前後兩部分。解放前,每年的四月初八廟會,四月初八這天善男信女雲集,遊人如織。

人文自然

村東有山叫小寨,二O五國道就從山腳下經過。小寨原先並無名稱,太平天國運動期間,村民為避亂在山頂建有石寨而得名。石寨依山頂走勢而建,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說。現保存完好。雨過天晴,在此可遠眺泰山極頂,也可鳥瞰下崔全貌。順山脊東行五、六百米就是大寨,大寨更為陡峭,只有一條路可上得去。大寨東南的山頂上,有一山洞,深不可測,常年細流如注,據說洞中生雲,則大雨將至。
下崔村重視農田水利建設。早在1969年,就建成大型揚水站l座。此項工程不僅解決了村東、村南大部分土地的灌溉問題,而且成為該村一道靚麗的風景線。1977年,建成高標準農田300畝。1978年,村西改河造地,並沿河建成南北長千餘米的護田堰。1989年在村北建水池1個,1990年完成配套工程,村北土地得以灌溉,全村人也吃上了自來水。l998年,幾個村民購得小流域治理收益權,他們建起攔水壩5個,實現了養殖、灌溉等多元化利用,村民多因此而致富。
下崔村人蔬菜種植和經營由來已久,早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幾乎家家戶戶都種植西紅柿、香菜。並帶出了一批蔬菜批發運輸個體戶。特別是香菜的種植,已形成規模,成了名副其實的“香菜村”。下崔村又規劃建成了板栗園、旱菸區。
下崔村的教育有較快發展。1982年,完成舊校舍改建,教學成績年年優秀。1999年8月,合併到下佛羊國小。恢復高考以來,村中有大學畢業生14人。
槲樹嶺廟:建於唐代(具體時間無法考證),占地面積10餘畝,庭院中有一棵大槲樹而得名。殿堂內,諸尊神像千姿百態,栩栩如生。牆上有詩文、燈謎,壁畫多反映人死後的情景,如閻靈關、望鄉台、小鬼推磨、二夫爭妻、上刀山、下火海、進油鍋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