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岩寺(重慶市雲陽縣下岩寺)

下岩寺(重慶市雲陽縣下岩寺)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下岩寺》位於重慶市雲陽縣龍脊嶺公園的天宮包。占地16畝。歷史悠久,風景獨特。住持:釋果利法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下岩寺 
  • 教別:佛教 
歷史風貌,新寺風貌,題字,主要景點,所獲榮譽,

歷史風貌

下岩寺又名燕子龕,曾有別名“雲崖滴翠”、“古書屋”等。原址位於原雙江鎮塘坊村江邊,占地面積200餘平方米,整個寺院建在一塊凹進去的大岩石下,現已被水淹沒。此廟始建於漢代,初為民間佛教勝地。後經盛唐、宋的發展,特別是雲遊禪師圓寂及王維、蘇軾、蘇轍、黃庭堅、范成大、陸游等數十位歷朝名人詩文稱頌,寺中摹刻、字畫、雕塑日益增多,琳琅滿目,逐漸從川東地區長江沿岸最著名的禪院。
老下岩寺規模宏大。洞高十五丈有餘,深二十餘丈,長近五十丈,寬敞幽深,周圍古樹繁茂,青藤盤繞懸吊四周,洞頂長年飛瀑長瀉洞口,濺起團團珠玉,好似仙境下移,別有洞天。“石壁刻佛像,高者一二丈,小者兩三寸,不可以數計。佛殿僧寮,遊客憩息之所,為屋十數間,樓六七楹,內諸龕沛如,外修竹千萬桿,其上有懸瀑蕩漾檐際,江盛漲時,水往往漫入寺中,盛夏如深秋,‘避暑者群詣焉。’客船上下,但見水竹參差,不知其間有寺也。”
唐朝時期,隨著佛教的興起,下岩寺逐漸發展成為寺院,人們稱為燕子龕。唐開元末年,著名山水詩人王維途經燕子龕時,寫下了《燕子龕禪師》一詩。唐朝末年,劉道禪師(河北無極縣人)雲遊至燕子龕,戀廟宇結構驚奇,景色奇幽,於是定居於此,並自己開鑿石龕一口,囑咐徒弟在他圓寂後將自己葬於龕內。由此,劉道禪師被後世尊為雲陽開岩第一祖。
公元1067年元月,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和蘇轍兄弟受雅州知府推薦,乘船入京師面君。在雲安駐足時,恰逢也在此停留的著名詩人黃庭堅,三人便相邀遊歷下岩寺。見這裡雄渾壯闊的山川河流景象,蘇軾提筆寫下了《下岩留題》:“子瞻、子由與侃師至此,院僧以路惡見止。不知仆之所歷,有百倍於此者矣。丁末正月二十日書。”作為沿江的一處重要佛教聖地,下岩寺里文人墨客往來不絕,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王維、陸游、范大成……這一個個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光芒四射的名字都和下岩寺結下了不解之緣。

新寺風貌

隨著三峽蓄水,原來的下岩寺已淹沒江中,新下岩寺位於新縣城龍脊嶺公園。沿著兩江廣場的挽龍橋,向上走200米,即可看見新建下岩寺的輝宏面貌!
新下岩寺依然為“座岩臨江”風格,復建新址選在龍脊嶺公園濱江路展龍埡裡邊的一處岩壁處,占地近十六畝,這個古建築工程為重檐歇山式,分為大雄寶殿、藏經樓、山門殿、廂房、佛堂、鐘樓、鼓樓等,總建築面積2140.991平方米。傳承優秀歷史文化和中國佛教文化。
新建下岩寺依靠天宮包,正前方是長江和彭溪河的交匯處。山水園林與現代化寺院建築渾然一體,相互襯托,又不失古樸、肅靜。整個寺院格局對稱,使用青瓦、紅牆、燙金彩繪、石料地面,猶如皇宮。使用獨特雄偉的飛檐更具佛家靈氣,用雕刻山水的名貴石材做欄桿獨顯莊重。更有九龍呈祥、善惡因果報、大蓮花台座等具有佛教特色的雕刻讓人肅然起敬。殿堂牆壁上繪畫的東方淨琉璃世界、地獄輪迴圖、西方接引圖、十二藥叉神將圖等讓人身臨其境,不由自主的就會諸善奉行!寺院在現任住持上果下利法師帶領下,定期講經弘法,開展慈善慰問、放生、祝聖、培訓等法會。已成為雲陽信眾心中不可缺少的的心靈歸宿。

題字

山門殿上下岩寺三個字是由惟賢長老(原重慶市佛教協會會長)親筆題寫,見證了下岩寺歷史與滄桑。
大雄寶殿四個字是由身振大和尚(現任重慶市佛教協會會長)題寫,重現了下岩寺的繁榮與濟世情懷。
其他牌匾均有各個名山古剎大德高僧題寫,更有對聯、古詩等名人字畫。

主要景點

新建下岩寺恢復有九龍壁、山門殿、大雄寶殿、鐘鼓樓、藏經樓、念佛堂、藥師殿,地藏殿,五觀堂、念佛堂、小沙彌像、菩提樹等。
下岩寺(重慶市雲陽縣下岩寺)

所獲榮譽

2017年初被重慶市宗教委評為:和諧寺觀教堂。在重慶佛教協會組織的講經活動中獲得多次榮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