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城村,位於鵝埠鎮西部,距鎮政府 1.2 千米。與蛟湖村、西寨村、上街村、長埔村相鄰。始建於清乾隆年間,因吳姓先祖吳東陽由海豐蘭巷吳(今海豐縣城中心)遷此定居而形成。因村落位於蛟湖村南側下方,且建村時規模較大,村四周築有堅固如同城牆的圍牆而得名下城村。相傳,該村人口最多時數千人,是建設縣城的備選地點,後因故未建,且圍牆堅固,建有四大“城門”(東門為林姓、西門為吳姓、南門為陳姓、北門為朱姓),是以得名“下城”。地處平原,南門河 ( 又名四清河 ) 在村南自西向東流過。
清代,屬惠州府海豐縣楊安都。民國時期,先後屬海豐縣第四區、第三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屬海豐縣鵝埠鄉;1952 年 1 月,屬粵東地區;1956 年 3 月,屬惠陽專區海豐縣西湖鄉;下城1958 年 9 月,屬海豐縣雄鵝人民公社;1959 年,屬鵝埠人民公社;1984 年 1 月,屬鵝埠區公所;1987年 4 月,屬鵝埠鎮蛟湖行政村;1988 年,屬汕尾市海豐縣鵝埠鎮蛟湖行政村;2011 年 2 月,納入深汕特別合作區;2017 年 9 月,納入深圳市深汕特別合作區。
村民主要有葉、吳姓。葉姓為第一大姓,明代自福建遷至廣東梅州;清代自梅州遷至海豐縣赤石鎮洛坑村;清道光年間之後再遷至此地。吳姓先祖自福建遷至廣東海豐蘭巷吳,清乾隆年間由海豐蘭巷吳遷至此地。村民均為漢族,葉姓村民為廣府民系,使用尖米話;吳姓村民使用福佬話。
2020 年末,該村戶籍總戶數 73 戶,戶籍人口345 人,其中男性 185 人,女性 160 人;80 歲以上 8 人,最年長者 88 歲(男);實際在村人口 229 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 5 人。
傳統經營以農業為主,種植水稻、馬鈴薯、番薯、沙姜等,部分村民兼飼養家禽,種植鳳梨、龍眼等。現有部分青壯年外出務工。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農業收入、工資性收入等。
國道 G324 線經過該村。20 世紀 70 年代用柴油機發電,80 年代接通電網,90 年代通電話,21 世紀初通網際網路,2011 年通自來水,2012 年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
傳統民居現存 60 座,有 10 多戶人家居住。村內吳氏老屋始建於清代,重修於 2013 年。朝向南偏西 15°,總占地面積約 320 平方米。兩側圍屋已改建,現僅存中軸線上五開間三進的吳氏宗祠。前有半月池,正中開圍門。中堂內原有屏風門,現僅保留柱礎兩個。後堂供奉祖先牌位。
葉氏老屋始建於清代,重修於 1992 年。坐西向東。前有半月池,圍牆、圍門為近代重修。圍門門額書“南陽堂”。圍內正中為三開間兩進一天井的葉氏宗祠。圍內圍門北側有水井 1 口,井口呈方形,用石條圍砌而成,井壁用鵝卵石砌成。圍內其他建築改建後變化較大,布局結構均失去原貌。
葉姓村民每年農曆八月初到洛坑參加祭祖活動,吳姓則每年清明節到海豐蘭巷吳參加祭祖活動。村中供奉“二王爺”(三山王爺之一)。農曆二月二十五是“王爺誕”,村中舉辦集體祭祀活動,家家戶戶請客,村集體唱大戲。據明《三山明貺廟記》記載,三山國王“肇跡於隋,靈顯於唐,受封於宋”,迄今已有 1400 年的歷史,揭西河婆三山國王祖廟是海內外 6000 多座三山國王廟的鼻祖,奉祀三山國王。
除夕夜,合家團圓,村民要採集桂樹葉等煮水給家人沐浴,表示辭舊迎新之意。正月初一早上,各家各戶吃“齋菜”。正月初三,家家打掃衛生,把垃圾附上“紙錢”,送出門外,叫做“逐窮鬼”。
正月十一至正月十六是開燈節,正月十一到十三開燈,正月十六完燈。村中上年生男孩的村民要在祠堂掛燈,還要祭祖請“丁酒”,宴請親朋鄰里。一年中,村民較為隆重的節日主要是王爺誕、端午節和中秋節。
1923 年 7 月 26 日、8 月 5 日,村子兩次遭受颱風襲擊,連續兩年農業失收。
代表性人物:
吳英(1905—1926),烈士。任紅軍四十九團二營二連排長。1926 年參加赤衛隊,同年 9 月於普寧縣戰鬥中犧牲。
葉日芳,參加革命時化名葉芬,1922 年 8 月受彭湃之邀參加農會,1923 年任鵝埠農會會長,是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 年任鵝埠分區蘇維埃主席,是年,大革命失敗後前往香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生、劉志遠、葉梅等曾到下城村尋訪葉日芳下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