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園地村

下園地村

下園地自然村隸屬於喬後鎮柴壩村委會,屬於半山區。據有關資料顯示,該村距離村委會2.00公里,距離鎮4.00公里。國土面積0.93平方公里,海拔1,950.00米,年平均氣溫18.00℃,年降水量1,150.00毫米,適宜種植玉米等農作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下園地村
  • 所屬地區:喬後鎮
  • 面積:0.93平方公里
  • 年平均氣溫:18.00℃
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農村經濟,特色產業,人口衛生,文化教育,村務公開,基層組織,相關內容延伸,

自然資源

據有關資料顯示,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23.00畝(其中:田50.00畝,地73.00畝),人均耕地1.04畝,主要種植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723.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200.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1.69畝,主要種植核桃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40.00畝,其中養殖面積2.00畝;荒山荒地420.00畝,其他面積94.00畝。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6年底,已實現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全村有34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有34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34戶;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29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23戶。  該村到鄉鎮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3.0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3.00公里。全村共擁有機車4輛。
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4戶,裝有太陽能農戶2戶,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50.00畝,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40.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34畝。 該村到2006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有34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31.5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6.30萬元;畜牧業收入9.00萬元(其中,年內出欄肉豬268頭,肉牛35頭,肉羊230頭);林業收入10.80萬元;第二、三產業收入3.40萬元;工資性收入1.00萬元。
農民人均純收入1,694.0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畜牧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0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7人,在省內務工7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畜牧業,主要銷售往洱源縣。2006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18.00萬元。

人口衛生

據有關資料顯示,該村有農戶34戶,共有鄉村人口118人,其中男性60人,女性58人。其中農業人口118人,勞動力83人。該村以白族為主其中白族72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鄉)衛生院,該村距離村委會衛生所4公里,距離鎮衛生院6公里。  到2006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18人,享受低保3人。

文化教育

據有關資料顯示,該村小學生就讀到三台場國小,中學生就讀到喬後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0.50公里,距離中學6.00公里。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8人,其中小學生6人,中學生2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6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22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75.30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

基層組織

據有關資料顯示,該村設黨小組1個,黨員總數2人,黨員中男黨員2人。團員8人。

相關內容延伸

什麼是自然村? 自然村(village)是由村民經過長時間聚居而自然形成的村落。它受地理條件、生活方式等的影響。比如在山裡頭,可能幾戶在路邊居住幾代後就會形成一個小村落,這就叫自然村。
中國有些地方習慣上將自然村稱作“莊”或“屯”,是鄉村聚落最基本的組成部分。通常由一個大自然村或幾個自然村聯合組成一個行政村。自然村的分布、形態、規模和建築結構深受所處地區自然地理條件(水源、氣候、地形及建築材料特性等)、經濟條件、風俗習慣等社會因素的影響,反映與周圍環境的某種適應。自然村數量大、分布廣、規模大小不一,有僅個別住戶的孤村(如在山區),也有數百人口的大村(如在人口稠密的平原地區)。
自然村經濟結構較單一,一般由主要從事農(林、牧、副、漁)業的人口居住。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因鄉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商品經濟的發展,不少自然村不僅限於單純經營農牧業,還建起了小型工業企業、零售商業和服務業設施,有的還發展成為經營非農產業的專業村。
自然村與行政村的區別,不只是規模的大小區別,根本區別在於行政村建立村委會組織、建立黨的支部委員會(總支、黨委),而自然村不建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