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台子村隸屬萊城區高莊街道辦事處,位於萊城西南3公里,辦事處駐地西1公里處。汶河南岸,西鄰坡草窪村,南鄰上台子村。地處丘陵,耕地577畝,184戶,637口人。
據《畢氏譜》記載:清朝初年畢姓由槲林前遷此建村。址在上台子北,以地名村,冠以姓氏,曾名畢家台子。因重名,改稱下台子。 民國二十四年《續修萊蕪縣誌》記載:“樂英鄉·下台子”。1939年萊蕪劃為三縣,下台子屬新甫縣;1945年10月4日恢復萊蕪縣建制,下台子屬萊蕪縣汶南區高莊鄉;1951年改為第六區;1955年復稱汶南區:1958年10月改為礦山人民公社; 1964年改為高莊人民公社;1984年改為高莊辦事處;1985年10月改為高莊鎮;2001年1月改為高莊街道辦事處,隸屬關係未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下台子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山東省
- 面積:1.39平方公里
- 人口:637人(2014年)
地圖信息,
下台子村有400年的歷史,當初只有畢姓。以後高、孫、林、張、郭、亓6姓陸續遷來,其中,畢、高兩姓人口占80%。族姓之間,不分眾寡、貧富強弱,團結和睦,耕耘讀書,禮尚往來,互助互利,世代相傳。
下台子村土地肥沃,有丘陵,有平原,景色秀麗,人傑地靈。與辦事處駐地相鄰交通便利,高莊通往牛泉的大道從該村經過,是原鄉公所,高莊管理區的駐地。原高莊銅管、耐磨件廠、高莊罐頭廠、兔毛加工廠,高莊食品公司、高莊供銷社、採購站、食品加工廠都在該村的土地上。
下台子村民勤勞智慧。解放前曾經出現過大財主,高嚴、高越擁有上百畝土地,開設油坊、酒店、商店,牛羊成群,成了遠近聞名的大戶。藝人高玉章曾多次去岱廟,泰山上進行雕塑。但是,也有一大部分農戶,生活貧困,有的下關東、去山西,逃荒度日。1939至1948不足200口人的小村就有50多人逃荒在外。
下台子村人民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該村曾是還鄉團的據點,他們要錢要糧欺壓百姓,但沒有壓倒覺悟起來的人民。1938年村民林同文參加過洪濤領導的徂徠山起義。也有1939入黨的黨員。他們曾經為黨做過一些有益的工作。1945年,林方元入黨,任農救會長,積極實行土地改革,動員參軍參戰,組織民兵支前抬擔架、救傷員,先後有十幾名青年參加解放軍,為解放全中國做出了很大貢獻。在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開封戰役、淮海戰役中,該村先後有4名同志成為革命烈士。其他同志在部隊或地方擔任過重要職務,為黨的事業工作。他們是下台子村人民的榮耀,也是家庭的光榮。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村民安居樂業。1954年冬,村民自發組織互助組,初級社,由部隊轉業的黨員畢於明任黨支部書記。按“地四勞六”分配。1956年進入高級社與坡草窪村、上台子村、響水村合併一個大社,名日“建新社”。村里實施“人七勞三”、“困難加補助”的社會主義分配原則。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他們利用當地資源,成立了石料廠、石灰窯廠。石料、石灰除滿足本地附近單位所求之外,還銷往外地。以後又建起了建築隊、運輸隊、
1972年開始農業學大寨,改造糧田,造大寨田。1968年大旱,為解決人畜用水,特別是莊稼用水,村里組織打井。從1968年至2001年共打深井2眼,機井15眼,二級揚水站l處。特別是1989年,該村的二級揚水工程,投工1萬個,投資10萬元,共鋪設管道1500米,修防滲渠道3000米。新上變壓器1台,泵房兩處,使該村所有農田全部變成了水澆田。2001年他們又對土地進行了調整。路成渠成,旱能澆澇能排,利於機作,高產豐產的良田,糧食產量由解放初期畝產200斤提高到現在的1噸糧。下台子村解放初期就辦過國小,辦過識字班,以後又與上台子、坡草窪、高莊合併辦過國小、國中,培養了一批對國家有用的人才。恢復高考以來,先後有60餘人考入大中專重點院校。1997年畢京濤以優異成績考入上海交通大學。畢業後去新加坡深造。之後,又有人考入山東大學、青島海洋大學等……。下台子村出人才,被四鄰八鄉傳為佳話。下台子村人心靈手巧,能工巧匠人才輩出。
經濟意識很強,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村裡的加工業、手工業,建築業以及第三產業迅猛發展,安排了全部的剩餘勞力。現在從事木工業的人數不下20餘人,比較有名的是惠明家具城。從事建築業的3個隊達到100餘人,其中能蓋高層樓房,質量達標的是高太敏建築隊,另外還有裝飾、管道安裝隊兩個,另外在高速公路兩側建大型恆溫庫1座,中型麵粉廠1處,預製廠l處,糕點加工房1處,另外還有加油站,收、代購點,批發、飯店等。高俊敏辦的玩具廠,從業人員50餘人,產品出口到日本、韓國等地區。特別是1985年該村興建的磚廠,從業人員80餘人,年加工紅磚140萬塊,產品供不應求,成為村裡的主要經濟來源。
下台子村正在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隨著經濟收入的提高,很多人蓋了樓房,買了小轎車,家家戶戶安裝了電話,閉路電視,用上了自來水。人人吃不愁,穿不愁。村里幾十年來未發生重大刑事案件,無重大災害事故,無越級上訪,計畫生育率達到百分之百。人心思治,安居樂業。1996年以來被區政府命名為文明單位,年年被辦事處評為雙文明先進單位。如今,他們正沿著社會主義的康莊大道,奮勇前進,下台子的明天會更加美好。
下台子村土地肥沃,有丘陵,有平原,景色秀麗,人傑地靈。與辦事處駐地相鄰交通便利,高莊通往牛泉的大道從該村經過,是原鄉公所,高莊管理區的駐地。原高莊銅管、耐磨件廠、高莊罐頭廠、兔毛加工廠,高莊食品公司、高莊供銷社、採購站、食品加工廠都在該村的土地上。
下台子村民勤勞智慧。解放前曾經出現過大財主,高嚴、高越擁有上百畝土地,開設油坊、酒店、商店,牛羊成群,成了遠近聞名的大戶。藝人高玉章曾多次去岱廟,泰山上進行雕塑。但是,也有一大部分農戶,生活貧困,有的下關東、去山西,逃荒度日。1939至1948不足200口人的小村就有50多人逃荒在外。
下台子村人民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該村曾是還鄉團的據點,他們要錢要糧欺壓百姓,但沒有壓倒覺悟起來的人民。1938年村民林同文參加過洪濤領導的徂徠山起義。也有1939入黨的黨員。他們曾經為黨做過一些有益的工作。1945年,林方元入黨,任農救會長,積極實行土地改革,動員參軍參戰,組織民兵支前抬擔架、救傷員,先後有十幾名青年參加解放軍,為解放全中國做出了很大貢獻。在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開封戰役、淮海戰役中,該村先後有4名同志成為革命烈士。其他同志在部隊或地方擔任過重要職務,為黨的事業工作。他們是下台子村人民的榮耀,也是家庭的光榮。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村民安居樂業。1954年冬,村民自發組織互助組,初級社,由部隊轉業的黨員畢於明任黨支部書記。按“地四勞六”分配。1956年進入高級社與坡草窪村、上台子村、響水村合併一個大社,名日“建新社”。村里實施“人七勞三”、“困難加補助”的社會主義分配原則。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他們利用當地資源,成立了石料廠、石灰窯廠。石料、石灰除滿足本地附近單位所求之外,還銷往外地。以後又建起了建築隊、運輸隊、
1972年開始農業學大寨,改造糧田,造大寨田。1968年大旱,為解決人畜用水,特別是莊稼用水,村里組織打井。從1968年至2001年共打深井2眼,機井15眼,二級揚水站l處。特別是1989年,該村的二級揚水工程,投工1萬個,投資10萬元,共鋪設管道1500米,修防滲渠道3000米。新上變壓器1台,泵房兩處,使該村所有農田全部變成了水澆田。2001年他們又對土地進行了調整。路成渠成,旱能澆澇能排,利於機作,高產豐產的良田,糧食產量由解放初期畝產200斤提高到現在的1噸糧。下台子村解放初期就辦過國小,辦過識字班,以後又與上台子、坡草窪、高莊合併辦過國小、國中,培養了一批對國家有用的人才。恢復高考以來,先後有60餘人考入大中專重點院校。1997年畢京濤以優異成績考入上海交通大學。畢業後去新加坡深造。之後,又有人考入山東大學、青島海洋大學等……。下台子村出人才,被四鄰八鄉傳為佳話。下台子村人心靈手巧,能工巧匠人才輩出。
經濟意識很強,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村裡的加工業、手工業,建築業以及第三產業迅猛發展,安排了全部的剩餘勞力。現在從事木工業的人數不下20餘人,比較有名的是惠明家具城。從事建築業的3個隊達到100餘人,其中能蓋高層樓房,質量達標的是高太敏建築隊,另外還有裝飾、管道安裝隊兩個,另外在高速公路兩側建大型恆溫庫1座,中型麵粉廠1處,預製廠l處,糕點加工房1處,另外還有加油站,收、代購點,批發、飯店等。高俊敏辦的玩具廠,從業人員50餘人,產品出口到日本、韓國等地區。特別是1985年該村興建的磚廠,從業人員80餘人,年加工紅磚140萬塊,產品供不應求,成為村裡的主要經濟來源。
下台子村正在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隨著經濟收入的提高,很多人蓋了樓房,買了小轎車,家家戶戶安裝了電話,閉路電視,用上了自來水。人人吃不愁,穿不愁。村里幾十年來未發生重大刑事案件,無重大災害事故,無越級上訪,計畫生育率達到百分之百。人心思治,安居樂業。1996年以來被區政府命名為文明單位,年年被辦事處評為雙文明先進單位。如今,他們正沿著社會主義的康莊大道,奮勇前進,下台子的明天會更加美好。
地圖信息
地址:濟南市萊蕪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