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南村(廣東省東莞市樟木頭鎮金河社區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6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下南村,位於樟木頭鎮東南部,距鎮政府6千米,總面積0.01平方千米。該村坐落於丘陵地帶,村邊有背夫山,海拔200米。與上南村、坭坑村、竹排村相鄰。始建於清同治八年(1869年),因村落南邊有一湖,而名為“南湖”。1949年更名為下南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下南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東莞市樟木頭鎮金河社區
  • 地理位置:樟木頭鎮東南部
清末,屬東莞縣戌廳。民國時期,屬第四區石馬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先後屬新三區樟石鄉、第八區豐石鄉,樟木頭大鄉;1961年10月,屬樟木頭人民公社古坑生產大隊;1983年,屬樟木頭區古坑鄉;1987年,屬東莞市樟木頭鎮古坑管理區;1999年,屬樟木頭鎮古坑行政村;2003年,屬樟木頭鎮金河行政村;2005年,屬樟木頭鎮金河社區。
世居村民皆為蔡姓,其先祖於唐朝末年從山東濟陽遷福建寧化赤崗高梧村,後輾轉遷廣東梅州松源、揭西河婆尖田尾,明崇禎五年(1632年)遷東莞樟木頭官倉窩,清同治八年再遷至當地。
2015年末,戶籍人口105人,其中男性56人,女性49人;80歲以上4人,最年長者87歲(男)。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6人。村民均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東莞樟木頭話。
傳統生產經營以農業為主,種植的農作物有水稻、番薯、花生,以及荔枝、龍眼等果樹。改革開放後,隨著工業化的推進,傳統農業逐漸衰退。現時,村集體經營以商鋪出租為主,2015年總收入11.9萬元,總支出0.8萬元,純收入11.1萬元。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農業收入、工資性收入、集體經濟分紅等。特色農產品有荔枝(觀音綠、糯米糍、桂味)、石硤龍眼、雞心黃皮。傳統節慶食品有年糕、艾粄、雪丸粄、粽子、蘿蔔粄。
20世紀70年代通電,80年代通自來水,90年代通電話、全村村道實現水泥硬底化,90年代末通網際網路。村中有健身器材1套。
村內有客家傳統民居30座,建於19世紀初期,總占地面積約5000平方米。保存基本完好,有人居住。
村存有揭西縣河婆蔡氏族譜編委會編印的《蔡氏族譜》,由蔡子培、蔡子祺、蔡品中等人於1990年編修的《續編蔡氏族譜》,由馬文華於2011年編修的《金河社區志》。
每年春節前,在社區大院舉辦“敬老日”活動,宴請全村60周歲以上老人。
每年正月初一,村組織麒麟隊到每家每戶參門拜年,以迎祥納福,保佑一年平安。
正月初八,村中凡上年新生男嬰的家長到祠堂舉行“點燈”禮。新生男嬰的父親每天都要為油燈加燈油,保證油燈不滅,直至元宵節後結燈。只有在完成“點燈”禮後,孩子才能得到家族的承認,成為家族的正式成員。點燈儀式結束後聚餐。
孩子出生滿月稱彌月,親戚朋友購備新衣、新帽、新背帶、玩具等前去祝賀。主人在酒樓設宴招待來賓,有的在家中設宴,簡單行事。
每年清明節,蔡氏村民製作艾粄,購買紙錢、香燭等到先祖墓地祭祖,客家人稱為“拜山”。
1943年春,連續4個月未下雨,米價飛漲,餓死很多人。下南村民多出外乞討。
1964年,年內有5次颱風掠過古坑(含下南村),農業生產遭受嚴重損失。
1987年,樟木頭鎮政府撥款,把上南、下南兩個村之間的羊腸小道改造成一條3米寬的水泥硬質路面,全長7300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