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元良村委會隸屬安寧市縣街鎮,地處縣街鎮西南邊,距縣街鎮政府所在地9公里,距安寧市22公里。據有關資料顯示,全村轄小箐口、上元良、中元良、下元良、龍泉、白登、車鋪里7個村民小組,有農戶832戶,有鄉村人口2759人,其中農業人口2694人,勞動力1884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243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下元良村
- 地址:安寧市縣街鎮
- 農業人口:2694人
- 全村國土面積:94.08平方公里
村情概況,自然資源,基層建設,基礎設施,發展重點,文化教育,人口衛生,人文地理,經濟發展,特色產業,新農村建設,
村情概況
全村國土面積94.08平方公里,海拔1944米,年平均氣溫 14.8 ℃,年降水量877.4毫米,適合種植糧食、水果等農作物。2008年全村經濟總收入4594.45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089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第二、三產業為主。
自然資源
據有關資料顯示,該村有耕地總面積2681.1畝(其中:田1682.6畝,地998.5畝),人均耕地1.02畝,主要種植糧食、水果等作物;擁有林地138047.95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143.75 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44 畝,主要種植紅梨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35畝,其中養殖面積5畝;其他面積255.9畝。有磷礦、石英砂等資源。
基層建設
該村建有黨總支1個,下設黨支部6個,共有黨員107人,少數民族黨員14人,其中男黨員68人、女黨員39人。 村委會由主任(兼書記)、副主任、委員等組成,下設小箐口、上元良、中元良、下元良、龍泉、白登、車鋪里7個村民小組。
該村建有團總支1個,團支部7個,共有團員50人。
基礎設施
截止2008年底,該村已實現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全村有828戶通自來水,有4戶飲用井水。有832戶通電,有682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786戶;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772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772戶。
該村到縣街鎮道路為柏油路;進村道路為柏油路;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交通便捷,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9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232輛,拖拉機138輛,機車77輛,農用運輸車7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670.1畝,有效灌溉率為62.29%,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609.8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61畝。
到2008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204戶;裝有太陽能農戶401戶;建有小水窖20口。全村7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7個自然村已通電;有7個自然村已通路;有7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7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4個自然村已安裝路燈。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285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91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456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發展重點
該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
1、在新農村建設中,建設資金不足,各村小組在建設新農村中,道路、公共場所、房屋標準化方面有一定困難。
2、有的自然村資金困難,村中道路硬化等基礎設施建設需靠上級資助。
3、 在生產發展中,民眾對新的科技知識、生產經濟意識觀念還比較淡薄。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1、發展烤菸、蔬菜等特色產業,種植面積2500畝;發展養殖業,發展豬8000頭、牛500 頭、羊500隻;發展勞務經濟,每年轉移勞動力100人。
2、強化農村生產發展中的科技知識和適應市場經濟意識,最佳化養殖和種植產業結構,使農業增收。
3、輔助資金困難的村小組建設好村間道路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4、村“兩委”集中精力爭取上級支持,進一步促進新農村建設的發展進程。
5、進一步完善農田基礎設施建設。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1所,校舍建築面積1035平方米,擁有教師13人,在校學生276人,距離縣街鎮中學9公里。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387人,其中小學生276人,中學生111人。農村九年義務教育入學率達到100%。
全村建有文化活動室5個、圖書室3個、業餘文娛宣傳隊4 個,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878戶,共有鄉村人口2759人,其中男性1356人,女性1403人。其中農業人口2734人,勞動力1884人。該村以漢族為主是漢族、彝族混居地,其中漢族2366人,彝族382人,仡佬族5人,怒族3人,苗族3人。
到2009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694人,參合率100 %;享受低保52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20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2人,該村距離鎮衛生院 9公里。該村建有公廁5個,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33個和村內生活排水溝渠等設施,無人畜混居農戶。
人文地理
人文地理簡介:解放前,我村委會統稱"昆陽五村"即;頭村、中、土、白、車為五村,而小箐口只有300年的歷史。所以沒有列為昆陽五村,據說昆陽五村原來由昆陽管理,後來移交安寧管理。所以有昆陽五村之說。上元良有過一李姓之人,在大理為官後返老回到上元良,當地百姓稱其為李官。(現李官墳還在)李官回到上元良時,把隨從畢開甲帶回上元良後娶一紅祥村女為妻。後因不習慣與漢族為居,李官把她安排在小箐口居住,稱為小箐口村,也就是小箐口村始祖。小箐口屬彝族村,能歌善舞,舊社會的文化主要以火把節為特色,中村以三碗齋、白馬廟、石寶庵之說。三碗齋位於中村、土豬廟之間對門的山頭上。流傳、三碗齋不滿,中村、土豬廟兩村衣食有憂之說。白馬廟:傳說解放前,在中村地界的一條箐居住著一個草寇王,他會法術。可以草帽為兵。他整天修煉射箭,希望有朝一日以草帽為兵,攻克京城做皇帝。所以他居住的這條箐的箐頭東西方向有一大藤連線。此人每天在藤上、夫人在前面背犁頭路。他在後面騎馬射箭。有一天,他認為時機已經成熟,可以起兵攻打京城。就站在箐頭的山峰上朝北方京城方向射了一劍,此劍正好射在了京城的皇宮的中柱上。皇宮裡的皇帝、大臣大驚,大臣拿出地圖一看,不好,西南數千公里處有異人要起兵攻城,所以,皇帝就拿起硃砂筆在西南方向數千里的山箐的地圖上劃了一筆,在第二天草寇王騎白馬射箭時,身後的腰刀自行脫落砍斷藤子,人馬一起落箐底身亡。所以在小箐口村南面有一條箐叫馬握箐。中村人為記錄此事,在西南面的山峰山建白馬廟紀念。有餘址。以就是馬握箐、白馬廟的傳說。石寶庵友稱飛來寺。傳說原來建廟時地址是在不遠的一塊平地上,木料朝斗好後打算第二天立木健廟,但當天晚上材料自行移至石寶庵。所以石寶庵又稱"飛來寺"。石寶庵又是解放前昆陽五村紳士聚會的場所。現記載著昆陽五村義學、土地、山場碑文。主要以解放前昆陽五村開始辦學的相關資料。籌資、籌田、籌糧辦義學,發揚文化的記錄以及五村的田公地畝,山場地界記錄,學校從無到現有農村文藝隊4支,節日期間開展健康文明的文娛活動,文藝隊多次受到上級有關部門嘉獎。解放前有張開科等革命前輩。有民間藝人肖國強,70餘歲。
經濟發展
該村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4594.454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790.8萬元,占總收入的17.2%;畜牧業收入704萬元,占總收入的15.3%(其中,年內出欄肉豬3924頭,肉牛107頭,肉羊524隻);林業收入14.1萬元,占總收入的0.3%;第二、三產業收入3311.24萬元,占總收入的72%;工資性收入36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089元,農民收入以從事第二、三產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247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309人,在省內務工302人,到省外務工7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第二、三產業,主要在本地服務。2009年主產業全村總收入3311.24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72%。該村目前正在發展紅梨等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種、養殖業。
新農村建設
2007年以來,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的項目規劃。內容包括生產發展、村容村貌整治、農民增收、鄉風文明、民主管理等方面。 我村委會白登、車鋪里村小組被列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示範村。主要就是按照生產發展、村容村貌整治、農民增收、鄉風文明、民主管理等方面。開展工作。在2008年帶動其他村民小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