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馬街道志》是吳元珍編纂的地方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上馬街道志
- 作者:吳元珍
- 出版社:黃河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1年09月
- ISBN:9787546001678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
內容簡介
《上馬街道志》以《地方志工作條例》和《山東省地方志工作條例》為依據,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力圖運用新觀點、新方法、新資料,注重反映時代特徵和地域特色,全面記述街道境域內自然、地理、經濟、文化社會的歷史與現狀,對歷史各個時期事件的記載,堅持尊重事實、尊重歷史,注重社會效果,力求達到思想性、科學性、資料性的有機統一。
作品目錄
封面
序(一)
序(二)
圖片
上馬
2010年11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韓啟德(中)率領全國人大常委會節約能源執法檢查組來上馬街道實地查看節約能源生產情況。
1992年9月3日,毛澤東主席的女兒李訥(右六)來東風鹽場考察。
2006年3月19日,中央農村局副局長馮海發(右四)率中央政策研究室調研組一行來上馬街道前程社區調研。
1994年10月4日,青島市委書記俞正聲(右),在城陽區委書記寧經謀(左)陪同下,來上馬鎮對青島大農服裝有限公司發展情況進行調研。
2009年8月25日,中共山東省委常委、青島市委書記閻啟俊(中)、市長夏耕(右二)到上馬視察青島市現代農業示範園。城陽區委書記王魯明(右一)陪同。
2009年7月22日,青島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張若飛(中)到青島市現代農業示範園視察。城陽區委書記王魯明(左二)、上馬街道黨工委書記王保嵐(左一)陪同。
2008年9月16日,團中央及國家農業綜合開發與景觀經濟專家考察團考察青島移動森林上馬街道示範基地。
2009年4月9日,省委學習實踐活動指導檢查組劉池水(左二)一行4人到上馬街道進行學習實踐活動試點工作專題調研。
1994年2月27日,青島市副市長秦家浩(左二)在上馬鎮黨委書記張敬民(左一)的陪同下,到大農紡織有限公司車間進行視察。
2001年1O月27日,中共山東省委常委、青島市委書記張惠來(中)到上馬農業園考察。城陽區委書記李增勇(左一)、上馬街道黨委書記由翠玉(右一)陪同。
2004年7月21日,區委書記李學海(左一)、在上馬鎮黨委書記張元升(右二)的陪同下到中超針織有限公司視察。
2010年5月20日,區委書記孫立傑(左三)察看桃源河濕地實況。上馬街道黨工委書記劉哲廣(左二)、辦事處主任梁雙(右二)陪同。
2011年2月15日,上馬街道黨工委書記劉哲廣(前排右二)陪同區人大常委會主任張欽志(前排右三)到上馬中心國小視察。
上馬中心國小
街道機關辦公樓
“仙居花苑”居民區
東張社區文化廣場一角
“地恆春天”居民區
街道工業園區
前程工業園區
朝陽工業園區
張哥莊工業園區
上馬鎮冷凍加工廠漁類加工車間
上馬鎮服裝廠服裝成衣車間
上馬鎮青島第五毛紡織廠
青島大農服裝有限公司
2010年9月3日,由山東歐亞投資集團和央視國際電視總公司輝煌動畫公司合作開發的中國央視輝煌動畫城項目在區會堂簽約。
青島市市委副書記王文華(中)同市、區相關領導於2011年10月10日參加青島市現代農業示範園開園儀式。
2011年5月30日,上馬街道黨工委書記劉哲廣(左一)陪同城陽區委常委、區委宣傳部長薛暖新(左二)等領導一起參加城陽區重點項目“集中開工月”上馬街道五洲四海家居城邦項目奠基儀式。
上馬膠州灣小海鮮美食港
10月28日,上馬街道在岙東路取直段南端(上馬大集東側)舉行“上馬膠州灣特色小海鮮美食港”開街典禮。
青島市城陽區上馬鎮高效農業示範園區
立體蛋雞飼養雞舍
大棚葡萄
豐收的寒露蜜桃
特種養殖業鹿場一角
奶牛飼養基地
老年民眾太極扇展演
1988年民間文藝宣傳隊下鄉演出
1999年民間文藝宣傳隊巡迴演出
城陽六中體育場
上馬鎮職工農民春季運動會運動員入場
職工農民運動會女子甲組100米決賽
青島東風鹽場老楊港北岸曬水池
昔日的鹽田,鹽田曬水池,已開發建設
青島東風鹽場程哥莊前鹽田
成為青島市高新區“智力島”中心樞紐。
墨魚
海蠣子
蛤蜊
海沙子肉
泥螞
末貨
琵琶蝦(蹦蝦)
壕根魚
尖蟹
小白蝦
白鱔魚
大蛸
榮譽附圖
《上馬街道志》編纂委員會
《上馬街道志》評審委員會成員
上馬街道辦事處史志辦公室成員
《上馬街道志》編審人員
凡例
目錄
上馬街道要覽
大事記
第一篇 建置
第一章 歷史沿革
第一節 夏商周
第二節 秦漢南北朝
第三節 隋唐宋
第四節 元明清民國
第五節 中華人民共和國
第二章 區劃變遷
第一節 解放前區劃
第二節 解放後區劃
第三章 行政村
第一節 南程哥莊村
第二節 東程哥莊村
第三節 北程哥莊村
第四節 向陽村
第五節 小荒村
第六節 朝陽村
第七節 下馬哥莊村
第八節 上馬哥莊村
第九節 北嶺村
第十節 李仙莊村
第十一節 蘭家莊村
第十二節 海東屯村
第十三節 郭家莊村
第十四節 邱家屯村
第十五節 王林莊村
第十六節 林家段河村
第十七節 劉家段河村
第十八節 侯家段河村
第十九節 葛家屯村
第二十節 辛屯村
第二十一節 周家莊村
第二十二節 王家莊村
第二十三節 西張哥莊村
第二十四節 北張哥莊村
第二十五節 東張哥莊村
第二篇 自然環境
第一章 地質地貌
第一節 地質
第二節 地貌
第二章 海域
第一節 海岸灘涂
第二節 海潮海浪
第三節 海水錶層溫度鹽度
第三章 氣候物候
第一節 氣候
第二節 物候
第四章 土壤植被
第一節 土壤
第二節 植被
第三節 野生動植物資源
第四節 水生物資源
第五節 礦產資源
第五章 自然資源
第一節 水資源
第二節 土地資源
第六章 重大自然災害
第一節 旱澇災害
第二節 風雹災害
第三節 海嘯凍害蟲災
第四節 其它災害
第三篇 居民
第一章 人口
第一節 人口規模
第二節 人口變動
第三節 人口構成
第二章 婚姻家庭
第一節 婚姻
第二節 家庭
第三章 計畫生育
第一節 計畫生育管理
第二節 生育政策與獎懲
第三節 計畫生育成果
第四章 居民生活
第一節 農民漁民生活
第二節 工人生活
第四篇 鎮村建設
第一章 城鎮建設
第一節 城鎮規劃
第二節 區域建設
第二章 農村建設
第一節 村莊規劃
第二節 農民住宅
第三節 民房審批
第四節 農村公共建設
第五節 基礎設施建設
第六節 建設隊伍
第三章 綠化與環境衛生
第一節 綠化
第二節 環境衛生
第五篇 工業
第一章 工業企業
第一節 企業管理
第二節 駐上馬國有企業
第三節 鎮村辦工業企業
第四節 民營個體工業企業
第二章 工業園區
第一節 園區管理
第二節 園區建設
第三章 招商引資與出口創匯
第一節 招商引資
第二節 出口創匯
第六篇 農牧業
第一章 土地所有制
第一節 封建土地私有制
第二節 農民土地所有制
第三節 集體土地所有制
第二章 農村經濟管理
第一節 農村財務管理
第二節 農民負擔管理
第三章 農業種植
第一節 生產管理
第二節 農作物種植
第三節 良種選育
第四節 農作物保護
第五節 肥料
第六節 農作物耕作制
第四章 蔬菜種植
第一節 種植管理
第二節 蔬菜種植品種
第三節 蔬菜生產與布局
第五章 農業機械
第一節 舊式農具
第二節 農機
第六章 畜牧業
第一節 畜禽種類
第二節 畜禽飼養與疫病防治
第七篇 漁業
第一章 漁業管理與經營
第一節 漁業管理
第二節 漁需物資經營管理
第二章 海洋捕撈
第一節 漁船
第二節 漁具
第三節 海洋作業
第四節 漁場與漁期
第三章 養殖與管理
第一節 淺海養殖
第二節 淡水養殖
第三節 灘涂管理
第四章 水產品加工
第一節 傳統加工
第二節 冷藏冷凍
第五章 特色小海鮮
第一節 小魚蝦類
第二節 小貝殼類
第八篇 林果業
第一章 林業
第一節 管理與保護
第二節 林木資源
第三節 林木分布
第四節 主要傳統樹種
第二章 植樹造林
第一節 林木種植
第二節 林木產伐
第三章 果業
第一節 果樹資源
第二節 果樹栽培
第三節 果品管理
第九篇 水利
第一章 河道治理
第一節 桃源河域內段治理
第二節 羊毛溝域內段治理
第三節 改水治理
第二章 水利設施
第一節 水井
第二節 機井
第三節 水庫
第四節 揚水站
第三章 農田水利建設
第一節 鹽鹼治理
第二節 改土造田
第三節 農田灌溉
第四節 引河灌渠
第四章 防汛抗旱
第一節 管理機構
第二節 防汛
第三節 抗旱
第四節 水事糾紛
第十篇 交通郵電
第一章 交通
第一節 交通管理
第二節 道路管理
第三節 古道
第四節 村鎮道路
第五節 區級以上公路
第六節 鐵路橋涵
第二章 運輸
第一節 道路運輸
第二節 鐵路與海上運輸
第三節 港灣碼頭
第三章 郵政電信
第一節 郵政
第二節 電信
第三節 電話
第十一篇 商業糧油
第一章 商業
第一節 商業體制
第二節 商品購銷
第三節 飲食服務業
第二章 集市
第一節 集市管理
第二節 集市貿易
第三章 糧油
第一節 糧油經營管理
第二節 糧油供應
第三節 糧油購銷價格
第四節 糧油儲運
第五節 糧油加工
第十二篇 綜合經濟管理
第一章 經濟管理
第一節 計畫經濟體制
第二節 市場經濟體制
第二章 工商物價
第一節 工商管理
第二節 物價管理
第三章 統計計量審計
第一節 統計
第二節 計量
第三節 審計
第十三篇 財政稅務
第一章 財政
第一節 財政體制
第二節 財政管理
第二章 稅務
第一節 管理機構
第二節 舊時賦稅
第三節 人民稅收
第四節 稅種
第五節 教育費附加
第十四篇 金融保險
第一章 金融
第一節 金融管理
第二節 貨幣
第三節 儲蓄
第四節 信貸
第五節 公債
第二章 保險
第一節 保險機構
第二節 保險業務
第十五篇 政黨社團
第一章 國共產黨的地方組織
第一節 黨組織的建立與發展
第二節 黨的歷次代表大會
第三節 基層黨組織
第四節 黨的思想建設
第五節 黨的紀律檢查
第六節 黨在歷史時期主要活動
第二章 群團組織
第一節 少年兒童團
第二節 青年團體
第三節 婦女團體
第四節 農民團體
第五節 職工團體
第三章 精神文明建設
第一節 機構設定
第二節 學雷鋒樹新風
第三節 五講四美三熱愛
第四節 軍民共建
第五節 軍民情深
第六節 擁軍優屬
第七節 軍民文明活動
第八節 文明村、鎮(單位)創建
第九節 老幹部活動中心
第十節 老年人活動中心
第十六篇 政權政協
第一章 地方權力組織
第一節 權力組織機構
第二節 職責職能
第三節 各界人民代表會議
第四節 歷屆人民代表大會
第五節 選舉
第二章 地方行政組織
第一節 舊時域地行政機構
第二節 地方民主政府機構
第三節 建國後地方行政組織
第三章 基層政權建設
第一節 村級行政組織選舉
第二節 村級自治組織選舉
第三節 村級組織制度建設
第四節 村規民約
第四章 人民政協
第一節 政協組織機構
第二節 主要工作
第十七篇 政法軍事
第一章 公安
第一節 治安機構
第二節 公安工作
第二章 司法
第一節 機構設定
第二節 法制工作
第三節 社會治安綜合治理
第三章 軍事
第一節 舊時地方武裝
第二節 地方人民武裝
第三節 兵役
第十八篇 勞動人事民政
第一章 勞動
第一節 就業與培訓
第二節 安全生產
第二章 人事
第一節 舊時職官
第二節 幹部管理
第三節 工資福利
第四節 離退休制度
第三章 民政
第一節 擁軍優撫
第二節 軍人安置
第三節 社會福利
第四節 扶貧救災
第五節 婚喪管理
第六節 地名普查
第七節 信訪
第十九篇 教育
第一章 私塾學堂
第一節 私塾
第二節 學堂
第三節 幼兒教育
第二章 國小教育
第一節 教育發展
第二節 學制與課程
第三節 教學與考試
第四節 思想品德教育
第五節 幼稚園、國小選介
第三章 中學教育
第一節 教育發展
第二節 學制與課程
第三節 教學與考試
第四節 政治思想教育
第五節 中學選介
第四章 成教職教
第一節 成人教育中心
第二節 農民教育
第三節 職工教育
第四節 職業高中
第五章 教師隊伍
第一節 幼師來源
第二節 教師選培
第三節 教師待遇
第四節 福利待遇
第六章 教育設施設備經費
第一節 學校建設
第二節 設備
第三節 經費
第七章 高中和中專教育
第一節 城陽三中
第二節 山東省輕工工程學校
第二十篇 醫藥衛生
第一章 醫藥
第一節 醫療管理
第二節 藥品管理
第二章 醫院
第一節 青島市鹽業職工醫院
第二節 上馬鎮醫院
第三節 私營醫所
第四節 農村衛生室
第三章 衛生防疫
第一節 愛國衛生活動
第二節 防疫管理
第三節 傳染病防治
第四節 地方病防治
第五節 皮膚病防治
第四章 保健
第一節 婦幼保健
第二節 職工農民保健
第二十一篇 科技環保
第一章 科技
第一節 管理機構
第二節 科技隊伍
第三節 科普活動
第四節 糧作物科技推廣
第五節 病蟲害防治技術
第六節 現代農業技術
第七節 蔬菜栽培技術
第八節 水產品養殖技術
第九節 節能與工業科技
第二章 環境保護
第一節 環保管理
第二節 污染整治
第三章 地震監測
第一節 明代地震
第二節 清代地震
第三節 民國時期地震
第四節 新中國地震監測
第二十二篇 文化體育
第一章 文化
第一節 文化管理
第二節 民間工藝
第三節 民間文藝
第四節 柳腔
第五節 劇院 劇團
第六節 文藝文學創作
第七節 電影
第八節 圖書
第九節 檔案史志
第十節 廣播電視
第二章 文物古蹟
第一節 煙墩鐘樓古樹
第二節 廟宇
第三章 體育
第一節 管理機構
第二節 傳統體育
第三節 學校體育
第四節 民眾體育
第五節 體育運動會
第六節 體育設施
第二十三篇 民俗宗教
第一章 習俗
第一節 嫁娶習俗
第二節 喪葬習俗
第三節 喜慶習俗
第四節 親友稱謂
第五節 生活習俗
第六節 迷信
第七節 禁忌
第八節 流俗陋習
第二章 節日
第一節 傳統節日
第二節 新興節日
第三章 宗教
第一節 道教
第二節 基督教
第二十四篇 方言
第一章 概況
第一節 上馬街道方言的特點
第二節 上馬街道方言的內部差異
第二章 語音分析
第一節 聲母
第二節 韻母
第三節 音標符號
第四節 聲調
第五節 變調
第六節 音節結構
第七節 聲母、韻母拼合關係
第八節 上馬街道方言與國語語音的對應關係
第九節 學習國語要注意的問題
第三章 語彙
第一節 天文地理
第二節 親屬稱謂
第三節 動作行為
第四節 性質狀態
第五節 農事生物
第四章 語法
第一節 代詞
第二節 同音詞
第三節 詞類活用
第四節 幾個特殊詞綴
第五節 合成形容詞
第六節 表示處所的補語往往省略介詞
第七節 兩個特殊的語氣詞
第八節 二種句式
第五章 方言記音舉例
第一節 諺語歇後語
第二節 歌謠
第三節 民間故事
第二十五篇 人物
第一章 人物傳略
第一節 古代人物
第二節 近代人物
第二章 人物簡介
第一節 政界
第二節 軍界
第三節 先模人物
第三章 革命先烈
第一節 革命烈士小傳
第二節 革命烈士錄
附錄
一、2004—2010年大事記
二、上馬街道辦事處2004—2010年概況
三、上馬街道黨政社團2004.1—2010.12年組織史
四、衛所及軍屯
(一)衛所設立
(二)軍屯設定
(三)軍屯兵卒來源及性質
(四)軍田管理
(五)張家寨(軍寨)
五、桃源河碑詞
六、柳腔淺析
七、存史資料與檔案輯存
第一節 清朝官場品級
第二節 域地歸屬的檔案輯存
第三節 桃源河畔的槍聲
八、域地民間故事選
九、《上馬街道志》歷任編纂委員會名單
十、《上馬街道志》辦公室人員更迭記實
索引
編後記
著作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