隸屬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雙柏縣大莊鎮杞木塘行政村,屬於滇中山區,彝族聚居村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上阿百嶺
- 外文名:shangabailing
- 行政區類別:大莊鎮
- 所屬地區:中國西南
- 面積:5.02 km
- 電話區號:0878
- 郵政編碼:675103
- 氣候條件: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
- 人口數量:184人
- 車牌代碼:雲E
- 方言:彝語
行政區劃,地理位置,自然資源氣候條件,人口民族,經濟產業,村落節日、文化,基礎設施,
行政區劃
隸屬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雙柏縣大莊鎮杞木塘村委會,西南滇中山區。
地理位置
位於雙柏縣大莊鎮東邊,北臨祿豐縣恐龍山鎮下轄三江村、河口村;東臨雲南省玉溪市易門縣小街鄉普廠村委會小石洞村隔綠汁江而望;距離村委會10公里,距離大莊鎮鎮政府駐地38公里,距祿豐市恐龍山鎮鎮政府駐地11.4公里,距G56安楚高速長田收費站23.4公里,距玉溪市易門縣綠汁鎮鎮政府駐地27.1公里;地處楚雄彝族自治州雙柏縣、祿豐縣和玉溪市易門縣三縣交界地。
自然資源氣候條件
國土面積有 5.02平方公里,海拔1900米,最高峰為小哨山,海拔2269米(也是大莊鎮最高峰);年平均氣溫 23℃,全年無霜期274~280天,每年3~5月日照最長,平均每月276小時;年降水量 950毫米,具有光熱資源豐富,乾濕季節明顯,雨熱同季等氣候特點。森林覆蓋率高,適宜種植水稻、小麥、大麥、大豆、烤菸、包穀等農作物。
每年6、7月份始,雨季來臨,山中野生菌在雨露的滋潤下開始生長,雞樅、牛肝菌、青頭菌、谷熟菌、九月黃、木耳等野生菌較多。
山里還有各種野生中草藥材,如野生白芨、野生重樓、野生何首烏等。
人口民族
彝族聚居村落,全村有農戶48戶,總人口184人,其中農業人口182人。
經濟產業
有耕地172.5畝,其中人均耕地0.93畝;有林地 7063畝。2010年全村經濟總收入4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593元。該村屬於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烤菸種植、養殖業(黃牛、黑山羊)為主,還發展了經濟林果(核桃、李子、桃子等)。
村落節日、文化
主要節日有火把節(彝族的主要節日,農曆六月二十四),中秋節,春節,元宵節(當地彝族為農曆正月十三),清明節等。
火把節:所有彝族同胞的重大節日。
春節:春節為當地村落的第二大節日。
掃塵:每年過年前半個月,家家戶戶就開始忙碌著掃塵,用麻栗樹樹枝清掃房內的灰塵,意,掃走一切不吉利的,迎接新的一年(意指將人、畜住的房子裡外打掃一遍)。
殺豬飯:掃塵過後就是吃殺豬飯,村落里各家各戶每年都要養一頭到兩頭的“年豬”,家家戶戶都要宰殺辛苦養肥的大豬來準備過年,並在當天邀請很多的親朋好友來家中做客,大家歡聚一堂、其樂融融地慶祝一年的豐收,稱之為吃“殺豬飯”。
大年三十:與漢族不同的是,這天,除了貼春聯村落裡面主要是為後面幾天做準備。
“砍神樹”:三十這天,吃過早點後就開始忙碌上山砍神樹了。神樹一般挑選一顆筆直且枝葉四散的雲南松(直徑一般碗口粗,高一般不過4米),外加一顆麻栗樹(直徑比拇指稍粗,高一般比松樹低0.5-1米);將砍好的神樹“載”到自家院子中,以供三十下午晚飯前的祭拜。
撒松葉:與砍神樹同時進行的是收集松葉(松樹上的綠葉子:松針),村中過年(大年三十晚飯到正月十三)不用桌子,而是將屋中正堂地面鋪上一層厚厚的松葉,擺上碗筷,進行“松地席”。
“舂粑粑” :在雲南人中,粑粑就是餅的意思。將前一天泡好的糯米洗淨乘到甑[zèng]子(意為雲南人蒸飯用的器具)中蒸至熟後,放到石臼中用木棍舂[chōng](意為搗碎),舂好後配合米麵、茴香等香料用手製作成餅,就是“粑粑”了。做好的粑粑不能直接食用,一般食用方法有碳烤、油炸等,跟雲南糍粑類似,但味道比糍粑更香、更酥脆。是村里過年必吃的一種食品。
大年初一:想比於漢族人隆重的大年三十,大年初一、初二對於村落彝族人來說才是最重、要最隆重的兩天。
男人做飯:大年初一村子裡都是男人們做飯,而且大年初一是不動砧板,不出門找製作菜餚用的食材,這天各家中的男人們凌晨5點鐘就早早起床準備著早餐和中午飯。在習俗中,大年初一是不能賴床的,誰家有人賴床那這一年這家人的田埂就會倒塌。所以村中人都是在這一天起的很早,男女老少都穿上新裝,現在彝族傳統服飾除了一些上了年紀的人之外穿的人很少了。
祭祖:大年初一還有一個重要的活動就是祭祖,做好中午飯後,各家各戶都舉家到墳山去祭拜(在村落中與清明節不同的是,大年初一祭拜的內容是將中午飯要吃的菜拿到祖墳前祭一下,然後一家人向祖墳磕頭祈福。而且還要比一比誰家起得更早,清明則是本家人一起帶著炊具到墳山殺羊祭祀,其內容及意義都不同);祭祖結束後才回到家裡吃中午飯。下午到晚上則是村中自發組織的群體性活動,如彝族傳統的左腳舞等。
大年初二:大年初二最重要的活動的傳統活動就是祭山神;當地最高峰小哨山被當地的彝族村落視為神山。初二這天,附近十幾個村落全村舉家帶著炊具食物到這座山上野炊祭祀;還有從遠處來的各個民族都會聚積於此,主要目的是祭祀,感謝神山帶來的恩惠,也祈求新的一天風調雨順,山中還有小集市,從各地來的商販會將各式商品運來山里買,形成一個山中小集市;祭祀結束吃完午飯後,人們轉移到了山中的小集市上挑選自己喜愛的商品,遇其他村落久未相逢的親朋好友送祝福聊家常。除了祭祀、趕集,這一天山中會有很多青年男女載歌載舞(跳左腳舞), 遇到心儀的,邀請跳個舞,或以歌對話,這是附近幾個村落青年男女最傳統的交友、覓對象的方式。
元宵節:當地幾個彝族村落都視正月十三為元宵節,其慶祝方式與漢族一致。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10年底,已實現通水、通電、通電話,通公路,無路燈。全村有48戶通自來水,有48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100%)。有48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40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和 83%);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20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0戶(分別占總數的41.6%和21%)。
該村到鎮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54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54公里。全村有拖拉機6輛,機車3輛
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11戶;建有太陽能的農戶11戶,建有小水窖數100口。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50畝,有效灌溉率為29%,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5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 0.27畝。
該村到2010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有48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1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48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34.9萬元,占總收入的72.7%;畜牧業收入9萬元,占總收入的19%(其中,年內出欄肉豬50頭,肉牛10頭,肉羊30頭);林業收入0.4萬元,占總收入的0.8%;第二、三產業收入2.2萬元,占總收入的4.6%;工資性收入1.2萬元,占總收入的2.5%;其他收入0萬元,占總收入的 0%。農民人均純收入1573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畜牧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0.6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2人(占勞動力的2%),在省內務工2人。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48戶,共鄉村人口184人,其中男性92人,女性92人。其中農業人口182人,勞動力100人。該村以彝族為主(是彝族、漢族混居地),其中彝族183人,漢族 1人。
到2010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9人,占人口總數的5%;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02人,參合率55.4%;享受低保12人(人員名單附後)五保戶1人(人員名單附後)。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大莊鎮衛生院,距離村委會10公里,距離大莊鎮衛生院55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