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漢晉窯址

上虞漢晉窯址

Shangyu Han-Jin yaozhi 上虞漢晉窯址 浙江省上虞縣曹娥江及其支流兩岸的漢晉越窯瓷窯遺址。1951年在百官鎮的龍山發現吳晉時期青瓷窯址一處,1972年以來,曹娥江及其支流兩岸的章鎮、聯江、湯浦、上浦、蒿壩、梁湖、皂湖和橫塘等鄉,共發現漢至宋代的越窯陶瓷窯址400餘處,其中以東漢和吳晉時期的瓷窯遺址尤為重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上虞漢晉窯址
  • 外文名稱:Shangyu Han-Jin yaozhi 
  • 地理位置:浙江省上虞縣
  • 主要產品:壺、盆、缽、盒等
漢代窯址,龍窯,東漢瓷窯,吳晉時期窯址,主要產品,

漢代窯址

已發現38處,其中梁湖鄉大頂尖山東漢早期窯群,以生產高溫硬陶和釉陶為主,原始瓷較少;龍松嶺和湯浦鄉鳳山窯群,原始瓷的產量逐漸增加;到了東漢中晚期的上浦鄉四峰山窯群,已發展成為瓷窯。這些由燒高溫硬陶與釉陶為主逐步發展成燒瓷器的窯群,是研究中國瓷器產生的重要材料。

龍窯

上虞縣漢代瓷窯都是龍窯形式。聯江鄉帳子山東漢瓷窯發現東西並列的龍窯2座,結構相同。東面的一座殘長2.98米,內寬1.97~2.08米。底和窯牆都用粘土做成,底面鋪砂層。窯牆高0.32~0.42米,其上用粘土磚坯砌築成弧形拱頂,拱頂至窯底的垂直高度在1.10米左右。在窯室的後端築一道擋火牆,牆的底部有出煙孔,擋火牆後有橫向長方形排煙坑。窯具有直筒形、束腰叭形托墊和三足支釘等。

東漢瓷窯

東漢瓷窯生產青瓷和黑瓷兩種瓷器,以生產青瓷為主。經過測試,青瓷胎的鐵、鈦含量較低,呈灰白色,燒成溫度已達1300℃左右,胎質堅硬不吸水,透光性較好,抗彎強度達710公斤/厘米(。黑瓷胎質比較粗糙,系用燒結溫度較低的瓷土做成,器表施綠褐色釉或黑釉。瓷器的品種有碗、盞、盤、缽、盆、壺、、、酒樽、唾壺和五聯罐等。其中碗、盞、缽、盆在陶車上拉坯成型,壺、則採用分段拉坯,然後粘接成器,大件器物用泥條盤築法。裝飾花紋有弦紋、水波紋和鋪首等,另外在瓿、的外壁拍印網紋、窗欞紋、麻布紋、杉葉紋、方格紋、菱形紋和蝶形紋等,與漢代原始瓷的紋飾相似,說明東漢的瓷器從成型到裝飾都是承襲原始瓷器的,尚未形成自己特有的工藝技術。

吳晉時期窯址

東吳和西晉是上虞瓷業蓬勃發展的時期。已發現東吳時期的制瓷作坊40處,西晉窯址有60~70處。聯江鄉鞍山一座東吳時的龍窯,窯身加長,全長13.32米,寬2.1~2.4米,由火膛、窯室和煙道3部分組成。火膛的平面呈半圓形,底比窯床低4厘米。火膛前有用粘土鋪成的操作平台。窯室似斜長的甬道,長10.29米,寬2.1~2.4米,牆高0.30~0.37米,用粘土磚坯築成弧形拱頂。窯室與煙道之間有高僅10厘米的一道擋火牆,擋火牆後有一排粘土柱。窯具與東漢無大異。西晉時承托坯件的窯具有叭形和覆缽形等,間隔窯具改用盂形鋸齒口,東晉時採用泥點間隔。

主要產品

東吳時的主要產品有罐、壺、盆、缽、盒、、樽、碗、盤、耳杯、硯、水盂、香熏、唾壺、虎子等日用器,以及斗、火盆、鬼灶、雞籠、狗圈、穀倉、碓、礱、磨、米篩等明器。西晉時又增加扁壺、雞首壺、獅形燭台等。今上虞縣的南鄉,在漢、六朝置始寧縣。故“會稽出始寧用此喪葬宜子孫作吏高”銘文的穀倉和“赤烏十四年會稽上虞師袁宜作”的青瓷虎子等都是吳晉時期上虞越窯的產品。器物的裝飾,在東吳時仍繼承漢代的傳統,到東吳晚期出現斜方格網紋,同時在穀倉上增加樓闕、佛像、人物和飛鳥等堆塑。西晉時普遍套用弦紋、斜方格網紋、聯珠紋或用飛禽走獸組成的花紋帶,西晉末到南朝初常用褐色點彩作裝飾。南朝時則普遍飾以刻劃的蓮瓣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