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根據村民建房挖窖時出土的石磨、灶台、盆碗、錢幣等物進一步證實,北魏時期上蘇莊村已經是蔚縣境內一個人丁興旺、生活富庶的村莊了。但是之前村址不在現在的莊堡之上,而在村西的西窪之處,村名也不叫上蘇莊,而叫“底村”。
明
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建起莊堡,取名“上蘇莊”。
上蘇莊村初建堡時就有張、田、孟、王氏,他們都是同時從“底村”進入新的莊堡的,齊心協力共同創建了“上蘇莊”這個新家園。
地理環境
上蘇莊村隸屬於
河北省石家莊市
蔚縣宋家莊鎮,座落於蔚縣南部的南山腳下,村域面積11平方千米。
上蘇莊村地形東高西低,其特徵為丘陵、平原、山地,海拔910~1100米。
村落格局
選址理念
北魏時期上蘇莊村在村西的低洼之處,名曰“底村”。後來由於村落地勢低洼,常遭山洪或匪患襲擊,先民們於明朝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在原“底村”村東高處建造了新的村堡,取名“上蘇莊”,“上”與原來的“底”相對,取“上走”之意,“蘇”取萬物復甦之意,希望在新的莊堡中能夠萬象更新,平安生息。“上蘇莊”稱謂一直沿用至今。
空間布局
上蘇莊村的堡牆、堡門和堡內建築大部分保存完好,俯視上蘇莊古堡其形狀恰似打擊樂器的鏞鑼模樣(用木框做架,界成若干方格,方格內掛有小銅鑼)。東西南北交錯的街道是鏞鑼的框架,一幢幢方方正正的四合院好像一隻只鏞鑼掛於框架之上。所以,上蘇莊堡也叫“鏞鑼堡”。上蘇莊村建堡時,在堡門處左右用石頭和黃土壘砌了毛筆頭和硯台模樣的建築物,而今仍然能看出其形狀,初建堡時就在堡內十字街口設有“樂善亭”,專供藝人們吹拉彈唱,一來為敬神,二來為自娛。堡牆北端建造的是三義廟,供奉劉備、關羽、張飛。雖然歷經了四百多年的風風雨雨,但上蘇莊古堡中這些“鏞鑼”般布局的四合院大部分還保存較好。
上蘇莊村古堡外路北是三元宮,學堂院,路南是戲台,戲台背面是堡門,古堡內的南北和東西主街,南北主街北端為燈山樓,與東西向主街交叉口處有關帝廟1處,街道南端為三義廟,東西主街街道兩側為民居建築,為古堡內的主要交通道路,堡內的地形東高西低,落差較大,街巷又用山石鋪就,泄洪較為方便。
經濟社會
人口
據2021年11月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官網顯示,上蘇莊村有戶數600多戶,總人口2200餘人。
經濟
據2021年11月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官網顯示,上蘇莊村集體年收入660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3000元。
主要景點
上蘇莊村有明代四合院建有44所,清代四合院建有22所。這些四合院除了都有明清兩代民居建築風格外,獨特的是每個四合院又有所不同,各具特色:有的是連環院,有的是里外院,有的設有過廳,有的建有前廊,有的青磚灰瓦樸實無華,有的雕樑畫棟雄宏豪大。
上蘇莊村的堡門位於古堡北偏西處,坐南面北,為石基磚券,券高3.2米。門券上方嵌有青石匾額一塊,上刻“上蘇莊堡,明嘉靖二十二年仲秋吉日建”等字樣。堡門上沒有建築物,堡門兩側用石壘土夯的方式塑造了一尖一方兩個垛台,分別象徵毛筆頭和硯台。堡牆為黃土夯築,底寬4米,上寬0.8米,殘高5米,周長800米,既可防範兵禍匪患,又可阻擋風沙洪水。除了南端牆體有破損外,大部分堡牆保存完好。
上蘇莊村的燈山樓位於古堡南端,與堡牆相連,是明代建築,後經多次重修,用於拜燈山、祀火神。該樓為單坡硬山頂,樓高5米,寬2.5米,進深2米;樓內設有台階式木架50餘層,用來放置燈盞,擺出字形。
關帝廟為明代建築,坐落於古堡中心地段的磚石平台之上,平台兩側有磚砌矮牆。關帝廟為磚木結構,面闊3間,屋頂為雙坡硬山筒瓦頂,正脊上雕有圖案,兩端有脊獸,五凜四步,置前步廊。殿內供奉關帝畫像,東西山牆彩繪關羽生平故事。廊上斗拱雀替完整,磚、木雕飾雖有殘破,但清晰可辨。整座廟宇處於古民宅之中,緊臨街巷,逢年過節香火不斷。
三元宮建造於明末清初,是上蘇莊村最大的寺廟建築,位於堡門外北端,與古戲樓相對,占地面積有600多平方米。三元宮原為二進院落,前院早已拆除,現前殿、後院、門樓、正殿、東西廂房保存完好。正殿(三清殿)為硬山筒瓦頂,面闊3間,進深1間,東西配有耳房,東西廂房各6間,為道士宿舍、伙房、客房等。正殿內供奉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前殿(三元宮)為硬山筒瓦頂,面闊3間,進深2間,殿內供奉天官、地官、水官。前殿和正殿均飛檐起脊,安置吻獸。
風神廟立於石基座之上,面闊3間帶前廊,屋頂為硬山筒瓦頂,正脊裝飾有雕刻紋樣,兩端有脊獸。
觀音殿為明代建築,在古堡內西側,正對堡門,建築面積逾40平方米。門樓為硬山筒瓦頂,磚砌拱形門洞,門樓前方有不規則的弧形石砌平台。正殿為雙坡硬山筒瓦頂,檐下施彩繪,面闊1間,進深1間;殿內正中供奉觀音塑像,東西牆壁彩繪“紅孩兒五十三參”的拜佛故事,塑像和彩繪較為精美。
古戲樓是上蘇莊村保存完好的典型古建築,坐落於堡門外,坐南朝北,與三元宮相對,屬明末清初建築。古戲樓為硬山卷棚筒瓦頂,面闊3間,進深2間,通高7米,台基高1.5米。木製隔扇將舞台分為前台與後台。戲樓插枋布瓦,十分考究,樓前檐柱頭以木雕龍頭收邊,額枋、雀替均為鏤空雕飾。
五道廟立於磚砌台基之上,面闊1間,屋頂為硬山筒瓦頂,檐下施彩繪。
三義廟坐北朝南,建在高聳的基座之上,面闊3間,屋頂為硬山筒瓦頂,分長短坡,長坡朝南,短坡朝北。廟門的楹聯是:三人三姓三結義,一君一臣一聖人。有人說:相傳,劉備是壓火水星,三義廟是為了與堡牆南端祭火神用的燈山樓遙相呼應,取水火平衡之寓意而建造的,但從建堡時張、田、柳、孟、王等姓氏人家都能在這裡紮根生活來看,三義廟的建造,最大的寓意在於一個“義”字。人們祈求的是劉、關、張那種同生死、共患難的俠風義骨能在上蘇莊村發揚光大。
磨坊面闊3間,屋頂為硬山筒瓦頂,屋脊飾有脊獸,屋門設於次間。
尚禮學堂坐北朝南,為磚木結構,門樓為硬山筒瓦頂,檐下施彩繪,大門上方懸掛“尚禮學堂”匾額。院落內方磚鋪地,有正房及東西廂房,卷棚筒瓦頂,木製門窗均塗飾紅漆。
歷史文化
傳統文化
上蘇莊晉劇戲班得益於村人深厚的戲曲文化底蘊,很快發展起來,兩年後唱紅了蔚縣四鄉,一大批晉劇新秀脫穎而出,像鬚生康德成,花臉趙桂印、李福財,生角袁國、袁文堂,旦角田作、郭為香,安全、郭翠蓮等,不但在蔚縣唱得紅、叫得響,就是在山西雁北、張家口壩上、內蒙古一帶也同樣小有名氣。1951年,蔚縣就是以這些藝人為基礎成立的新生劇團。蔚陽合縣後,他們有的進了陽原劇團,有的分配到崇禮劇團,有的則受聘于山西、內蒙古等地的市、縣劇團。無論在哪裡,這些出生於上蘇莊古堡的藝人們都是戲中的主角,團里的台柱。
上蘇莊古堡,是蔚縣秧歌戲的發祥地之一。早在明朝末年,弦子腔、道情戲等最初的戲曲表現形式在上蘇莊就十分流行。到了清朝乾隆年間,蔚縣秧歌已在上蘇莊發展成戲曲的雛形,鹹豐年間,就有了自己的秧歌戲班。光緒以後,上蘇莊古堡的秧歌戲已經聞名四鄉,培養了大批秧歌戲藝人,其中武生袁守千,扮相英俊,唱腔圓潤,武功極高,傾倒無數觀眾。可以說上蘇莊民間戲曲,為蔚縣、乃至蔚縣周邊地區的戲曲發展做出了較大的貢獻。
彩繪有其自身的特點,一般來說,彩繪一般分為和璽、蘇式、旋子彩繪三種,也稱為“官式彩繪”。但古建築的彩繪不僅有這三種形式,而且還有一些民俗風情彩繪,在形式上也脫離了一般彩繪的規制。古寺廟內均繪製有壁畫,由於佛、道教寺廟種類齊全,所以壁畫內容豐富、題材廣泛、保存狀況較好。內容體現唯佛為尊思想和三教合一宗旨,上蘇莊寺廟壁畫以明、清時期為主。
在新石器時代就出現用柳條編織的籃、筐。春秋戰國時期,用柳條編成杯、盤等,外塗以漆,稱為杯棬。傳統的柳編品種主要有衣箱、笸籮、簸箕等。
元宵三天拜燈山。在上蘇莊眾多民俗中,拜燈山的民俗是最隆重、也是最引人入勝的活動。每年的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當夜幕降臨後,堡內南端的燈山數處熱鬧非凡。人們爭相觀看由數百隻陶瓷燈盞擺成並點燃的吉祥字樣燈火圖案,並頻頻拜祭祈求平安。配合還要唱大戲,耍社火。
除夕午夜祭冰災。相傳,這一民俗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流傳至今從未間斷。目的是祈求天公賜村民以甘霖,免百姓於雹災。每年的除夕午夜十二點,由村長、村副(由村委書記、主任)攜村里辦事人員等,洗手後,帶上祭品、祭文,排隊從三元宮出發到村西北角處,一路上不能說話。到達目的地後,先擺供品燒香磕頭,然後點旺火(用柴禾、柏枝點起的篝火)、鳴炮,再將供品、祭文扔到旺火里燒掉,祭祀結束。據說,該村自祭冰災以來,沒有遭受過毀滅性雹災。
非遺項目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拜燈山”是明朝村子建成後,在堡內北端建“三義廟”供奉劉備、關羽、張飛,由於劉備屬水星,怕洪水泛濫,殃及百姓,故在南端建起了“燈山樓”供奉火神,以達水火平衡,百姓安居樂業,五穀豐登的願望。從那時起,“拜燈山”就以活態方式傳承至今。由於村落靠近山腳,洪水時常泛濫,以五行學說水火相剋之理念“拜燈山”敬火神以壓水勢成為與村落的密切關係。活動內容有擺燈盞字畫、 搓燈捻、熱油、引火神、點燈盞、拜燈山、民俗舞蹈等。傳承形式有受祖輩傳授,不為金錢回報,只為百姓平安的熱心人士相傳兩種。
方言
上蘇莊方言獨具特色,以發音綿軟、語氣溫和、聲調婉轉而著稱。有文章稱方言“低如燕子呢喃,高似畫眉對歌”,連街頭巷尾的小販的叫賣聲也“跌宕起伏拖腔長久”。方言最重要的特點是沒有入聲,古入聲字一律讀舒聲。這在張家口市轄區內是獨一無二的。根據有關學者的論著,方言當屬北京官話區。方言與國語相比,少了三個聲母zh、ch、sh,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沒有捲舌音。蔚縣人說“十”,常被北京人聽成“四”;“香椿”與“鄉村”發音相同。還有,方言中“鵝、愛、襖、歐、安、恩、昂”等音節都有聲母n,與“哪(ne)、奈、南、能、囊” 的聲母一樣,而這些音節在國語中都是零聲字母音節。韻母方面,方言只有後鼻音韻母,國語中的前鼻音韻母音節一律被讀成後鼻音韻母。僅從語音上,聽不出到底說的是“金銀”還是“經營”,是“花盆”還是“花棚”、是“村民”還是“聰明”。方言有分音詞,如“耳環”常說成“耳胡闌”,“桿”常說成“圪纜”等。
物產美食
八大碗
“八大碗”是的傳統名餚,顧名思義,八大碗即指席上的主要菜餚數量,一般為絲子雜燴、炒肉、酌蒸肉、虎皮丸子、塊子雜燴、渾煎雞、清蒸丸子、銀絲肚等八類。八大碗有葷有素,烹飪精細,鮮美可口,是當地宴賓會客的名餚。不論婚配嫁娶、宴賓會客,上至官府,下至庶民,都把“八大碗”視為特別講究而又闊綽的名餚。
黃糕
黃糕是最具特色的食物,它是用黃米(黍子去皮)面做成的,它是那裡的特有的食物,是招待親朋好友、舉辦紅白喜事以及逢年過節的上等佳肴,俗話說“黃糕肉菜,愛走愛在(留)”,黃糕還可以進一步做成油炸糕。別的地方過年吃餃子,咱們蔚縣過年吃油炸糕,意味著團團圓圓。
蕎面餄餎
蕎面餄餎是較具特色的食品之一,它適口性強,也是招待親朋好友、紅白喜事以及逢年過節的上等佳肴。它炊烹製做並不複雜,只要一看就能學會,所以家家都可以烹製,用餄餎床把揉好的蕎麵團壓成粉條狀並直接壓到開水鍋里,少頃,搭入冷水裡,即成熟食。它優質柔韌纖長,色澤潔白,一次壓成可多次食用,在二十多個小時內或在冬天裡或冰櫃里把它凍起來,可以長期質不變、色不變、香味不減。蕎面餄餎是調羹食物,羹料至關重要,一般分葷湯和素湯兩種,葷湯常以豬肉絲為主品,素羹多以黃花、本地蘑菇(口蘑)為佐料,若再加點胡椒粉或辣椒油,則香味格外濃郁。
粉砣
粉砣就是其他地方所吃的涼粉,而粉砣也有它獨特的地方。砣有水晶粉砣、黃粉砣、白粉砣之分,水晶粉砣是蔚縣具有地方風味的冷食品,因其色澤透明故得名。賣各種粉砣者用鐵鑔把粉砣擦成纖細的條狀放入碗內,加上調料,味美可口,柔而不粘,滑而不膩,清涼消暑,是較佳冷食小吃。每逢酷暑炎夏,趕集上鎮的人,口乾舌燥,倘若吃上一碗粉砣,不僅適口充飢,且能驅炎消暑,沁人心脾。
榮譽稱號
2012年12月17日,上蘇莊村被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公布為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
2021年10月,上蘇莊村被河北省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命名為“河北省衛生村”。
旅遊信息
交通
上蘇莊村座落於蔚縣南部的南山腳下,距離縣城約12千米。新修建的旅遊路自下廣路(省道)通至村莊內,且張石高速的蔚縣南出入口位於村莊的南側,另有多條村級道路通至臨近村莊。
導覽
由217鄉道大概行駛500米進入村莊,右轉行至大概500多米到達古堡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