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甲口村

上甲口村,位於廣東省東莞市萬江街道西南部,距街道辦事處5.6千米,面積0.12平方千米。相鄰自然村有皇村前村、大樹等村、登龍橋村、楊屋村。南宋嘉定三年(1210年),黃姓族人遷此地立村。因建村於河涌滘口,而取名“上滘口”,後改稱上甲口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上甲口村
  • 地理位置:廣東省東莞市
歷史沿革,人口,社會經濟,歷史文化,

歷史沿革

宋、元朝,屬東莞縣。明朝至清初,屬延福鄉;清末,屬東莞縣中堂司。1948年,屬第六區汾涌鄉。1950年,屬萬江大汾鄉;1963年,屬萬江人民公社羅屋坣生產大隊;1983年,屬萬江區羅屋坣鄉;1986年,屬東莞市萬江區街道上甲管理區;1999年,屬萬江區街道上甲行政村;2003年,屬萬江街道上甲社區。
世居村民為黃、謝2姓。

人口

2015年末,戶籍人口409人,其中男性218人,女性191人;80歲以上11人,最年長者91歲(女)。外來暫住人口30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7人。世居村民為漢族,廣府民系,使用粵方言。

社會經濟

傳統生產經營以種植水稻為主。改革開放前建有磚窯,有煙花、爆竹、藥引加工廠,造船廠等。2015年,社區村組兩級經濟收入575萬元,有萬鴻實業有限公司、東莞市科達機電設備有限公司、東莞市瑞榮實業投資有限公司等知名企業。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工業生產、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等。特色食品有年糕、糖環、鹹粽等。村中有籃球場1個,公園、文化活動中心各1個,有圖書室,藏書3500冊。
鄉道汾溪路穿村而過。20世紀60年代末通電,80年代末通自來水、通電話,90年代末通網際網路,2000年全村村道實現水泥硬底化。

歷史文化

村內傳統民居為廣府民居,僅存5座,為青磚瓦房,建於1937年,每座占地面積60平方米。房屋正面的門邊以及底下兩層為紅磚裝飾,門上有與門相呼應的兩扇外開的窗戶,屋子側面的窗戶上下都有兩行紅磚點綴,基本保存完好。
黃氏宗祠,始建於清朝,重修於2004年。
上甲書院,位於上甲口村中心,占地面積1300平方米,始建於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是東莞歷史上四大書院之一。書院坐東南朝西北,三開間,三進四連廊合院式布局,面闊11.5米,進深38米,建築面積437平方米;磚木石結構,青磚牆體,紅砂岩勒腳;硬山頂,抬梁與穿斗混合式梁架,人字、鑊耳封火山牆,灰塑龍舟脊上立鰲魚,碌灰筒瓦,綠琉璃瓦當、滴水剪邊;頭門兩側置紅砂岩塾台。
有“上甲書院”石刻匾額,是清朝進士謝斯熊題字。謝斯熊為寶樹坊(今大樹等村)人,曾任戶部主事,後任職南昌府知府。他政績顯赫,為官廉明,不但謝姓族人以他為榮,其他小姓族人也為之高興。謝斯熊一直想讓上甲百姓知書識禮,因此發動組織族人捐資建書院,選址上甲口西疇謝公祠旁。書院落成之日,謝斯熊親書“上甲書院”匾額,並在書院對面汾溪河邊儒林洲沙灘墾荒10畝作為上甲書院的資產,為汾溪片鄉村子弟完成學業提供較好的學習場所。
村里每年農曆五月初四參加汾溪景(即由大汾主辦的扒龍舟),形成於清朝。龍舟長約33米,可乘坐70至80人。每村選出年輕力壯和富有比賽經驗的男丁作“扒手”,鼓聲一響,大家齊心協力划船前進。龍船劃得快可獲勝,也意味著好意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