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麵塑

上海麵塑

上海麵塑是地方傳統手工藝品之一。已有百餘年歷史。開創者當推被人稱為“面人趙”的上海著名麵塑藝術家趙闊明。他的創作題材廣泛,內容以傳統戲劇和神話傳說為主。作品人物形象逼真,神態生動,色彩鮮艷豐富,被稱為“立體的畫,無聲的戲”,在國內外享有很高聲譽。他的女兒和徒弟們繼承了他的技藝,在國外現場表演中被譽為“東方的明珠”、“中華之國粹”。麵塑體積小,攜帶方便,又經久不霉不裂,不變形褪色,因而成為旅遊者贈送親友,留作紀念之佳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上海麵塑
  • 類型:地方風俗
  • 地區:上海
  • 開創者:趙闊明
麵塑藝術,麵塑藝人,“面人趙”,趙艷林,

麵塑藝術

中國傳統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據文獻資科,漢代早已有麵塑的記載,宋代《夢粱錄》中曾記載著把麵塑用在春節、中秋、端午以及結婚祝壽的喜慶日子。在陝西、河北也有把麵塑稱作“面花”和“年饃”的,並將這古老習俗一宜貫穿於節慶日子的始終。從年三十到正月十五,鄉村中到處可見互送禮饃的歡快場面。
霍州麵塑霍州麵塑
中國傳統的麵塑藝術早在漢代就已有文字記載,經過幾千年的傳承和經營,早已是中國文化和民間藝術的一部分。也是研究歷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學不可忽視的實物資科。就捏制風格來說,黃河流域古樸、粗擴、豪放、深厚;長江流域卻是細緻、優美、精巧。
麵塑是用糯米粉和面加彩後,捏成的各種小型人物。主要出現在嫁娶禮品、殯葬供品中,也用於壽辰生日、饋贈親友、祈禱祭奠等等方面。農家把已蒸好的各種麵塑花擺在諸神前,其中豬頭形麵塑俗稱“大供”,另外還有花饃、花果饃、禮饃、饃玩具等。制麵塑的工具十分簡單:白面、剪刀、菜刀、梳子、紅棗、花椒等物,只要掌握好發麵技術,按照式樣進行捏制,那么一個鮮活的麵塑形象就會脫穎而出。麵塑藝術的特點是“一印、二捏、三鑲、四滾”(泥塑的步驟),還有“文的胸、武的肚、老人的背脊、美女的腰。”
濟南麵塑濟南麵塑

麵塑藝人

“面人趙”

上海麵塑已有百餘年歷史。最富盛名的當推被人稱為“面人趙”的上海著名麵塑藝術家趙闊明趙闊明(1901-1980),生在北京。他出身貧苦,從小賣苦力,做過堂館、小販、轎夫、車夫等。平時愛好打拳、唱戲。19歲起捏麵人,25歲就與北京東城“面人湯”(湯子博)齊名,32歲在天津被人譽為“面人大王”。本世紀30年代,他到上海,結識上海民間麵塑藝人潘樹華,並吸收潘的藝術之長,使技藝進一步提高,終成為全國著名的麵塑藝術家。他的創作題材廣泛,內容以傳統戲劇和神話傳說為主。作品人物形象逼真,面部刻劃細緻,衣紋簡練概括,神態生動,色彩鮮艷豐富,被稱為“立體的畫,無聲的戲”,在國內外享有很高聲譽。並且,他通過長期的摸索,掌握一套使面人長期保存的辦法,因此,他製作的面 人,不霉、不爛、不裂、不變形,也不易褪色,有利於長期收藏。他的代表作有傳統題材作品:“福祿壽三星”、“觀音”、“長眉羅漢”、“五子戲彌勒”、“鐘馗嫁妹”、“關公看春秋”、“林沖”、“捉迷藏”,表現現代題材的作品有:“白求恩”、“魯迅”等。他的女兒和徒弟們繼承了他的技藝,在國外現場表演中被譽為“東方的明珠”、“中華之國粹”。
上海麵塑上海麵塑
2001年是趙闊明先生誕生100周年,其女兒——著名麵塑家趙艷林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曾動情地談起一些往事:1981年趙艷林赴美作短期訪問、表演。就在最後一站舊金山,來了一位八十多歲的美國老人,小心翼翼地拿出一堆小紙包,一層、兩層……直到把最後一層棉花打開,原是中國面人,有笑眯眯的老壽星、有黛玉葬花,也有江邊垂釣的老漁翁,還有些許戲曲人物,雖然色澤有些暗淡了,但保存得完好無損。趙艷林仔細地辨認出,這是一種非常熟悉的技法。老人自豪地說,這是30年代在上海“面人趙”那裡得來的,一直收藏至今。果然是父親的作品!原來中國面人50年前就遠涉重洋到美國來了。當翻譯告訴老人,站在他面前的就是“面人趙”的女兒時,老人驚喜交集,隨後又收藏了趙艷林好幾件作品。
上海麵塑上海麵塑
1958年前蘇聯著名畫家茹柯夫到上海工藝美術研究室參觀,看到趙老在捏麵塑人像, 興趣大起,拿出紙筆來速寫。趙老見了,從工具盒中取出麵團,三搓兩揉然後雙手伸到桌下,眼觀茹柯夫,憑手感塑像。
幾分鐘後,兩人將作品亮相一看,都很像!立時引出一陣叫好聲。他們興趣未減,尋找不同角度表演。僅半個多時辰他倆的作品放了一台子,臨行時將作品互贈對方。不久,“趙闊明人像速寫”就發表在《茹柯夫畫集》中。
趙闊明先生是上海麵塑的一代宗師,他的精華作品,將屬於市井文化的藝術趣味上升到藝術美的典型,創造了東方型的麵塑藝術的典範,代表著當代中國麵塑藝術的最高成就。代表作品
他的代表作有傳統題材作品:"福祿壽三星"、"觀音"、"長眉羅漢"、"五子戲彌勒"、"鐘馗嫁妹"、"關公看春秋"、"林沖"、"捉迷藏",表現現代題材的作品有:"白求恩"、"魯迅"等。他的女兒和徒弟們繼承了他的技藝,在國外現場表演中被譽為"東方的明珠"、"中華之國粹"。

趙艷林

趙艷林,人稱“面人趙”的趙闊明的長女。外祖父又是近代泥塑名家潘樹華,兩代人的薰陶加上自己的潛心鑽研,使趙艷林手下的小小面人跨越時空,成為民間工藝中不可多得的奇葩。從1959年起,就跟著父親學藝,在父親的精心培育和她自己的不懈努力下,40多年來,她在麵塑領域早已堪稱技藝精湛,功底深厚。趙艷林捏制的古裝仕女、戲劇人物、現代人物,個個造型生動,神態逼真,曾先後應邀出訪美國、法國、香港、日本、澳大利亞等多地講學獻藝,並先後獲得美國路易斯安那州州長和德克薩斯州州長及巴頓羅傑市等五個市市長親自頒發的榮譽公民證書和金鑰匙。上世紀60年代起,趙艷林的麵塑作品《荷花舞》、《白蛇傳》、《梁祝》等就頻頻亮相各大工藝美術展覽,作為禮品送往60多個國家。1981年趙艷林到美國休斯敦參加傳統民間節日。1996年,趙艷林創作的微雕麵塑作品《古時嫦娥思人間,今日台胞念故鄉》被帶到台灣贈予蔣緯國先生;另一件微雕麵塑《壽星翁》則成了張學良將軍的百歲賀壽禮。2002年在上海召開的“亞行部長會議”上,她為中外貴賓現場表演,結果面前排起長隊,人人都希望能得到一個精美的小面人。1996年,趙艷林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一級民間工藝美術家”證書。
雖然有兩代先人的家學,從小也愛看父親捏麵人,可趙艷林當年並不想學麵塑。她生於1941年,父親雖有一技之長卻不能養活全家。抗日戰爭年代裡,麵粉緊張,麵塑更成"無米之炊"。一家人曾在東北苦熬8年,挨餓受凍,歷苦難、受欺辱的記憶與父親背著箱子走街串巷捏麵人的形象緊連在一起。
是父親的一再勸說最終感動了小艷林。1959年,她進了上海工藝美術研究室,學麵塑,也學國畫、書法。她每天至少要花8小時練習,有空時還隨著父親去看戲做票友,因而進步極快。
1981年趙艷林初出國門,到美國休斯敦參加傳統民間節日。她的現場表演引來了狂熱追捧,幾乎每捏出一個面人都引來一陣歡呼。有一位80多歲的美國老人帶來了用一層層棉紙包裹的面人,說是他1931年從中國有名的面人大王那裡得到的,想請她修補一下。而那些壽星、漁翁、葬花的黛玉等等,正是父親的作品。
就在那一年,81歲的父親去世了,趙艷林深深意識到自己肩上的責任。贏得"神奇之手"的讚譽
她那雙手是修長柔美的,卻也早早暴出了青筋---揉和麵粉可是個力氣活兒,每次買回的麵粉質量都不同,最後的強度韌度好壞全靠手拿捏。而麵塑的特性就在於幹了之後難以修補,兩批材料也很難協調一致。一旦開始動手製作,她就像穿了紅舞鞋一樣停不下來,尤其是那些大型作品。
眼下,她正在琢磨著要為2010年的世博會創作一件作品---"世博會在上海舉行,代表上海和中國傳統工藝的東西應該多亮相。既要有上海和中國特色,有趣味、有意義,又要是麵塑擅長刻畫的內容,到底什麼才合適呢?"苦思冥想的背後,有的是這樣的念頭:"人老了,眼神和手都會變遲鈍,那很可能是我的收山之作了,一定要做好才行。"麵塑和孩子讓她泛著笑意
近50年來,趙艷林一直在少年宮和一些學校擔任教師和輔導員,眼下還帶著三個班。到底教過多少孩子學麵塑,她數不清。一些孩子從幼稚園一直跟著她學到大學畢業,從麵塑開始走上藝術創作道路。更多孩子淺嘗輒止,因為父母總覺得麵塑沒用,不如去學學奧數、鋼琴或者繪畫。
她收藏著許多孩子以及他們作品的照片。麵塑和孩子,是能讓她臉上泛出溫柔笑意的兩個詞語。
雖然,沒有孩子真的來繼承她的手藝和事業,連她自己的兒子,儘管學了美術,也只肯做"麵塑票友",因為"我總得生活呀,難道像你們一樣每個月拿那幾百元錢?"但她仍然是樂觀的,畢竟,她盡力地做著力所能及的普及工作。她也知道,有那么多孩子十分喜歡麵塑藝術,他們中有一部分已有很好的基礎。
"東方不亮西方亮,總有人會因為喜歡而最終選擇這門手藝的吧……"樂觀而豁達的趙艷林說這話時,目光里透著希冀與期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